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治理:体制与机制——条块关系的分析视角

来源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条块关系的视角,对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的动因、条件、路径和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既有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条块关系与体制适应能力不同,本文提供了一种分析基层条块关系与适应能力的微观视角.研究发现,条块体制的分割性、低效性和惰性,给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提出了要求.在条块分割体制下,基层政府之所以能够更好地对接基层社会,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基层善治,其最根本的就在于因地制宜进行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增强了基层治理体制的适应能力,使其彰显出灵活性、回应性、适应性和能动性.机制创新激发了体制的潜能和活力,维系了体制的韧性,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其他文献
按照目前“以人类发明人为中心”的专利原则,在人工智能系统独立运行且不受人类控制的情况下,由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生成的“创造性”成果不受保护.然而,基于对知识产权法的自由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后得出,专利法应从改善人类福祉和实现人类自由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系统及其生成物的权利归属问题.事实上,人工智能系统更擅长产生某些类型的创新,如果这些创新不被法律保护,人工智能系统的所有者可能选择不使用或不披露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如此反而会减少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所有者的激励,也可能导致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无法及时预判和
监督下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构的结果,它塑造了一场基层治理领域的“合规化”运动.基层治理合规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监督体系的科学性和基层治理的合规性成本.监督下乡虽然有问责权的保障,基层监督的可问责性较强,但不同的监督形式和监督内容,会影响监督标准的清晰性和稳定性以及信息探测的有效性,且潜在影响了基层的合规性成本.当前,监督下乡将大量模糊性任务引入基层监督视野范围内,在可监督性不高而合规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基层超负的意外后果.
我国没有关于瑕疵专利权归属的明确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20年裁判要旨摘要”之五,确立了“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并改进后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属规则,并试图成为类似案件的判决指引.但这是一件似是而非的判决,裁决结果和司法推理过程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在坚持民法原理与形式逻辑的前提下,应以民法添附理论为鉴,将“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并改进后申请专利”的权利按照促进技术应用和公平原则进行分配,并采用债权救济方式对受损当事方进行赔偿,这对营造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和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