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芷挥发油提取量、成分及美白活性的影响

来源 :化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了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芷挥发油提取量、成分及其美白活性的影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品白芷、微波处理鲜品白芷、超声处理鲜品白芷、风干白芷和烘干白芷5种白芷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研究其体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并对美白活性与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微波/超声前处理鲜白芷挥发油提取量均提高了5%,干燥白芷挥发油提取量却有较大的降低;用不同处理方法的样品分别鉴定有64,55,53,63,55个成分,其中,有24种相同成分,主要为十二碳醇、1-十五烯醇、罗勒烯、萜品烯、橄香烯、1-石竹烯、α-香柑油烯、α-古芸烯、环十二烷和(Z)-9-十五碳烯醇等.5个样品挥发油成分有一定差异,同时其质量分数也有一定差异;不同处理方法的样品均有较好的美白活性,对美白作用贡献较大的化合物为1-十五烯醇、油醇和环十二烷等.
其他文献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化学工程实践博士项目,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该项目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独创,其模式较为新颖,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该模式突破了钟摆现象二元分割范式的制约,体现出跨学科多元整合的特色.在实践中,多元整合的特色体现在历史演进、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培养路径方面.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创新高层次化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可运用跨学科多元整合模式,从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打造跨学科教师队伍、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出发,打破化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
中国古代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史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挖掘、解读,形成化学科普题材,既是化学教育的需要,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以寒食散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化学史资源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教育价值,认为化学科普中汲取历史资源,不仅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有利于向公众普及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