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自去年开始,我校实行“五环节”教学法,提倡创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本学期又在“五环节”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倡导“4321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交流、互动,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笔者自我感觉,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选用了田甜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1)田甜遭遇了哪些挫折?(2)田甜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向挫折屈服,她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3)田甜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精神,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丰富教学形式,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挫折面前也从容》中我选择了田甜和小新的故事材料交叉使用,但如果整堂课都在看故事材料——讨论问题——得结论,未免有些单一、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讨论式,我还采用了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一个个都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二、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如: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经济成分,我设计了编故事、绘制家谱、解决纠纷等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根据故事描述绘制家谱。(2)解决纠纷你还有什么好办法?(3)说说你父母所在的工作单位属于哪种经济成分。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三、创建情感化的课堂
曾记得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例如: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我都试着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提醒的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温和的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更要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激情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
以上是我结合我校教研活动的讨论结果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认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思想品德课。[Q]
自去年开始,我校实行“五环节”教学法,提倡创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本学期又在“五环节”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倡导“4321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交流、互动,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笔者自我感觉,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选用了田甜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1)田甜遭遇了哪些挫折?(2)田甜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向挫折屈服,她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3)田甜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精神,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丰富教学形式,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挫折面前也从容》中我选择了田甜和小新的故事材料交叉使用,但如果整堂课都在看故事材料——讨论问题——得结论,未免有些单一、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讨论式,我还采用了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一个个都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二、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如: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经济成分,我设计了编故事、绘制家谱、解决纠纷等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根据故事描述绘制家谱。(2)解决纠纷你还有什么好办法?(3)说说你父母所在的工作单位属于哪种经济成分。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三、创建情感化的课堂
曾记得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例如: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我都试着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提醒的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温和的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更要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激情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
以上是我结合我校教研活动的讨论结果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认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思想品德课。[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