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化,职业教育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师德建设、业务学习、人才流动、校际交流、工学交替、定岗培训、技能比武、能力测评、名师示范,都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终身学习 职业能力 教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重要转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因此,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成为技工院校实践研究的新课题。
一、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教师职业能力,指教师完成就业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与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能力也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层次。专业能力指从事某专业教学需要的专业知识、相关工作领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育学基本理论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技能,包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教师价值观、教育观念及表达、组织协调能力。
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教育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就是学习。因此,教师不仅必须获得终身学习者的社会角色,更应当以学习者的角色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一般认为,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终身学习将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关系
职业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学习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处于动态的学习环境。终身学习是教师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1.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习得扩展到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知识丰富了学科知识内容,改变了教师职业的角色和职责。一次性学校教育再也无法满足个人和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社会力量、家庭力量以及学校力量协同教育学生。所以,教师要了解专业(课程)的新发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新变化,及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但要善于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个性化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单向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小组合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为一体化教师。
2.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对改革方案的态度和适应程度。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对学生教育产生影响的教师、教材、教学技能、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因素中,教师是关键因素,这是由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教师是最基本、最具能动作用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改革转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使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表现为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学方式要求“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资源也从单一的课堂、教科书变为多元化的教学场所和立体化教材(主教材、教学手册、学生手册、电子教案、课件等)。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大,使每一位职业教育教师都不得不参与进来。
为适应以上变化,教师自身能力必须有相应的提高,表现在要转变对职业教育活动的认识,要研究和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技术和流程,要探索新开发课程的教学方法,要重新积累关于新课程实施的相关教学技巧和策略,要学会教师间的合作和分享。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教育观念、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诸方面提高职业能力。
3.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过程不再是“成品”的加工过程,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两次学习、培训就能奏效的,需要经过多次学习,经过长期以至终身的努力,学而不倦。教师从新任教师成长为胜任教师,从胜任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从骨干教师知名教师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因此,学习具有终身性的特点。
三、构建终身学习的运行机制
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从而保证新的思想在实践中及时贯彻。多年来,各技工院校都采取了许多尊师重教的措施,如增加投入、提高待遇、改善生活条件、重奖优秀教师等。这些措施对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尚未能形成持续不断的激励因素。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仅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校内部入手,转换学校内部机制。实践证明,构建终身学习的运行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激励制度
学校重点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建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择优录用,建立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在使用教师方面,实行优化人员组合,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制度;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按岗位、工作量、工作质量、技术含量进行分配,拉开档次,建立收入能升能降的分配制度。对教师来说,谁专业技能水平高、谁工作质量高、谁工作效率高,谁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是激励教师做好工作的实际动因。
2.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学校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估考核标准。每个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制定自己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研究实践计划,使其持续地、有计划地提升职业能力。
(1)业务学习实用为主。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以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为主,实行在岗按需学习,在岗进行培训。学校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专题学习和研究,如定期开设课程开发技术讲座和教学法应用讲座,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落实职业教育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实行新教师“导师制”。“导师制”是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专业系安排或双向选择导师,由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负责指导新教师的备课、上课等工作,使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成为胜任的教师。这样,既发挥了高级讲师、讲师(技师)的作用,加快新教师的成长,又通过“导师制”促进了中老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加强校际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提高职业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校际间的交流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校派出管理干部去各地考察现代学校的改革和管理,安排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和考察,参加各省、市课题研究,了解当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和各校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情况,均属于学术交流的范畴。
(4)奔赴企业顶岗学习。专业教师定期奔赴企业顶岗学习,是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最佳途径。技工院校的设备水平再高,也比不上企业设备水平高;技工院校实训场的模拟生产过程再相似,也比不上企业的真实;技工院校教师一体化训练,更比不上企业的顶岗实习全面、真实。加大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学习锻炼的力度,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学习,不仅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5)组织教师技能比武。学习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是职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它是“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技能比武和专业技能比武活动。教学技能比武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讲课三项。专业技能比武,按照省市技能竞赛的模式和难度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该项活动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确保新任教师能在一年到两年内,达到中级或高级技能水平,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培养一体化教师创造条件。
(6)开展职业能力测评。教师职业能力的要素包括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水平、参加各类培训的情况、学生评教、网络评价、课程考核结果等。通过职业能力测评,鼓励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终身学习。学校针对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有计划、有目标地抓好部分教师职称、技能等级、学历提升,建设学历、技能、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对终身学习的思考
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学习过程,需要经过长期以至终身努力学习。因此,每个教育管理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开拓精神、现代意识和业务精良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注重师德的培养,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市场经济发展与教师职业能力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创新、优质、高效、奉献”的学校精神,强化“人”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教师忠诚职业教育事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贯彻,必须有较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对于学校来说,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调动教师持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师在终身的时空中,不断接受职业教育,转变观念,提高职业能力,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3]徐斌艳,吴刚.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关键词:终身学习 职业能力 教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重要转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因此,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成为技工院校实践研究的新课题。
一、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教师职业能力,指教师完成就业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与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能力也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层次。专业能力指从事某专业教学需要的专业知识、相关工作领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育学基本理论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技能,包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教师价值观、教育观念及表达、组织协调能力。
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教育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就是学习。因此,教师不仅必须获得终身学习者的社会角色,更应当以学习者的角色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一般认为,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终身学习将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关系
职业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学习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处于动态的学习环境。终身学习是教师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1.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习得扩展到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知识丰富了学科知识内容,改变了教师职业的角色和职责。一次性学校教育再也无法满足个人和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社会力量、家庭力量以及学校力量协同教育学生。所以,教师要了解专业(课程)的新发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新变化,及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但要善于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个性化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单向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小组合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为一体化教师。
2.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对改革方案的态度和适应程度。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对学生教育产生影响的教师、教材、教学技能、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因素中,教师是关键因素,这是由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教师是最基本、最具能动作用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改革转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使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表现为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学方式要求“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资源也从单一的课堂、教科书变为多元化的教学场所和立体化教材(主教材、教学手册、学生手册、电子教案、课件等)。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大,使每一位职业教育教师都不得不参与进来。
为适应以上变化,教师自身能力必须有相应的提高,表现在要转变对职业教育活动的认识,要研究和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技术和流程,要探索新开发课程的教学方法,要重新积累关于新课程实施的相关教学技巧和策略,要学会教师间的合作和分享。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教育观念、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诸方面提高职业能力。
3.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过程不再是“成品”的加工过程,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两次学习、培训就能奏效的,需要经过多次学习,经过长期以至终身的努力,学而不倦。教师从新任教师成长为胜任教师,从胜任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从骨干教师知名教师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因此,学习具有终身性的特点。
三、构建终身学习的运行机制
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从而保证新的思想在实践中及时贯彻。多年来,各技工院校都采取了许多尊师重教的措施,如增加投入、提高待遇、改善生活条件、重奖优秀教师等。这些措施对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尚未能形成持续不断的激励因素。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仅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校内部入手,转换学校内部机制。实践证明,构建终身学习的运行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激励制度
学校重点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建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择优录用,建立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在使用教师方面,实行优化人员组合,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制度;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按岗位、工作量、工作质量、技术含量进行分配,拉开档次,建立收入能升能降的分配制度。对教师来说,谁专业技能水平高、谁工作质量高、谁工作效率高,谁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是激励教师做好工作的实际动因。
2.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学校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估考核标准。每个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制定自己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研究实践计划,使其持续地、有计划地提升职业能力。
(1)业务学习实用为主。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以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为主,实行在岗按需学习,在岗进行培训。学校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专题学习和研究,如定期开设课程开发技术讲座和教学法应用讲座,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落实职业教育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实行新教师“导师制”。“导师制”是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专业系安排或双向选择导师,由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负责指导新教师的备课、上课等工作,使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成为胜任的教师。这样,既发挥了高级讲师、讲师(技师)的作用,加快新教师的成长,又通过“导师制”促进了中老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加强校际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提高职业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校际间的交流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校派出管理干部去各地考察现代学校的改革和管理,安排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和考察,参加各省、市课题研究,了解当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和各校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情况,均属于学术交流的范畴。
(4)奔赴企业顶岗学习。专业教师定期奔赴企业顶岗学习,是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最佳途径。技工院校的设备水平再高,也比不上企业设备水平高;技工院校实训场的模拟生产过程再相似,也比不上企业的真实;技工院校教师一体化训练,更比不上企业的顶岗实习全面、真实。加大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学习锻炼的力度,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学习,不仅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5)组织教师技能比武。学习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是职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它是“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技能比武和专业技能比武活动。教学技能比武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讲课三项。专业技能比武,按照省市技能竞赛的模式和难度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该项活动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确保新任教师能在一年到两年内,达到中级或高级技能水平,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培养一体化教师创造条件。
(6)开展职业能力测评。教师职业能力的要素包括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水平、参加各类培训的情况、学生评教、网络评价、课程考核结果等。通过职业能力测评,鼓励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终身学习。学校针对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有计划、有目标地抓好部分教师职称、技能等级、学历提升,建设学历、技能、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对终身学习的思考
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学习过程,需要经过长期以至终身努力学习。因此,每个教育管理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开拓精神、现代意识和业务精良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注重师德的培养,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市场经济发展与教师职业能力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创新、优质、高效、奉献”的学校精神,强化“人”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教师忠诚职业教育事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贯彻,必须有较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对于学校来说,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调动教师持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师在终身的时空中,不断接受职业教育,转变观念,提高职业能力,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3]徐斌艳,吴刚.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