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关系不断提升,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对华需求增大,总体对华态度与政策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也适时出击,大力推动双方关系步入崭新阶段。中国与中东欧“重新发现”后,必将推动双边以及中欧关系不断发展。
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与第三届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论坛,取得积极成果,如与罗马尼亚政府和企业签署多项合作文件或合同;与塞尔维亚、匈牙利宣布合建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此外,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还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使合作具体化且更具操作性。可以说,李总理此次访问深化了中国与中东欧务实合作,落实了合作框架,拓展了合作领域,提升了合作水平,使中国与中东欧关系“更上层楼”,并推进了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
中国?—中东欧合作“骤然兴起”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关系不断升温。2011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匈牙利,参加首届中国与中东欧经贸论坛。2012年,温总理访问波兰,开启“16 1”领导人会晤,并宣布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12项举措。同年,李克强副总理访问匈牙利,与匈总理欧尔班从会谈桌谈到咖啡桌,讨论热烈且意犹未尽。李总理的此次访问无疑又从政治、经济、人文三方面加强了与中东欧关系,夯实了合作基础。
首先,延续传统友谊。1949年,中东欧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早承认了新中国。后由于受国际错综复杂的大环境影响,双边关系一度出现波折,但总体还算平稳发展。中国先后与塞尔维亚(2009年)、波兰(2011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罗马尼亚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克罗地亚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李总理此次访问达成的《布加勒斯特纲要》,规定此后每年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梳理合作成果,规划合作方向,并适时考虑制定中期合作规划,使双方会晤“机制化”。
其次,推进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贸易、投资增长较为迅速。21世纪初,中东欧地区的中国投资几乎可忽略不计,目前中企投资达35亿美元。中东欧在华投资超过11亿美元。双边贸易额方面,2000年仅30亿美元,2012年达5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达26.4%。此外,利用中方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跨多瑙河大桥、科斯托拉茨电站一期改造以及波黑塞族共和国斯坦纳里火电站等项目已顺利启动。李总理此次出席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将2014年定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经贸促进年”,并在《布加勒斯特纲要》做了具体规划。二是合作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大项目。加强高铁和普通铁路、核电与其他电力、交通等领域合作。三是探讨签署产业投资框架协议,探讨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在扩大金融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合作、拓展科技环保创新领域合作等方面,《布加勒斯特纲要》都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如将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的启动,鼓励各自金融机构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充分发挥“100亿美元专项贷款”对双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中方明确表示对基础设施、新能源和农业等领域合作的兴趣,与中东欧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第三,扩大了人文教流。截至2011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共有37对友好省州,58对友好城市。在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多达58个。2011年中东欧国家居民赴中国旅游的人数达23万人次,首站前往中东欧国家的中国游客接近7.5万人次。《布加勒斯特纲要》在活跃人文交流合作方面也有具体计划,如2013年12月将在中国召开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合作秘书处组织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各50名记者互访团,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政治家论坛和文化合作论坛,尽快商定2015年论坛举办地点和时间,支持建立欧国家旅游促进机构和旅游企业联合会,将继续举办旅游产品专场推介会;定期举办教育政策对话,积极探讨建立高校联合会;采取有效措施便利人员往来。中方欢迎罗、捷等国为中国公民申办签证、居留实行便利措施,宣布将中东欧16国全部列入外国人72小时免签过境北京、上海等口岸名单等。
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与中东欧深化合作乃是双方基于各自利益、各取所需的必然之作。
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首先,其剧变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通过私有化形成高度依赖西欧资金与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其与西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爆发前,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多数国家的GDP年增长率达到5%以上。但是危机爆发后,中东欧外资银行紧缩信贷,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减少,各国内需、出口下降,经济普遍衰退。正如罗马尼亚经济分析师勒兹万·奥拉萨努等所言,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中东欧国家属“后进地区”,2008年以前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较好,在能源、运输、农业等项目上需要大手笔投入,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国家自顾不暇,对中东欧的投资减少,这令中东欧国家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投资趋之若鹜,渴望通过中国—中东欧峰会等平台和契机,吸引来自东方的投资和项目。
其次,剧变后,中东欧国家均奉行“回归欧洲、融入西方”的外交战略。大多数国家较为亲美,是欧洲坚定的“跨大西洋主义”力量。由于美国战略东移,中东欧国家备感失落,除了更加“欧洲化”外,也开始寻求可借重的新力量。波兰历史学家安东尼奥·杜德克指出:“如果美国有比波兰更重要的事情去处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与新兴大国中国加深关系呢?”
第三,中东欧国家日益看重中国新兴大国力量。波兰—亚洲研究中心创建人、中国问题学者拉多斯拉夫·皮费尔认为加强对华关系势在必行,“如果中国继续向成为全球性力量迈进,中国的影响力终会到达中东欧。”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强调“世界已经改变,和危机前已不一样,中国在新世界中必然举足轻重”,现在是“东风劲欢的时代”,因此大力推行“向东方开放政策”,着力加强对华关系。
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与第三届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论坛,取得积极成果,如与罗马尼亚政府和企业签署多项合作文件或合同;与塞尔维亚、匈牙利宣布合建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此外,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还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使合作具体化且更具操作性。可以说,李总理此次访问深化了中国与中东欧务实合作,落实了合作框架,拓展了合作领域,提升了合作水平,使中国与中东欧关系“更上层楼”,并推进了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
中国?—中东欧合作“骤然兴起”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关系不断升温。2011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匈牙利,参加首届中国与中东欧经贸论坛。2012年,温总理访问波兰,开启“16 1”领导人会晤,并宣布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12项举措。同年,李克强副总理访问匈牙利,与匈总理欧尔班从会谈桌谈到咖啡桌,讨论热烈且意犹未尽。李总理的此次访问无疑又从政治、经济、人文三方面加强了与中东欧关系,夯实了合作基础。
首先,延续传统友谊。1949年,中东欧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早承认了新中国。后由于受国际错综复杂的大环境影响,双边关系一度出现波折,但总体还算平稳发展。中国先后与塞尔维亚(2009年)、波兰(2011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罗马尼亚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克罗地亚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李总理此次访问达成的《布加勒斯特纲要》,规定此后每年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梳理合作成果,规划合作方向,并适时考虑制定中期合作规划,使双方会晤“机制化”。
其次,推进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贸易、投资增长较为迅速。21世纪初,中东欧地区的中国投资几乎可忽略不计,目前中企投资达35亿美元。中东欧在华投资超过11亿美元。双边贸易额方面,2000年仅30亿美元,2012年达5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达26.4%。此外,利用中方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跨多瑙河大桥、科斯托拉茨电站一期改造以及波黑塞族共和国斯坦纳里火电站等项目已顺利启动。李总理此次出席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将2014年定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经贸促进年”,并在《布加勒斯特纲要》做了具体规划。二是合作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大项目。加强高铁和普通铁路、核电与其他电力、交通等领域合作。三是探讨签署产业投资框架协议,探讨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在扩大金融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合作、拓展科技环保创新领域合作等方面,《布加勒斯特纲要》都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如将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的启动,鼓励各自金融机构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充分发挥“100亿美元专项贷款”对双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中方明确表示对基础设施、新能源和农业等领域合作的兴趣,与中东欧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第三,扩大了人文教流。截至2011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共有37对友好省州,58对友好城市。在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多达58个。2011年中东欧国家居民赴中国旅游的人数达23万人次,首站前往中东欧国家的中国游客接近7.5万人次。《布加勒斯特纲要》在活跃人文交流合作方面也有具体计划,如2013年12月将在中国召开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合作秘书处组织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各50名记者互访团,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政治家论坛和文化合作论坛,尽快商定2015年论坛举办地点和时间,支持建立欧国家旅游促进机构和旅游企业联合会,将继续举办旅游产品专场推介会;定期举办教育政策对话,积极探讨建立高校联合会;采取有效措施便利人员往来。中方欢迎罗、捷等国为中国公民申办签证、居留实行便利措施,宣布将中东欧16国全部列入外国人72小时免签过境北京、上海等口岸名单等。
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与中东欧深化合作乃是双方基于各自利益、各取所需的必然之作。
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首先,其剧变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通过私有化形成高度依赖西欧资金与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其与西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爆发前,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多数国家的GDP年增长率达到5%以上。但是危机爆发后,中东欧外资银行紧缩信贷,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减少,各国内需、出口下降,经济普遍衰退。正如罗马尼亚经济分析师勒兹万·奥拉萨努等所言,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中东欧国家属“后进地区”,2008年以前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较好,在能源、运输、农业等项目上需要大手笔投入,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国家自顾不暇,对中东欧的投资减少,这令中东欧国家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投资趋之若鹜,渴望通过中国—中东欧峰会等平台和契机,吸引来自东方的投资和项目。
其次,剧变后,中东欧国家均奉行“回归欧洲、融入西方”的外交战略。大多数国家较为亲美,是欧洲坚定的“跨大西洋主义”力量。由于美国战略东移,中东欧国家备感失落,除了更加“欧洲化”外,也开始寻求可借重的新力量。波兰历史学家安东尼奥·杜德克指出:“如果美国有比波兰更重要的事情去处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与新兴大国中国加深关系呢?”
第三,中东欧国家日益看重中国新兴大国力量。波兰—亚洲研究中心创建人、中国问题学者拉多斯拉夫·皮费尔认为加强对华关系势在必行,“如果中国继续向成为全球性力量迈进,中国的影响力终会到达中东欧。”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强调“世界已经改变,和危机前已不一样,中国在新世界中必然举足轻重”,现在是“东风劲欢的时代”,因此大力推行“向东方开放政策”,着力加强对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