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道尊严”的现代解读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a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浸入大众的思维,一种提倡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正被不断强化。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可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理念逐渐被异化,渐渐发展成过分强调学生地位的“生道尊严”。近年来众多的调研成果也显示,青少年学生“不尊师”现象越来越多,令人忧虑,社会上频发师生冲突,甚至拳脚相加、刀斧相残等恶性事件,“生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每况愈下。师尊何在?师道何存?我们有必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新解读。“师道尊严”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其所推崇的尊师重道的理念则贯穿始终。本文试图重新梳理“师道尊严”的文化发展脉络,从“师道尊严”的历史状况出发,继而分析现实境遇,挖掘“师道尊严”的合理性,并探讨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构建“师道尊严”。
  一、 “师道尊严”的历史演变
  自先秦以来,我国就比较重视教育,教师作为知识的承载者也备受尊重。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所在,而教师又是传授、实践礼的榜样。因此,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样崇高尊贵的地位,宣称“君师”是天下大治的根源。《荀子·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提出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国君和教师两者的力量。[1]同时还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1]荀子的思想闪烁着“师道尊严”的光芒。但是“师道尊严”概念源于《礼记·学记》:“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意思是说: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唐代的韩愈写了中国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即著名的《师说》,他在《师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全文以提倡尊师重道为中心论点竭力倡导尊师,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思想和风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逐渐受到社会轻视。《师说》中就有对“耻学于师”的批判,柳宗元的《师友箴》记载“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南宋时,“民师”在社会各职业中排行“老九”(“九儒十丐”),地位仅比乞丐略高;明清大兴文字狱,“民师”的地位极其悲惨;民国时辛勤劳苦之教师甚至“每日怀温饱之忧,终年为生计所迫,啼饥号寒,情同嗷嗷待哺之难民”……如此,“师”的“师道尊严”从何而来?[4]
  我国“文革”期间,将“师道尊严”彻底打翻,掀起教育夺权运动和批斗教师的狂潮,师生关系严重对立,教师地位一落千丈,教育质量也因此而大幅度滑坡,结果造成了中国人才的断层,社会发展的滞后。“文革”后又掀起了对“师道尊严”的大讨论,就其是精华还是糟粕激烈论争。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之一。笔者在“师道尊严”的历史沉浮中发现:“尊师重道”推崇与否,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个别伟人领袖的精神和命令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而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必定会受到各方尊重,师生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二、 “师道尊严”的现代意义
  当今对师道尊严的批判随处可见,认为这一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民主平等的对立物。但是在如今过于重视学生地位的背景下,各种问题却层出不穷。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屑一顾等,都是否定“师道尊严”的产物。仔细考虑可知:我们所批判的,是失真的“师道尊严”,而非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权威主导为保证的真正的“师道尊严”。真正的“师道尊严”是指为师者智能令人信服,人格令人尊敬,在学生中、在社会上,具有精神感召力,并能转换成学生的向师心理、社会的敬师风尚[5]。 “师道尊严”这一中国文化传统中最耀眼的一个亮点,传承了几千年,其存在必有合理性。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而教师则处于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随着当代教师职业准入机制的完善,教师大都是作为受过充分教育的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闻道在先,术业有专,他们拥有比学生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比较完善,自身修养水平也较高。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各个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需要教师运用其权威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那么师生之间的平等应当主要侧重于人格方面。“师道尊严”是在承认师生身心发展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的,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学生有向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教师学习的必要性,因而强调“师道尊严”也是有必要的。
  2.唤起教师的责任意识
  教师作为“师道尊严”的受益者,其必须思考如何承担起“被尊之师”的责任。现在有的教师仅仅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认为只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可以了,忽视其为人师者应有的担当: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社会人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健全的体魄、高尚的人格等。教师的责任意识彰显了教师的人格品位,把外在的尊师认知转化为内在的为师自重,坚持科学信仰和真理追求,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社会价值充分肯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自信,保持人格尊严和人格自重,对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对教育目标执著等。社会赋予教师很多角色,也给了教师很高的地位,“被尊之师”应“立”起来教书,教学生“立”起来做人。
  3.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教师”被赋予了传承文化、促进学生社会化等职能,尤其是传承文化这一方面,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文介绍《礼记》中“师道尊严”的概念时我们能看到:为师者,若想传道,必须保持尊贵与威严,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敬则服,威则从。学生敬畏老师,才会敬重学问,老师承载的道(包括知识和精神)才能传承下去,文化才能被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最确切的诠释。如今虽然是信息时代,老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绝不仅仅只靠看到一些文字信息就能融会贯通,很多深层次的内涵、精神还需教师进行指导探究。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既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价值澄清与选择问题。梳理目前文献,已有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研究有效教学的内容、特征、策略、模式等,以至于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许多电机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速度的平滑调节,并且要求有良好的稳态、动态性能。而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启动、制动性能,适宜在大范围内平
在对现行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体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阐述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体制创新的原则
以甘啤3号大麦为原料,从中分离得到了2株生长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对该菌产生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糖化酶的酶活情况进行研究及生理生化鉴定得出该菌株为白地霉,分
针对少儿开设的短期音乐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过多的培训机构导致目前社会上音乐机构的鱼龙混杂,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管理、教材上太过于商业化而存在着太多问题,尤其是在教
目的 研究腓骨后侧钉板内固定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应用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36例Weber-AO分类,B2B3,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经腓骨后侧固定外踝腓骨。采用Baird-J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笑是极其平常的一件事,经常被我们忽略。为了生计,我们习惯于皱紧眉头、板起面孔;遇到挫折,我们惯常于愁眉苦脸、烦躁郁闷:遭受失败,我们往往会悲观绝望、一蹶不
主题及论题陈述:勃朗宁的戏剧性独白诗客观地描述了生活和人物,此外诗人的兴趣更注重人物的内心心理活动。他的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较短的抒情诗,比如Meeting at N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