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爱与灵感,给孩子们一堂乡土的美育
用泥巴制作小人、用草纸撕成图形、用树皮画出脸谱……如若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将这些与贫困山区小学生的美术作品联系在一起。尽管乡村地区蕴藏着大量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但是城乡差距、重视不足、理念滞后等成为乡村艺术教育一直无法逾越的鸿沟。同时,因为专职美术老师缺乏,让乡村学校开展美术教育变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在校数量接近一亿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无疑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头戏。但现实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还是在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在美术教育领域,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面对这一现实,有学者半戏谑半无奈地称其为“教育洼地”。乡村美术教育之“洼”,表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场地、画材、资金等硬件,还是师资、理念、管理等软件,几乎没有一样能与城市相比。
1998年冬,已经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儿童绘画考察多年的画家谢丽芳进入湘西,和她同行的还有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陈卫和以及湘西州教科所美术教研员刘宇新。在一个村级小学,一位50多岁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虽然那里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但他们看到了很多孩子的画,石头上、墙上、门板上都有孩子的画。
这一切震撼了谢丽芳他们,也改变了他们以后的生活轨迹。回到城市,谢丽芳等放下了自己的事情,把视野投向更为广大的偏远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在湘西凤凰腊尔山小学,谢丽芳他们一对一地和老师交流美术教育的观念和具体的教学技巧,这个学校后来也成了谢丽芳团队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一个坚实基地。然而,很快,谢丽芳和团队成员意识到,自己應该做的是一个模式,来推动美术教育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切仅仅靠培养一个两个教师,或者更多,是远远不够的。
2003年7月,“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白沙希望小学正式启动。谢丽芳是项目主持人,她和团队开始开发新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培训校长教师。
在经过近十五年的努力后,在各地校长、老师以及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蒲公英行动”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许多孩子的梦想。今天,这项行动已经在云南、贵州、湖南等12个省份的13个民族的学校和机构建立了艺术实验基地近百所,设立了面塑、泥塑、土瓦版画、傩戏等各类子课题数十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翟墨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次行为艺术。这个让农村孩子获得美术教育机会的艺术行为的核心,是在追求儿童生命本体能力的释放,同时这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回归到生命本体的一种最好的艺术。
铸就农村美术教育样本
“蒲公英行动”的起始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开发实验和探索以创建一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用以缓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中两个亟须解决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公平问题。
正是因着这样的目标,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谢丽芳担纲主持的首期“蒲公英行动”以湖南湘西为主要试验点,通过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对民间美术有深厚感情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骨干队伍。
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谢丽芳继续主持“蒲公英行动”第二期行动。第二期的主要任务为扩大课题实验点到多个民族和不同地区,进一步推广湘西地区的前期实践经验。这期行动中,在贵州、云南、陕西、湖南、江苏五个省份进行由点到面的逐渐推广;以湖南湘西凤凰县和贵州台江县为试点,将音乐、舞蹈引进教学课堂;以云南剑川县民族高级中学为试点,进行民族地区学生的民间技艺传承和就业相结合的培训实验……
在一二期行动的基础上,为了寻求一个真正适合中国需要的教育模式,第三期“蒲公英行动”开始吸纳青年志愿者的加入,并对前两期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在中国美术馆的支持下,积极筹备“蒲公英行动儿童美术作品展”,这让蒲公英行动从低到高跨了一大步,引发社会和媒体对贫困和民族地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关注。同时,团队组织教师编写13个民族和地方及校本美术教材,为农村贫困地区美术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有效的范本。
“蒲公英行动”前三期的课题实践为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样本、探索了一套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模式、培养了诸多优秀的骨干美术教师。基于此,区别于城市地区的农村美术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而目前行将结束的第四期课题项目活动实施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将各种材料和方法引进农村美术教学的课题实验,产生了一批有特色的美术课程,也有依托各地教研部门或相关社会机构展开的大型研讨会、教学展示会、特色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使得关注、理解、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美术教育和儿童素质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有了切切实实的“抓手”。同时,第四期课题项目活动中,蒲公英团队也积极尝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利用网站、微信、自媒体等多种形式提升课题项目的影响力,以在全国范围内编织一张“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大网,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美育的良好氛围。
用泥巴制作小人、用草纸撕成图形、用树皮画出脸谱……如若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将这些与贫困山区小学生的美术作品联系在一起。尽管乡村地区蕴藏着大量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但是城乡差距、重视不足、理念滞后等成为乡村艺术教育一直无法逾越的鸿沟。同时,因为专职美术老师缺乏,让乡村学校开展美术教育变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在校数量接近一亿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无疑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头戏。但现实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还是在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在美术教育领域,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面对这一现实,有学者半戏谑半无奈地称其为“教育洼地”。乡村美术教育之“洼”,表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场地、画材、资金等硬件,还是师资、理念、管理等软件,几乎没有一样能与城市相比。
1998年冬,已经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儿童绘画考察多年的画家谢丽芳进入湘西,和她同行的还有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陈卫和以及湘西州教科所美术教研员刘宇新。在一个村级小学,一位50多岁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虽然那里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但他们看到了很多孩子的画,石头上、墙上、门板上都有孩子的画。
这一切震撼了谢丽芳他们,也改变了他们以后的生活轨迹。回到城市,谢丽芳等放下了自己的事情,把视野投向更为广大的偏远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在湘西凤凰腊尔山小学,谢丽芳他们一对一地和老师交流美术教育的观念和具体的教学技巧,这个学校后来也成了谢丽芳团队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一个坚实基地。然而,很快,谢丽芳和团队成员意识到,自己應该做的是一个模式,来推动美术教育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切仅仅靠培养一个两个教师,或者更多,是远远不够的。
2003年7月,“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白沙希望小学正式启动。谢丽芳是项目主持人,她和团队开始开发新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培训校长教师。
在经过近十五年的努力后,在各地校长、老师以及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蒲公英行动”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许多孩子的梦想。今天,这项行动已经在云南、贵州、湖南等12个省份的13个民族的学校和机构建立了艺术实验基地近百所,设立了面塑、泥塑、土瓦版画、傩戏等各类子课题数十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翟墨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次行为艺术。这个让农村孩子获得美术教育机会的艺术行为的核心,是在追求儿童生命本体能力的释放,同时这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回归到生命本体的一种最好的艺术。
铸就农村美术教育样本
“蒲公英行动”的起始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开发实验和探索以创建一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用以缓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中两个亟须解决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公平问题。
正是因着这样的目标,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谢丽芳担纲主持的首期“蒲公英行动”以湖南湘西为主要试验点,通过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对民间美术有深厚感情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骨干队伍。
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谢丽芳继续主持“蒲公英行动”第二期行动。第二期的主要任务为扩大课题实验点到多个民族和不同地区,进一步推广湘西地区的前期实践经验。这期行动中,在贵州、云南、陕西、湖南、江苏五个省份进行由点到面的逐渐推广;以湖南湘西凤凰县和贵州台江县为试点,将音乐、舞蹈引进教学课堂;以云南剑川县民族高级中学为试点,进行民族地区学生的民间技艺传承和就业相结合的培训实验……
在一二期行动的基础上,为了寻求一个真正适合中国需要的教育模式,第三期“蒲公英行动”开始吸纳青年志愿者的加入,并对前两期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在中国美术馆的支持下,积极筹备“蒲公英行动儿童美术作品展”,这让蒲公英行动从低到高跨了一大步,引发社会和媒体对贫困和民族地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关注。同时,团队组织教师编写13个民族和地方及校本美术教材,为农村贫困地区美术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有效的范本。
“蒲公英行动”前三期的课题实践为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样本、探索了一套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模式、培养了诸多优秀的骨干美术教师。基于此,区别于城市地区的农村美术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而目前行将结束的第四期课题项目活动实施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将各种材料和方法引进农村美术教学的课题实验,产生了一批有特色的美术课程,也有依托各地教研部门或相关社会机构展开的大型研讨会、教学展示会、特色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使得关注、理解、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美术教育和儿童素质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有了切切实实的“抓手”。同时,第四期课题项目活动中,蒲公英团队也积极尝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利用网站、微信、自媒体等多种形式提升课题项目的影响力,以在全国范围内编织一张“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大网,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美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