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这个京都之夏

来源 :课堂内外(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京都,已经有太多的形容词:古典、寂静、安详、唯美、凝固。春季的樱花可以将河流染成樱色,秋季的红叶,冬季的温泉,即便是一条小巷,一只灯笼,抑或仅仅只是艺妓走在巷间雨下的木屐声,也同样给人染上了浓浓的古旧、斑斓、泛黄却又瑰丽的意象之感。
  不好意思地说,几次去过京都之后,那个地方带给我的感觉却与之前所说全然不同了。所谓不同,并不是一概推翻,恰恰相反的是那些词汇依旧在,而且依旧浓烈,只是在它们前面都加个限定:虚拟。
  没错,京都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现实世界所存在。
  只是一个虚拟世界。所以才会那么现代却又不失古老韵味。当意识到了这个秘密已被我发现,我决定攻略下它的夏天。因为京都的夏天有一个特殊的设定,起始点并不是我们现实世界中的立夏那天,而是京都最重要的祭奠“祗园祭”的开始之日。
  宵山
  这次,我和墨水是直奔京都而来的。
  从东京开始花费两个半小时的新干线车程,便抵达了京都,准确地说是先抵达了京都火车站。那里非常重要,是虚拟世界“京都”的进入大门。京都火车站修建得过于超现实,是著名建筑师原广司的杰作。巨大的长方形建筑,空空荡荡地扣在了火车铁轨旁边,纯玻璃制成的空盒子一般,走在里面,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如同在穿越一条时空隧道。原广司在设计之始,就有此之意。看来他早已发现了京都的秘密。
  穿过京都火车站,成为一个仪式,用伪装成新干线列车票的进入口令卡,走过伪装成检票机的实物虚拟化仪器,便终于算是踏入了“京都”。而在这个世界中,甚至连空气,都变得虚拟化了。
  站在站前广场,面前匆匆忙满是上班族大叔打扮的人们。这些恐怕是“京都”所制作的最普遍的NPC形象吧。几个穿着烟花一样颜色的浴衣少女,在夕阳的金辉下,摇着团扇从人群中走过。就像所有虚拟世界的游戏里一样,她们身上闪亮亮的是重要信息提示。少女们往东走,那也是我们应该走下去的路。往东走是鸭川,沿鸭川往北再走,走很久很久之后,就可以抵达四条通。
  7月16日,一年一度的宵山之夜,而四条通,则是宵山最热闹之处。宵山,也就是为时一个月的祗园祭最高潮部分之一。一般来说,在日本祭典主日的前一天晚上,都叫做宵山。对于祗园祭,另一高潮部分便是第二天的山鉾(yamahoko)巡行了。
  祗园祭是日本三大祭之一,其盛名在外,即使不是外国人,日本人只要有时间,也都会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亲眼见上一见。森见登美彦的《宵山万华镜》里,不就写了那个年年都想亲眼见上一眼宵山却怎么也没能见到过的怨念学长吗。
  地铁站里有穿着蓝色浴衣的志愿者们,或远或近,举着路线指引牌,以便人群的流动方向保持正确不紊乱。看来,他们也是程序员们设立的自动纠错程序了。
  在拿了纠错程序分发给大家的印有“祗园祭山鉾陈列示意图”的团扇后,我们挤进了开往四条通的地铁列车。
  到站之后,同样庞大的人流,被依秩序地引导到应该走出的地铁口。我们随着人群,一步一步缓慢前行,逐级台阶继续上行,叮叮咚咚的奇异音乐回响。可是人再多也不足为奇,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巨大得有些夸张的全身都发着暗黄色光线的庞然大物,而且那个叮叮咚咚的怪异声音也是它发出的。昏暗的街道被这个家伙照得明亮,人们就在它的下面簇拥而行。
  这个东西就是“月鉾”,比较巨大的一个鉾。所谓“鉾”,也就是神鉾,类似于花车。第二天所说的“山鉾巡行”也就是有鉾的巡行,而“山”也同样是神鉾,只是体积要比鉾小很多,构造也简单很多。以“月鉾”为例吧:月鉾高度至少有20米,上下两层,下层有巨大的车轮支撑,上层坐满穿青蓝色花饰传统服饰的演奏人员。再上有华丽屋顶,屋顶之上是长矛,月鉾的是弯月形。而在月鉾的两侧,沿屋檐坡度挂满半米多高的一串串灯笼。灯笼上写着“月”字以示区分。鉾便多是如此,而山要小了很多,只有单层,无顶,车顶多以松树装饰。人们在月鉾下走过,皆不禁会抬头仰望,惊叹一番。而月鉾下面又有画展,令更多游人驻足。
  街边的花车小摊一个紧接一个,卖着各式小物,而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还要是祗园祭的粽子。祗园祭的粽子并不是用来吃的粽子,而是草编而成,消灾解厄用。这样的粽子,即便是生在神户的妹尾河童,在一开始收到朋友寄去的“长刀鉾之粽”的时候也误以为是吃的。
  我们也买了一个,但不停留,还要继续前进。
  山鉾巡行
  到底宵山那晚,我完成了多少任务呢?实在是……算了,姑且不说,只说第二天继续的祭典主日的山鉾巡行吧。
  在巡行过程中,还要在鉾车上演奏祗园囃子(日语读音:hayashi),乐器有鼓、笛、钲之类,每辆鉾车的曲目都不相同,是受能乐影响较深的一种乐曲形式。而巡行的路线也基本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形,从祗园社,也就是今天的八坂神社出发,先将山鉾按照固定位置摆放,于宵宵宵山、宵宵山、宵山三晚供游人参观,而后在7月17日开始巡行。巡行后进入还幸祭,也就是将乘坐神轿巡行的神舆送回八坂神社,从而为时一个月之久的祗园祭进入尾声。
  山鉾巡行最有看头的就是庞大的“山”“鉾”在路口转弯。山鉾都有轮子,可以由人力拉行,但是因为轮子是死轴,所以在转弯的时候就不可能像开车一样,划出一条弧线转过。到了路口转弯,必须由该车的巡游队伍人员,齐心协力才能使得山耸转过90°弯。而哪里最为开阔最易观赏到这个壮观场景?我们拿到的攻略京都说明上说,在四条河源町,也就是距离打头阵的长刀鉾最近的转弯点。
  四条河源町是有京阪铁路的一站,在鸭川的东岸。我们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沿鸭川河岸一路往北,风景不错,河岸也好、小巷也好,都是冷冷清清,衔边小店全都关门。系统已经设定将全员集中到山鉾巡行路线上了?还没到四条河源町,这个猜想就被证实。距离那个宽阔的十字路口还有一二百米远,已然看到远处挤满了人,而且正见车顶插着高达20米长矛的长刀鉾缓缓转着弯。长刀鉾每转过一点,就能听到众人们的喝彩和欢呼。   关于山鉾巡行中各山鉾的次序,除长刀鉾必打头阵以外,其他先后是靠7月2日的抓阄仪式决定。今年第二个过来的是郭巨山,紧接郭巨山的是太子山,而后是保昌山。山车要比鉾小很多,因此就像抬轿子一样,前后十来个人便可将其抬起转弯,但对于山车来说,抬的人们又不甘寂寞,转弯总是要出些节目,才能迎来喝彩。所以有的原地转上两圈,有的原地转上三圈,每多转一圈,众人就为他们喝彩欢呼一回。只是每个山鉾通过路口的时间都是由系统严格把控,不可能允许山在原地转个不停。
  保昌山转了三圈离开之后,远处可见由左右两排数十大汉拉着粗壮缆绳缓缓靠近的有一辆鉾车。看说明得知,那是函谷鉾,而鉾车上面的画卷是讲中国战国时期孟尝君逃离函谷关的故事,也因此得名函谷鉾。其实山鉾之上所承载的多是中国古代故事,比如:鸡鉾所讲述的是尧时代天下太平,诉讼用的谏鼓中已经有鸡作窝下蛋的故事,孟宗山所讲述的“孟宗哭笋”的故事,鲤山的鲤鱼跳龙门,伯牙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等等。
  函谷鉾驶入十字路口的中央地段,在祗园啦子的演奏声中,两条缆绳被穿着草鞋蓝衫的大汉们拉直,延伸到十字路口的东侧,也就是几乎到了围观群众的面前。又有人往大木轮下泼水垫竹板,而后听从号令,大汉们拉扯缆绳,木轮旁再用撬木将车轮向一侧撬动,嘿哈急促的喊叫声后,函谷鉾整体转动了大约30°的角度。众人喝彩,函谷鉾继续再来下一个30°的转动。每次转30°,刚好三次可以转90°,完全由朝东转为朝北而行。
  函谷鉾之后,街上的气氛也逐渐更加热闹,天也越来越热。墨水越拍越起劲,将每一个山鉾的转弯过程都拍摄到了相机里,拍照是她在这个虚拟世界所领的任务。我什么都负责不了了,百无一用,只好开始一边看着山耸转弯,一边偷听旁边的大爷大婶们聊天。果然,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是NPC,有的是从大阪、神户等关西地区来的,也有从名古屋、东京等远些的地方赶来。
  这样我东想西想,忽然发现正在拍照的墨水面色不好。伸手去摸,竟然额头滚烫。不好,是中暑了!这可是“京都”放了大招。看着缓缓驶入十字路口的船鉾,我当机立断拉起尚是浑然不知已经中招的墨水,钻到了阴凉里。刚好旁边有自动贩卖机,买了冰镇的荼饮,贴到了她的头上。
  没有办法了,只有回到现实世界之后,才能有所好转了。京都,只好与你说再见了?没关系,总会再来。
  登出……
其他文献
《下妻物语》  主演:深田恭子/土屋安娜/宫迫博之  标签:“Lo娘”赞歌  推荐指数:★★★☆  独自前行的轨迹  《下妻物语》是一部以“Lo娘”为主人公的电影。Lo娘从外形上看就是成天穿着洋装的女生,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多多少少遇见过。但这部电影并不是给大家普及Lo娘是什么,而是通过这样外化的符号包装下,讲述一个关于兴趣和成长的故事。  导演中岛哲也最出名的两部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和
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学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把学生放在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思考.体育课作为我国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
相异的色彩,相同的亲切   第一次站在波兰的大地上,是在长途列车上经历了整宿颠簸之后。   此前对华沙的印象,脑海里烙下的似乎只有二战的炮火与残酷的集中营,几次设想过它的残垣断壁与灰暗无光,却未料它竟如此简洁纯粹而又纤尘不染。正如我没有想到,来这里胡乱点下的第一餐,只是一份毫不起眼的甜菜汤(Zapiecek)。   甜菜汤之于华沙,不亚于全聚德之于北京,无论是否赶上饭点,红菜汤店里总是一座难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