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哲学眼光的教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改以来,各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口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不少教师认为,新的必然是好的,便不假思索地盲目跟从;旧的必然是坏的,便不加分析地完全否定,用“二元对立”的方法简单地看待教育问题。新课改提倡赏识教育,有些教师便对学生的言行不管对错,一概表扬,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新课改提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些教师便抛弃讲授法,全部让学生自学,自己成了“节目主持人”,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对学生的学习缺少高水平的引导;有些教师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没有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有些教师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有些教师为了体现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声像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费时低效,不利于学生阅读、思考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教师头脑中教育哲学意识的缺失,没有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没有养成整体联系、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只注重行为模式的改革,把新的教育理念变成支离破碎的教条。
  其实,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育家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并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而教书匠则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总是对别人的教学方式进行机械的模仿、简单的重复。实际上,任何领域高境界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和技术,他们总是在寻求实践领域最具灵魂性的东西。把握了实践的灵魂,一个人就是实践的主人,否则,就只能沦为实践的奴隶。一个不懂哲学、没有哲学眼光的教师,只能成为一个肤浅的教书匠,绝对不会成为一名教育家。
  教师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他人的教育模式。教师需要有一种眼光,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高度,将整个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怀,而不应蜷缩在自己所教学科的狭小角落里,对他人的教学方法进行神祗般的膜拜。对教育中的任何问题,教师都应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因为,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人的灵魂与精神、价值追求和人生道路。而哲学,则是关于人的最高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能够引领教师对宇宙、人生和教育的真谛进行思考,促使教师向更高层面发展。乔治·F·奈勒曾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问题。教师通过哲理性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1]所以,教师应把自己的职业关注从日常琐事转向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和梳理,努力做一个有哲学眼光的教师,对教育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并不断进行反思与批判,生成一种具有理性与超越性的教育智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这样,教师就不会简单地引进和复制别人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而是会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成为一个思想先进、个性鲜明、教法独特、富有智慧的教师。
  做一个有哲学眼光的教师,首先,需要沉心静气,博览群书。读书不能局限于本学科,而应特别精读一些哲学名著,如《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论语》等。掌握了哲学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教师就可以用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就不会为假象所诱,为泡沫所迷,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其实课程改革不是推倒或颠覆教育文化传统,在文化空白上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文化,而是在深刻理解并尊重自己教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有益文化元素的文化变迁过程。[2]
  教育是一种思想的开启和情感的传递,是促进学生兴趣形成与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最需要提升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方法技巧,而是胸襟与情怀、境界与视野,因为这些常常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性,而学习哲学正是提升教师视域、境界的最佳途径。掌握了哲学原理,教师对于教育的认知便并不只停留于操作的层面, 而是更多地从生活与价值层面进行审视。另外,哲学还可以使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如果用哲学的眼光去观察学生的世界,教师就会发现,学生的头脑并非像一些教师所臆测的那样,是一张白纸,无知荒谬,而是充满着自然与纯真、智慧与创造。
  其次,做一个有哲学眼光的教师,还要善于思考。一个没有追问过人生的终极价值,没有对教育的真谛思考过的教师,只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育和教学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无法上升到“道”的层面。巴尔扎克曾指出: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创造性活动的事业,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教学环境千变万化,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善于思考,每时每刻开动脑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恰如其分地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智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应像搬运工一样,把知识简单地从书本中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而应充满着创造性。教师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反思,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超越前人的认识,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使教育和教学进入一个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3.
  [2]刘启迪.课程理论与实践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作者单位: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教育研究室)
  (责任编辑: 乐闻)
其他文献
说到鸡蛋,胆固醇的问题不能不提。许多人担心蛋黄中胆固醇的含量高,所以不吃鸡蛋,或者吃鸡蛋时不吃蛋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胆固醇的问题。   关于胆固醇的结构和组成比较复杂,咱们不去探究。我们需要知道以下几点:  第一,胆固醇在人体内是正常存在的,我们的皮肤、骨骼、心脏、血液中,几乎所有的组织都是含有胆固醇的,只是量的多少不同而已。   第二,胆固醇不仅是我们身体的组成成分,而且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摘 要:鉴于20世纪90年代污闪现象大量发生,我国开始了关于电力系统的防污闪工作,但是,由于技术工作上面的一些缺陷,我国防污闪技术仍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许多方面更是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时间的累积,多年实际技术经验的积累,我国防污闪技术确实提高不少,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防污闪技术的现状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电力系统;防污闪;涂料;现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