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了明显的延长。因此,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而现代医学发展模式也逐渐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同心理-社会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本文通过分析老年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探讨了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应用效果,希望对老年病护理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老年病 护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148-01
  1 老年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1.1 老年病的概念
  老年病,又称老年疾病,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老年期容易换上的与自身衰老有关并且具有自身特点的疾病。通常我们认为,年龄在45岁到59岁之间为人的初老期或老年前期,年龄在60岁到89岁之间则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老年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患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主要是因为进入老年期的人,其身体组织结构与器官功能都会进一步退化,从而影响其身体功能的正常运作,身体的恢复能力、抵抗能力等都会逐渐减弱,活力也会随之降低,甚至是发展为身体某些部位协同功能的丧失。
  1.2 老年病的特点
  由于老年人身体各个细胞、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老化,因此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会相应的出现减退现象,抵抗力也会变弱,发病机率就会增加。但是,有些老年疾病却并不是在老年期得的,而是在青壮年时期就得了,只是到老年期该病才表现的更为明显,确诊老年病不仅要依靠专业的医生,还必须有观察详细照顾周到的护士,老年病的检查也需要患者以及家属的积极配合。老年病有着一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老年病的病因比较模糊,往往无法进行明确的诊断。(2)老年病病程长、恢复速度慢、恶化概率高。(3)老年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其临床初期不易察觉,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其病情就会迅速恶化,并伴随多种并发症。(4) 同一种老年病在不同的老年人身上显示的症状差异会比较大。(5)一位老年人通常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6)目前我国在治疗老年病以及控制病情方面,依然缺乏专业有效的方法途径。
  2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2.1 复杂多变型。人体器官随着年龄进入初老期后,都会逐渐退化并出现病变情况。老年病除了给老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很多不便之处外,也会给老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例如,老人会日渐变得敏感、多疑,甚至是出现一些偏执的观念,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认为医护人员都是唯利是图的,从而拒绝治疗或者不配合治疗。
  2.2 要求过度型。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老人在住院治疗时对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护理条件有着过度的要求。例如,护士必须随叫随到,甚至是必须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什么事情都必须为自己做,对医生则要求其尽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观看自己的病情。
  2.3 悲观绝望型。部分老年人在患病后都不愿进行治疗,一部分为了节省子女的开销,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也无需救治,心里出现悲观绝望的想法,对生活也失去信心,就任由病情发展,从而无法在疾病初期进行良好的治疗与预防。
  2.4 药物依赖型。一些老人发现自身患病以后,一直都把住院和药物当作救命的唯一稻草。拼命的要求医生给其开各种药物,要求医生给与及时的救治,要求护士人员全方位的照顾,甘愿长期住院,長期服药,一旦停止用药,就觉得自己会立即病情加重。
  2.5 紧张焦虑型。大部分老人,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疾病治疗所用的手段疗法等都了解的比较少,无法完全信任医生和现代的医学设备。因此在面临具体的医疗方案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会对自认为高昂的住院费用而苦恼。
  3 老年病的心理干预
  3.1 心理干预的定义
  心理干预是指医生以社会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为其决解一些心理问题,使患者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主要包括四种,即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2 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1)坚持以病人为本。老年病患者在患病住院期间,自身的日常饮食起居与社交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其无法照料自身的生活,也无法进行社交活动,心里多少有会有一些失落和消极的想法与情绪。对于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护士而言,应该以病人为中心,以为患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为工作之本,努力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患者采取最适宜周到的心理干预护理,减轻老人的各种心理负担与消极想法。特别是护士人员,在照顾老年病人的饮食起居时,应该态度友好温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每一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那样来尽心尽力的照顾。
  (2)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如今,大多数护士都是年轻人,其在想法和经历方面与老年人之间无疑是存在代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医护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对待老年患者应该微笑服务,不嘲笑老人、不嫌弃老年病患者、不埋怨工作辛苦,对老年病人的要求应该尽量满足,并给与老年病患者应有的尊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也应该多与老人聊天,给与老人更多战胜病魔的信心,与老人建立轻松友好的关系,不让老人感到孤独寂寥。
  (3)提供情绪宣泄的外在环境。对于一些情绪内化的老年病患者,在其接受医院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可能会因为心理情绪无法发泄而影响病情的治疗,也无法真正做到积极配合治疗。因此,作为一名随时观察和照顾病人的医护人员,应该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外在环境,例如通过与其聊天、或者参与某些活动来缓解病人内心的焦虑紧张等情绪。
  4 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在老年病的护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面临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保证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更好的为老年患者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医疗重点关注问题。因此,针对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为老年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和优质的护理,让老年病人即使是在住院期间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从而为其增加抵抗病魔的信心,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在减轻自身疼痛的同时,也能提高痊愈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章利淼;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09月25期
  [2]林瑞勉;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2013年05月01期
  [3]张军;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月0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研究和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日后临床生化检验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0人,按照标准采集每位受检者的血液样本10ml,分离血清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非溶血)60例,观察组(溶血)60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检验生化检验结果。结果 两组血液样本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血糖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80例年龄3~10岁、ASAⅠ级择期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实验组1(手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0.5
【摘 要】 本文从加强运行病历管理的必要性,论述多渠道加强运行病历的质量控制的措施,把病历书写存在的各种缺陷消除在形成之中。  【关键词】 运行病历 质控 必要性 措施  病案是患者就医过程中,在医疗机构接受医、护、技人员为其提供连续、科学诊疗全过程的真实反映。其客观记录了患者病情发生、发展、愈后情况的医学文书。所以病案质量水平的高低真实客观的反映了一所医院的诊疗及管理水平。是医疗质量的真实体现。
在参考各地不同类型的沙产业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沙产业基础学科和理论体系,考虑自然环境、人工可控环境和人工全控装置3种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类型和沙产业发展方向,对沙产业的
【摘 要】 目的:研究彩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60 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0.56%,对照组18.33%,其中斑块位置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多见,而斑块又以硬斑为多,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 <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16例观察对象采用小剂量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利巴韦林治疗。初始剂量为干扰素100万IU,隔日1次,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