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探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boy_z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与巨大变革,对行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立足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厘清轨道交通行业“双师型”教师知识与能力内涵,提出“双师型”教师培育路径及保障机制。
  关键字:产教融合;轨道交通;“双师型”教师;培育路径;保障机制
  近年,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低碳环保、安全稳定、运力强大的运输方式,国家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加大。2019年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至2035年全国基本形成“123出行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同时,在“新基建”的政策推动下,我国轨道交通行业迎来高质量快速发展。在“高铁名片”走向世界,地铁引领城市发展的当下,行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驱动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而作为职教改革的根本,教师改革成为行业专家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采用TPACK模型重构轨道交通“双师型”教师知识与能力,明确轨道交通行业“双师型”教师培育目标,探索“双师型”教师培育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双师型”教师知识与能力重构
  调研发现,随着轨道交通企业管理变革,行业人才需求逐渐向“一专多能”“图钉型”人才转变,例如铁路企业不仅要求职工完成日常生产,还要求其熟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同时鼓励职工利用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这一变革也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师型”教师的维度亟须拓展、内涵需重新定义。
  本文借鉴TPACK理念(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对轨道交通行业“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进行重构。TPACK模型三维坐标轴表示三个基本元素,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简称TK)、专业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教育法知识(Pedagogy Knowledge, 简称PK);三个平面对应三个交叉融合元素,分别是技术与专业融合(Technology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CK)、教育法与专业融合(Pedagogy&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技术与教育法融合(Technology & Pedagogy Knowledge,简称TPK);三个平面交点处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y & Pedagogy &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
  (一)TPACK基本元素分析
  TK:轨道交通行业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层出不穷,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要紧跟行业新技术应用趋势,保持敏锐技术嗅觉,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CK: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了满足行业企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PK:教学知识与技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将所见、所知、所想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职业教育理念不断革新,要求“双师型”教师实时更新教育方法与手段。
  (二)TPACK融合元素分析
  TCK:灵活运用技术解决行业问题。“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挖掘新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场景,发现行业生产瓶颈,灵活运用新技术突破瓶颈,实现技术与行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PCK:根据专业知识与技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应紧扣职业教育目标,以结果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目的,正确选择教学方法。以《接发列车工作》中的接发列车作业标准为例,应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模拟真实接发列车工作场景,让学生获得真实职业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职业认知。
  TPK: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驱动教育行业改革,O2O教学模式、VR教学、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层出不穷,为职业教育带来新风口。“双师型”教师应紧盯信息化教育前沿,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轨道交通行业“双师型”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群)、教学及信息技术知识,对高铁行业与教育技术有深刻理解,要保持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敏锐嗅觉,不断进行自我拓展和探索,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反复审视、不断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技术性、实践性、情境性和互动性,并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三者融会贯通、融为一体。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路径
  基于教师知识与能力重构结果,本研究提出“四维度三阶段”模型探讨轨道行业教师知识与能力提升路径。“四维度”分别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贯穿整个模型;“三阶段”分别是积累、运用、升华,模型紧跟轨道交通行业进步与职业教育理念发展步伐,不断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纳入模型中,实现教师培育的动态完善。
  (一)初步积累,转变身份
  新入职教师,刚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任何教学经验,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从学科知识体系到职业教育岗位知识体系的转变,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新教师需要接受最先进行业理论学习,紧跟轨道交通企业技术、管理、生产等发展趋势,并前往铁路企业或城市轨道企业挂职,开展顶岗或跟岗观摩学习,打通自身所拥有的学科体系知识与职业教育需要的岗位知识体系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补充、夯实、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同时,学校需聘请职业教育专家进行教育理论传授,并为新教师安排教学导师,新教师将通过观摩导师课堂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技能,逐渐实现身份转变。   (二)交叉运用,实战演练
  “双师型”教师能力模型是几个要素深度融合,而非简单堆砌。教师将通过参加本专业建设,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企业人才需求、人才晋升层次有更透彻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未来教学目标;同时通过“1+X”培训、岗位职业资格培训,进一步提升岗位技能,内化岗位作业标准及要求。通过参与课程建设,教师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程,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传授给学生,同时实现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知识、技能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融会贯通。
  (三)持续升华,服务行业
  带领、指导学生参加行业竞赛,与全国甚至全世界行业团队切磋,以赛促学,开展知识、技术、技能运用合作与交流、汲取能量,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除了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也要运用自身能力反哺行业、回馈社会。立足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前沿,深入轨道交通行业生产一线,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挖掘行业企业生产痛点,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与理论反哺生产,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同时,通过教学研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地将新理念、新技术纳入实践过程反复论证、实施、总结,实现教育理论、技术的螺旋式闭环上升。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保障措施
  (一)加强校企合作,培育成长沃土
  从培育路径中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培育,仅凭学校之力无法完成,需要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学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对教师进行“共培、共育、共评”,畅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研究通道,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与沃土。
  (二)规划教师成长,实施目标培养
  贯彻“以人为本”、精准化培育理念,從新教师入职起,充分挖掘其特长及优势,结合教师发展意愿,为其制订成长提升计划,明确各阶段职业发展目标,并定期调整培养计划,使教师培养有的放矢,增强教师归属感,调动教师发展主观能动性,提升“双师型”教师培训效率。
  (三)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考评机制
  “双师型”教师培育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工作,需根据能力提升路径,校企双方共建考核评价机制,统筹教学、教科研、挂职、竞赛等涉及校企双主体的多个要素,明确相互之间的转换、折算关系,减轻教师压力,减少日常工作量对教师个性化发展的约束,使教师集中力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四)探索长效激励措施,促进教师成长
  轨道交通行业教师“双师型”教师能力培育不仅取决于技术环境,还与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认知结构、教学理念等直接相关,是教学实践情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过程。随着能力提升,发展阻力将不断增加,如何让教师保持积极性应成为学校的关注点,稳定的激励措施与常态化的教师支持服务成为必需。
  参考文献:
  [1]汤榕彬.德国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及启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2]李秀湾.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构与人才培育策略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2).
  [3]叶小平.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21(2).
  [4]姚素华,黄璐.高职“双师型”EOP教学团队建设途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5]梁敬蕊.工业4.0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1).
  [6]李玉珍,肖怀秋,周全.“校企双路径”构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理论内涵及必要性研究[J].南方农机,2020(23).
  责编:文 竹
其他文献
摘 要:意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如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多地表现在话语权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掌控日趋激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着巨大挑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虚实相融合、超时空渗透、自由交互性和复杂多元化等新特征。进一步提高网络空间的控制力,增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疏解非理性话语心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量,拓展马克思主义话语空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共管共治,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这不禁让人深思,网络游戏何以让青少年沉迷其中?  从中不难发现,游戏的激励机制可以吸引游戏者长时间的注意力,激发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使其在达成目标时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教师不妨将游戏中的奖励机制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应对好新时代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可把制订党建规划、规范支部建设、凸显专业特色、落实课程思政、强化宗旨意识等作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着力点,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着坚持和加强党对
开展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当前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存在散、乱、差的问题,思政教育的内容重点不突出,没有做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衔接,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规划好课程思政内容,做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衔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开发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以期对宏观经济学及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