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常善救人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一个好的领导,唯有善于发现属下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世上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
  
  在老子的思想宝库里,有许多积极的理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并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其中,他的用人艺术值得借鉴。
  
  如何识别人才和发现人才
  
  人才无论对于一个团队,还是企业而言,都是使其快速发展、提升业绩的原动力。人才的不断涌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在这一方面,老子学说为我们如何识别、发现人才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既知人更善任
  用人的前提是知人,了解下属的个人特点。唯有知人,才能明智地利用人。《老子》一文中告诉我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就是知人的重要性,但是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人者智”的境界。要做到自知,必须“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即你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胸怀与境界,去掉固执的心理诟病;拥有自爱之心,放弃居功之傲的官本位的思想杂念。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堪称“伯乐”,才能以虚怀若谷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完成识人的重任。不去刻意标榜,推崇那些名利双收的“贤者”,免得助长下属争夺功名的恶习。如果知人的人拥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呢?老子为我们提出了“善救人”的观点。他认为人才的标准极为宽泛,要真正把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用人应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同时,他还给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发现的人才和不会用人的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一个好的领导,唯有善于发现属下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世上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用人观点。
  
  既看现象更看本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用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相才”法宝。如果目光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沉下去,融入基层做深入的调查与探究,往往就容易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认知错误。一些领导在识别人才上,看表面、看眼前,以现象为依据,忽视了人才的本质特性,忽视了真才的发展空间,忽视了可塑之才的潜力,如此为之,令不少真正优秀的人才失之交臂,甚至被埋没。这种现象一旦在一个环境里扎下根,形成局面,这个单位和团队就失去了积极开拓的后劲、进取的原动力,导致人才浪费、人心浮动、工作被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则进一步告诉我们的为政者:善于卖弄者未必有真才实学,领导者应该注重在埋头苦干、不比嗓门的人群中发掘俊才,培养可塑之才,储备后继人才,为团队的快速发展打造人才阶梯,进而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如何利用人才和激励潜能
  
  拥有人才的目的在于用好人才,让人才为集体服务,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那么,如何恰当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呢?
  善于放权,让人才在尊重中殚精竭虑
  “太上,不知有之。”这是老子关于如何用人方面的精辟理念。此话的意思是说,最好的领导者,因为善于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常常使人感不到他的存在,从而使属下在具体的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工作做得更加完美。美国哈林•克里夫兰著的《未来的行政首脑》一书在扉页上就写着《老子》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经典语言。克里夫兰是这样解释的,一位好的领导者说话不多,当属下把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我自己干的”。这里向我们揭示的是,作为一位领导者如何把握集权与分权的辩证法则。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领导者要善于集权,主要表现为对重大问题的决策;领导者又必须善于分权,对于决策的执行过程,领导人没有必要频频过问,要给属下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能,以保持他们兴奋而主动的工作积极性。大家也许记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转而用带有强烈个人专权色彩的办法管理运作公司,很快使公司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不得已,他让位于斯隆。斯隆一反杜兰特的作法,实行分权制,把公司的一部分权力分授给下属,而把大权仍揽在自己手里,通过协调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的和谐,使通用汽车公司又兴盛起来。可见,美国通用公司的故事再次提醒我们领导者“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明确指令,一言九鼎
  
  在老子思想里“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但事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又是相对静止的,这与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变是世界的本质表现的道理是一致的。同时,老子又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说讨论反复太多,不如采取稳定平静的态度。以此告诉我们,领导者基于对事物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决策,必须指令明确、一言九鼎,不可朝令夕改,使下属无所适从,难以施展手脚。为此,领导者应该善于处乱不惊,善于变中取静,“以不变应万变”,循着正确的决策,指挥得当,调度有方,才能使属下在事物的变动中有所遵循,保持行动的一致,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认认真真去执行领导者的意图,进而,使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共同组成奋进的团队,众志成城地完成工作。
  我们如果能够用心领悟老子的思想,从中采集到我们需要的智慧,为我们的工作指点迷津,如此,我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岂有不提高之道理?
  (责任编辑:李万全)
其他文献
对农业合作化速度过快原因的分析,是近十多年来学术界关于农业合作化这一研究课题里探讨得最多的一个问题,研究者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分析了过快的原因①,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个人的浅见,以赐教于同仁。  关于农业合作化速度过快原因的分析,我认为目前学术界有两点论述得还不够:一、分析合作化速度过快的原因,人们大多是从1955年夏季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实际上1955年夏季开始的农业合作化高潮是自1951
介绍了“威马逊”超强台风中严重损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一栋工业混凝土水塔和几座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水塔灾损的主要原因是:筒体中的洞口周围未采取任何加强措施,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