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字》 是一本关于旅行和生活的独立出版物。关注一部分人独立而有意义的行走,表达和呈现有感受有通路的生活。
你认为什么是独立出版?
在大陆,独立出版曾经长期是“地下出版”、“非法出版”、“自出版”的代言词,这两年才开始有了名至实归的迹象,但好像没有能统一被认可的概念吧。个人认为,独立出版在形式上是脱离了体制和机构的私出版,在内容上更偏重个性和特色的小众出版,在关系上是更亲近作者和读者的共生出版,在模式上是更有创意支撑的复合出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独立出版无论是个人在做还是机构在做,都必须在自有生态体系里做到自给自足,独立出版不是端着梦想去要饭的一个借口。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
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喜欢。(这个问题我之前说过,我们可不是要跟时代抗争啊要跟主流决裂啊之类的高大上目标,只是因为一个卑微的心愿:在有生之年,说说人话,做做人事。)
在中国,独立出版是一项孤独前行的工作,你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只有一条:还在喜欢着。
我不会去在意,有这么多读者期待了,名声在外了,不做是不是人家会说你又混不下去了之类的,只要喜欢,就会继续。哪一天不喜欢了,放弃了也不会犹豫。我没想过要干一辈子,更不会不喜欢了还勉强去干。
我也没觉得是在咬牙死磕着啊,相反,我们乐呵着呢。外人看着全是苦逼,但我们自己很知足啊。这几年,《杂字》对我们,早就从最初的兴趣变成笃定了要做的一件事。既然做事,就得有所隐忍和担当——这是爱与被爱的关系,我们会对它负责,但不会爱到穷凶恶极的到了绑匪与人质的关系。
一本书背后此起彼伏的事故,以及那周而复始的细碎繁芜,无数次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在最后一根稻草没来之前,且做个靠谱的挑夫。加一点,试试,嗯,咬咬牙还能挑起来走两步,那就挑呗。真有一天挑不动了或者觉得不好玩了,我一定会撂挑子的。
是什么原因让你做一本关于旅行和生活的独立出版物?定位之后的选题灵感来自哪里?
《杂字》最早的介绍里,有这么一段话:“关注内心建设和生活复兴,表达和呈现,有感受有通路的生活,并藉此,唤醒大多数人的内心秩序和生活知觉”。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内心建设和内心秩序,感受和通路,生活复兴和生活知觉。这就是当初杂字想做到的一本书的存在意义。
《杂字》 是在2010年筹备的,这期间,我辞职后四处晃荡已经快两年了。最初越狱成功后的兴奋还在,开眼看世界以后的错愕还在,原来,我们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里,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其实都是愚化教育的毒瘤。身边很多这样的人:身居高位,生活富足,见识不少,但并没有恢复常识,忽视内心建设(我说的可不是鸡汤和佛道禅之类的),缺乏内心和生活之间的感受通道,所以把日子过得麻木而且不自知。所以就想做一本有这样心愿和功能的书,唤醒对生活的知觉,唤醒对内心秩序构建的渴望。
懂行的人,也许会留意到,每期《杂字》,看似什么稿子都有,但其实每期都有一个隐形的编辑主题,我称为:一个明线+一个暗线,明线就是设计主题和细节在全书的贯穿统一和相互呼应,暗线就是内容关联上的隐形编辑主题。所以第一期《杂字》,隐形编辑主题是:长成自己(把自己归还给自己);第二期《杂字》,隐形编辑主题是:长成孩子(从脏乱差的大人长成一个干净的孩子);第三期《杂字》,隐形编辑主题是:祖国的孤儿(以旅居和迁徙的方式四处移居,寻找的,不过就是心里最妥帖的故乡)。
至于灵感,我想说,如果你正在恢复常识,如果你已经把双脚种进生活,你会发现,它们就是眼前开着的花朵,等你摘取。
你之前从事的工作给《杂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学新闻,干新闻,在都市报采编一线干了十年,做过除了体育新闻以外的多个新闻类别——深度、社会、经济、文化、专刊等,跑过记者,做过编辑,也干过小头目。这份职业,我现在对它的结论是:从来都感谢经历过,也从没后悔离开过。
这些经历,对我后来做《杂字》,有利有弊。
好处是让我对选题的可行性、采访和编辑的技巧、稿子里的干货和水货、版式设计的大主题和小细节的把握,甚至印刷对设计和拼版的要求、不同纸张对色彩的呈现、最节约纸张的开本大小之类的,我都很熟悉,有人一起做时我就打打下手,实在没人时自己也可以应付,做起来相对有些专业经验,少一些内部的自我损耗。
坏处是我到现在,还在不断地给自己剥茧子、消消毒,比如,稿子里的假大空、矫情、偷懒、隔靴挠痒、不讲人话,比如,媒体人的自大、无知和小狡猾,对权势、利益不着痕迹的讨巧……离开之后,这些原来在媒体里染的毒,我用了很长时间来清洗。可惜,过去的一些同事们,现在还浑然不觉。
为什么选择在大理?有计划要在别的城市开家分店吗?
我不是因为《杂字》而来大理的,而是因为喜欢大理的气候而来到大理。在一个节奏缓慢的小城,节奏缓慢的做着小事,这是心愿。
我不过是很幸运的把心愿捡起来当成了一个在做的事儿,以此为乐,也渐渐以此为业。但我从没有把大理作为老死之地,也没想过要让《杂字》在大理扎根。相反,我们正在尝试把工作室搬到桃园、清迈等小城市,不定期换一换,这世界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我们要以工作和生活的名义,把这些美丽都一一享用。
至于开设分店,早从两年前,就有数个人问过:想不想去城市开店?我加盟。这些都被我一一婉拒,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自认为还没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产品线和管理规范,就去发展加盟连锁,那是骗子,而自营开设分店,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而且因为产品全是手工品,量产也达不到。
寻找《杂字》的纸张和印刷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这期间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除了对手工的偏爱,以及对手工纸在多个国家都被边缘化,造纸工艺频临失传的痛惜,我们尝试每期采用一种频临失传的手工纸做封面,希望能用书的形式,保留下来一些美丽的再生手工纸(有些手工纸保存上百年都没问题的),第二期用了泰国的桑树纸,第三期用了尼泊尔的高山灌木纸。每期找纸,都费时费力,要到产地去找,因为很多手工纸只适合做礼品包装,并不适合书籍制作,需要反复试验是否能和内页粘贴在一起而且没有后遗症。加之这些纸从砍树泡树皮开始,全部人工操作,周期都得几个月,每一张还不一样,能挑出来做书的更少。所以,每次挑纸,都得往返跑好几趟,商量怎么调整工艺,做出新品再做装裱试验,成本太高,直接拉高了书价,这也是我们吃力不讨好的最大障碍,一本书,凭什么这么贵啊?可是即使这么贵我们也不挣钱,这些你又没有机会去跟每个读者去解释,我也懒得像祥林嫂一样去哭诉,懂就懂,不懂就算了。
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触动我的是:跑了几个国家这么多做纸的作坊,一听说用来做书,对方都惊呆了,说的都是同一句话:干了这么多年,没见过用这种纸做书的。原因很简单:太贵,太费事。他们做的手工纸,常年只用于少量的卡片啊、礼品盒啊、小本本啊之类的。
这些,反倒更让我们有了些使命感——这么美好的纸张,不用破坏地球,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呢?我们没本事帮到他们,也没本事保证一直能活下去,但能用一些是一些吧。
《杂字》的编辑、设计、印刷都堪称精美,成本不菲,你之前也说过,中国很多独立出版物都普遍遭遇或者必将遭遇钱荒、人荒、稿荒这三个小坏蛋的轮番捣乱,那么现在的《杂字》可以在三个小坏蛋面前喘口气了吗?
很不好意思,人品差,四年了,这三个坏蛋都没给我们喘口气的机会。再处处,看是不是好一点?
做了三期,你觉得大家对《杂字》的接受度是怎么样的?
老实说,现在读者了解我们,比我们了解读者多。《杂字》的读者,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很不喜欢。所以,每期我们都会失去一些读者,每期也会意外收获一些读者。每期必买的读者,不看价钱,而且自己收藏了还要买着送朋友,而翻翻看看从来不买的人,也会说:太小资了。
6月11日是杂字4岁生日,你准备怎么庆祝它的生日?
才4周年,还好意思过生日?我想我们得等到14周年才有脸出来过个生日吧。
你认为目前困扰国内的独立出版物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两个紧箍咒:1.官方体制越来越严的管控。2.传统图书渠道越来越没用的流通(不是所有独立出版都有机会自建书店的)。3.上述三个小坏蛋。
不过,我个人认为,2014年会是中国大陆独立出版的第二个春天,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办刊、做活动,越来越的媒体和读者在关注和了解独立出版,背后的机遇是自媒体时代,没有资源的屌丝文青也有了和这个世界对话的自我方式,淘宝+微博,微信+ 微店,成为屌丝自办刊物并且找到读者的便利方式,而且很公平,你内容够好,你够坚持,就一定能找到身后跟你一样的人群。
用一句话介绍《杂字》
此书有毒,慎读。
你认为什么是独立出版?
在大陆,独立出版曾经长期是“地下出版”、“非法出版”、“自出版”的代言词,这两年才开始有了名至实归的迹象,但好像没有能统一被认可的概念吧。个人认为,独立出版在形式上是脱离了体制和机构的私出版,在内容上更偏重个性和特色的小众出版,在关系上是更亲近作者和读者的共生出版,在模式上是更有创意支撑的复合出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独立出版无论是个人在做还是机构在做,都必须在自有生态体系里做到自给自足,独立出版不是端着梦想去要饭的一个借口。
为什么要做独立出版?
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喜欢。(这个问题我之前说过,我们可不是要跟时代抗争啊要跟主流决裂啊之类的高大上目标,只是因为一个卑微的心愿:在有生之年,说说人话,做做人事。)
在中国,独立出版是一项孤独前行的工作,你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只有一条:还在喜欢着。
我不会去在意,有这么多读者期待了,名声在外了,不做是不是人家会说你又混不下去了之类的,只要喜欢,就会继续。哪一天不喜欢了,放弃了也不会犹豫。我没想过要干一辈子,更不会不喜欢了还勉强去干。
我也没觉得是在咬牙死磕着啊,相反,我们乐呵着呢。外人看着全是苦逼,但我们自己很知足啊。这几年,《杂字》对我们,早就从最初的兴趣变成笃定了要做的一件事。既然做事,就得有所隐忍和担当——这是爱与被爱的关系,我们会对它负责,但不会爱到穷凶恶极的到了绑匪与人质的关系。
一本书背后此起彼伏的事故,以及那周而复始的细碎繁芜,无数次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在最后一根稻草没来之前,且做个靠谱的挑夫。加一点,试试,嗯,咬咬牙还能挑起来走两步,那就挑呗。真有一天挑不动了或者觉得不好玩了,我一定会撂挑子的。
是什么原因让你做一本关于旅行和生活的独立出版物?定位之后的选题灵感来自哪里?
《杂字》最早的介绍里,有这么一段话:“关注内心建设和生活复兴,表达和呈现,有感受有通路的生活,并藉此,唤醒大多数人的内心秩序和生活知觉”。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内心建设和内心秩序,感受和通路,生活复兴和生活知觉。这就是当初杂字想做到的一本书的存在意义。
《杂字》 是在2010年筹备的,这期间,我辞职后四处晃荡已经快两年了。最初越狱成功后的兴奋还在,开眼看世界以后的错愕还在,原来,我们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里,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其实都是愚化教育的毒瘤。身边很多这样的人:身居高位,生活富足,见识不少,但并没有恢复常识,忽视内心建设(我说的可不是鸡汤和佛道禅之类的),缺乏内心和生活之间的感受通道,所以把日子过得麻木而且不自知。所以就想做一本有这样心愿和功能的书,唤醒对生活的知觉,唤醒对内心秩序构建的渴望。
懂行的人,也许会留意到,每期《杂字》,看似什么稿子都有,但其实每期都有一个隐形的编辑主题,我称为:一个明线+一个暗线,明线就是设计主题和细节在全书的贯穿统一和相互呼应,暗线就是内容关联上的隐形编辑主题。所以第一期《杂字》,隐形编辑主题是:长成自己(把自己归还给自己);第二期《杂字》,隐形编辑主题是:长成孩子(从脏乱差的大人长成一个干净的孩子);第三期《杂字》,隐形编辑主题是:祖国的孤儿(以旅居和迁徙的方式四处移居,寻找的,不过就是心里最妥帖的故乡)。
至于灵感,我想说,如果你正在恢复常识,如果你已经把双脚种进生活,你会发现,它们就是眼前开着的花朵,等你摘取。
你之前从事的工作给《杂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学新闻,干新闻,在都市报采编一线干了十年,做过除了体育新闻以外的多个新闻类别——深度、社会、经济、文化、专刊等,跑过记者,做过编辑,也干过小头目。这份职业,我现在对它的结论是:从来都感谢经历过,也从没后悔离开过。
这些经历,对我后来做《杂字》,有利有弊。
好处是让我对选题的可行性、采访和编辑的技巧、稿子里的干货和水货、版式设计的大主题和小细节的把握,甚至印刷对设计和拼版的要求、不同纸张对色彩的呈现、最节约纸张的开本大小之类的,我都很熟悉,有人一起做时我就打打下手,实在没人时自己也可以应付,做起来相对有些专业经验,少一些内部的自我损耗。
坏处是我到现在,还在不断地给自己剥茧子、消消毒,比如,稿子里的假大空、矫情、偷懒、隔靴挠痒、不讲人话,比如,媒体人的自大、无知和小狡猾,对权势、利益不着痕迹的讨巧……离开之后,这些原来在媒体里染的毒,我用了很长时间来清洗。可惜,过去的一些同事们,现在还浑然不觉。
为什么选择在大理?有计划要在别的城市开家分店吗?
我不是因为《杂字》而来大理的,而是因为喜欢大理的气候而来到大理。在一个节奏缓慢的小城,节奏缓慢的做着小事,这是心愿。
我不过是很幸运的把心愿捡起来当成了一个在做的事儿,以此为乐,也渐渐以此为业。但我从没有把大理作为老死之地,也没想过要让《杂字》在大理扎根。相反,我们正在尝试把工作室搬到桃园、清迈等小城市,不定期换一换,这世界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我们要以工作和生活的名义,把这些美丽都一一享用。
至于开设分店,早从两年前,就有数个人问过:想不想去城市开店?我加盟。这些都被我一一婉拒,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自认为还没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产品线和管理规范,就去发展加盟连锁,那是骗子,而自营开设分店,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而且因为产品全是手工品,量产也达不到。
寻找《杂字》的纸张和印刷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这期间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除了对手工的偏爱,以及对手工纸在多个国家都被边缘化,造纸工艺频临失传的痛惜,我们尝试每期采用一种频临失传的手工纸做封面,希望能用书的形式,保留下来一些美丽的再生手工纸(有些手工纸保存上百年都没问题的),第二期用了泰国的桑树纸,第三期用了尼泊尔的高山灌木纸。每期找纸,都费时费力,要到产地去找,因为很多手工纸只适合做礼品包装,并不适合书籍制作,需要反复试验是否能和内页粘贴在一起而且没有后遗症。加之这些纸从砍树泡树皮开始,全部人工操作,周期都得几个月,每一张还不一样,能挑出来做书的更少。所以,每次挑纸,都得往返跑好几趟,商量怎么调整工艺,做出新品再做装裱试验,成本太高,直接拉高了书价,这也是我们吃力不讨好的最大障碍,一本书,凭什么这么贵啊?可是即使这么贵我们也不挣钱,这些你又没有机会去跟每个读者去解释,我也懒得像祥林嫂一样去哭诉,懂就懂,不懂就算了。
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触动我的是:跑了几个国家这么多做纸的作坊,一听说用来做书,对方都惊呆了,说的都是同一句话:干了这么多年,没见过用这种纸做书的。原因很简单:太贵,太费事。他们做的手工纸,常年只用于少量的卡片啊、礼品盒啊、小本本啊之类的。
这些,反倒更让我们有了些使命感——这么美好的纸张,不用破坏地球,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呢?我们没本事帮到他们,也没本事保证一直能活下去,但能用一些是一些吧。
《杂字》的编辑、设计、印刷都堪称精美,成本不菲,你之前也说过,中国很多独立出版物都普遍遭遇或者必将遭遇钱荒、人荒、稿荒这三个小坏蛋的轮番捣乱,那么现在的《杂字》可以在三个小坏蛋面前喘口气了吗?
很不好意思,人品差,四年了,这三个坏蛋都没给我们喘口气的机会。再处处,看是不是好一点?
做了三期,你觉得大家对《杂字》的接受度是怎么样的?
老实说,现在读者了解我们,比我们了解读者多。《杂字》的读者,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很不喜欢。所以,每期我们都会失去一些读者,每期也会意外收获一些读者。每期必买的读者,不看价钱,而且自己收藏了还要买着送朋友,而翻翻看看从来不买的人,也会说:太小资了。
6月11日是杂字4岁生日,你准备怎么庆祝它的生日?
才4周年,还好意思过生日?我想我们得等到14周年才有脸出来过个生日吧。
你认为目前困扰国内的独立出版物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两个紧箍咒:1.官方体制越来越严的管控。2.传统图书渠道越来越没用的流通(不是所有独立出版都有机会自建书店的)。3.上述三个小坏蛋。
不过,我个人认为,2014年会是中国大陆独立出版的第二个春天,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办刊、做活动,越来越的媒体和读者在关注和了解独立出版,背后的机遇是自媒体时代,没有资源的屌丝文青也有了和这个世界对话的自我方式,淘宝+微博,微信+ 微店,成为屌丝自办刊物并且找到读者的便利方式,而且很公平,你内容够好,你够坚持,就一定能找到身后跟你一样的人群。
用一句话介绍《杂字》
此书有毒,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