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特色民歌赏析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_to_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北的地区,民歌资源丰富,不仅有号子、山歌、小调,而且还有戏曲、舞蹈、风俗音乐、唢呐曲等。在形式、体裁、风格上各具特色, 为了突出热闹与欢快的气氛,常常配以敲锣打鼓声, 而方言词汇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民歌的地域风格。
  川北的地区,民歌资源丰富,不仅有号子、山歌、小调,而且还有戏曲、舞蹈、风俗音乐、唢呐曲等。在形式、体裁、风格上各具特色, 为了突出热闹与欢快的气氛,常常配以敲锣打鼓声, 而方言词汇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民歌的地域风格。下面逐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劳动中的说唱——薅草锣鼓歌
  丘陵是川北主要的地理地貌,其生产方式也主要是农业。其中,青川的薅草锣鼓是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田野间,应时争日,一人敲锣自称“歌手”或“歌郎”,一人击鼓称“联手”。唱歌与敲锣击鼓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有歌郎一人说唱,打一段锣鼓点子后唱两句歌词或者一段说白。有时也可两人同时唱,或者一问一答,或者与众人唱和,达到解乏的目的。
  因歌词内容要密切配合一天的劳动程序进行安排,故音乐结构形式独特,程序完整。其结构由“起头、正唱、耍腔、收尾”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由独立的上下句组成的单曲体结构组成,每唱完一个上下句就用一排锣鼓点子连接,以唱为主,锣鼓点子起连接烘托作用。这四部分中,“正唱”是主体部分,篇幅比较长,内容有完全成书的唱本如《清官图》《说唱增广贤文》......;也有固定格式七字文或十字文在民间流传,如《十二杯酒》《十二挑水》......
  音乐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单位,随劳动律动而变换节奏,旋律舒展,唱腔朴实。调式也基本都是五声徵调式,尾音都落到“5”上。薅草锣鼓歌采用地方方言歌词,在《讲规矩》中出现的歌词:.....第八不许光摆条......,这其中“摆条”就是指的“摆龙门阵”“聊天”之意。即使是方言,也还是要讲究押韵。唱词讲究韵脚,中间根据需要加入衬词“山歌子来子山歌,你的莫得我的多。我屋装了几背篼,坡上搁了几岩壳”这里韵脚的字分别是:歌、多、壳,波梭辙。锣与鼓的节奏以七拍子(见图1)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九拍子”“十二拍子”“鸡啄米”“延九锤”等锣鼓曲牌,在说与唱之间转换,或者换曲间使用。
  二、田间山野情趣——山歌
   (一)高腔山歌——背二歌
  川北地区,在秦岭山脉米仓山麓,这里的许多生活都离不开大山的的怀抱;这里的交通依靠的都是农夫背二哥。山里的所需都是去山外换来,山里的所产也需要搬运出去。因此这里离不了的就是力夫——背二哥。因此关于背二哥的山歌因这种原始的运输方式而产生,唱出的山歌也是体现川剧唱腔——高腔。行腔自由,节奏平缓、律动绵长,是巴山背二歌最明显的特点。背二哥背着重物行走在大山中,唱腔自然不像劳动号子那样有强烈的节拍规律,也没有必要用统一的劳动节奏,因而旋律和唱腔在散板中进行,行腔也比较自由。虽是散板的形式,但内在的节奏律动还是清晰明辨的。曲式大部分是“一问一答”式的单乐段。这种形式的歌曲,由于爬坡上坎的需要,缓解呼吸,发音位置都比较高,腔体共鸣发出的声音也是高亢悠扬,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而歌曲结束时,一声甩腔,自然有了长吁短叹的感觉;这种歌曲一般都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风趣,一语双关的来表达“背二哥”的内心活动。
  巴山《背二歌》(见图2)是巴山民歌中很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但要掌握它的演唱风格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演唱方面,由于背二歌产生于人们负重物的状态下,使得要演唱出它的韵味有一定难度。其一是由于衬词,当地的方言俗语成为衬词,而这些衬词很难发“标准”,因为没有在此处生活过,很多的发音不准;其二是句末的甩腔,因为没有亲身背那么重的东西歌唱,歌者一般很难体会到背二哥劳动的辛苦,所以最后的“吔嘿”等尾音极难唱出地道的背二歌味道;其三是这类歌曲真假混合声演唱,真声色彩比较浓厚,拿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吼出来”才更能体现他们的味道。我听过原汁原味的演唱,这与我们今天审美下的民族聲乐演唱有一些不同,(特别是某些高音的唱法,他们自己叫做一定要“喊出来”),甚至是唱歌的禁忌,但是那种特定的唱法是符合此情此景下的表达,也并不违和。
   (二)平腔山歌
  山歌不仅有高腔山歌,还有平腔山歌。除了山野力夫背二歌的民歌以外,还有一大类就是许多在田间劳作的平腔山歌。它反映的是在日常生活劳作中,人们情感表达的寄托。它不像背二歌那么高亢嘹亮,节奏那么自由。它的结构和节奏都比较规整,旋律比较优美,有拖腔——但不很长,音域不很宽,音程比较平稳。平腔山歌在众多的山歌中极为普遍,因其音域音程补款的特点,所以大多都用真声演唱。
  (1)阆中民歌《晾衣裳》(见图3)
  阆中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晾衣裳》,是最能代表阆中本土文化、体现地方民俗的歌曲。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生动刻画了封建礼教时代,少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望,而又无法实现的哀怨和感伤。
  歌曲结构简单、凝练,全曲仅有两个乐句,单乐段。四段歌词,每一段有两句话,每句七个字。第二乐句的旋律发展手法喜欢采用“换腹式”的方式。在黄涛老师关于《四川汉族山歌的旋法结构》一文中对“换腹”这样解释:重复乐句的首部和尾部,而将中间部位进行了发展和变化的重复手法称为“换腹”。我认为在这首歌曲里面也是有这种现象。第一乐句四个小节,第二乐句增加了两个小节,变成了六个小节。在第三四小节处与第一句的三四节就不同了,增加了新的内容,中间部位的旋律得到了扩展,和第一乐句形成结构和音调上的对比。给了歌曲的发展空间,使得歌曲有了发展,变得更加丰富。
   (2)广元民歌《幺妹听到树叶响》(见图4)
  广元,地处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最北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造就了广元民歌的风格。它不仅有秦岭高山高亢明亮的“信天游”之调,也有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秀雅悠闲“清音”之韵。这首歌曲起音搭腔就在d2处,并且一二小节就到了e2、f2,在歌曲的演唱中,也是属于较高的了。也许正是受到西北文化交融的特殊地理影响,出现“信天游”似的歌调。广元民歌中徵调式或者羽、徵混合调式为主,徵调式在广元民歌中大约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它的色彩明快而绚丽。这个混合调式中,特别是徵调部分的音调,就有蜀中“清音”的韵味儿。《幺妹听到树叶响》,就是一首典型的羽、徵混合调式的单乐段歌曲。前面1-9小节,都是围绕着羽音,采用的音列是:56123,核心音还是6216。在最后两小节出现了新的音列材料345,就转入新的调式(徵调式)色彩。这种羽徵混合调式更能体现欢快活跃的情绪,色彩也更加丰富。另外这首歌曲的歌词也很有意思,衬词(豇豆,茄子,西瓜,黄瓜,四季豆,红苕)占了整首歌大篇幅,主体句子就“太阳出来,摘片树叶吹响响”,明显比衬词还少。特别是中间那句:“黄瓜南瓜四季豆”是一个插入的成分,无论是从旋律还是歌词,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掉这一句,歌曲仍然是连贯的,但似乎感觉味道就差了些,这首山歌的奇妙独特之处也就在于此。    (3) 巴中民歌《豆芽葱蒜叶》(见图5)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会获得金奖。其歌调,改变了原《竹枝歌》的衬词,却仍然有《竹枝歌》的韵味;是化用古代《竹枝歌》的形式,一人领唱,众人齐和。语言生动活泼,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浓浓的乡土气息。这首民歌歌词很有特色,他的衬词跟上一首《幺妹听到树叶响》有异曲同工之妙。衬词(黄瓜茄子海椒叶)(豆芽儿葱蒜叶)都是我们常见的蔬菜名字,民歌中的衬词“连赛”“送郎我们回”等衬词,表面看歌词是写蔬菜,实则这首歌是为了对进菜园薅草后摘完小菜回家的“大小姐”引起注意。所以实际上是一首巴山情歌。“连赛”是巴山的口头语,歌曲里面加入“萝卜黄瓜茄子海椒叶”这样的菜名衬词,也主要是因为场景为菜园,于是加上这些菜名。通过衬词的研究,就给我们清晰地交代了歌曲演唱的背景、时间、对象等要素。
  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同宫系统内各调式的相互交替、相互融合渗透,其中 “羽徵交替调式”最为常见。巴山民歌《豆芽儿葱蒜叶》也是羽徵交替。歌曲中,从1到 9 小节是羽调式,到第 10 小节出现徵调式,由 9 小节的到10小节的,建立了一个转调的桥梁,由原来的羽调式转到后面的徵调式,最后结束在徵音上。其旋法与调式和广元民歌《幺妹听到树叶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混合调式,就是能表达一种轻松活泼,幽默的情绪。前一首广元民歌和这一首巴中民歌有一些共同点如:用蔬菜名做衬词,调式都为羽徵混合调式,都是受到了秦岭西北文化与蜀中文化交融的音响,所以在一首民歌里面得到了体现。进一步说明民歌是地方文化的标签和符号。
  三、革命基因浸染——红军歌谣
  1934年2月建立的“通南巴”区域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称为“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建立此处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中,还成立了“总政治部剧团” 。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将当地民间歌谣与革命斗争时事相结合,进行一些改编创作,使之情真意切,生动怡然。
  (一)
其他文献
为隆重纪念大熊猫、金丝猴科学发现150周年,由《现代艺术》杂志社专题策划的《中国双宝 四川名片——大熊猫、金丝猴科学发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及巡展活动,目前已圆满完成。与此同时,为认真践行四川省委决策部署,贯彻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打造文旅名片,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第一时间策划《天府三九大 安逸走四川》系列特辑,目前已由《现代艺术》杂志社组织编辑并正
清晨从甘孜县城出发,一路上风萧萧、雾蒙蒙、雨淅淅。杂乱的雨点扑打在车窗玻璃上,外面的景物逐渐模糊混沌。坐在车里,我昏昏沉沉打起盹来……  “到德格境内啦!”丰田车驾驶员小刘的声音把我从迷糊中惊醒。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见车已爬上山坡,正驶过一座小石桥。“这座桥就是甘孜同德格的分界线”,全神贯注开车的小刘侧过头来补充一句。“喔!”我边应声边透过车窗往外看。天色早已放晴,碧空如洗,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晶莹可爱
9月13日,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呼和浩特举行。由四川省文联、峨眉电影音像有限公司、阿坝州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的电影《红缘》入选电影节的少数民族电影展。届时,这部“四川造”作品将在电影节期间和当地观众见面。  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红缘》,讲述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因伤留在藏族老乡家养伤,与老乡的女儿产生恋情。为千方百计寻找部队,他们与土司家族、国民党反动派势力等展开周旋和
若是朝着那间杂货屋往里走,再走远一些,就会看到一些废弃的旧板凳。很可惜,几乎没有人会再光顾这里。角落的旧板凳们常常表情麻木,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  让人难以想象,就是这么一个废弃的角落,成了旧板凳们的王国。有一只缺了左腿的旧板凳,是板凳王国的国王,他的名字叫左左。在板凳王国,没有谁会嘲笑左左国王是个跛子。左左虽然没了一条左腿,但他有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脑袋。  左左之所以能当上首领,是因为他总热心地
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现任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编室主任,四川省文联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2017年度四川省文联百家推优工程音乐类优秀文艺家。  创作有大量音乐作品。主要代表性作品有:歌曲《雪雁》《蜀道》《美好新家园》《嘉陵江 我的母亲河》《又见长江》《山那边》《采花新曲》《芒果姑
孙 奇  国家一级导演,演员,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戏剧与影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主任、戏剧专业学科带头人。  参演话剧《辛亥潮》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奖;参演话剧《老皇城》获第二届西南话剧节优秀剧目奖。其导演的独幕剧《万年台》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首届四川艺术节优秀导演奖、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其
四川攀枝花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2013年度典型人物、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特别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精品砚台及中华砚雕师评选专家委员、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省商会)执委、攀枝花市政协委员、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协委员、攀枝花市仁和区工商联(民间商会)副主席、“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深圳市工美文化创意研
2019年3月23日,由刘朴、秦天柱两位先生领衔的“朴园八俊”“半窗砚友”两个师门各8位弟子联袂呈现“意远境别”中国画学术交流展。整个展览策划创新、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恰如春分拂面,可观、可赏、可评、可论。  《现代艺术》2019年第6期(总第368期)专题推出“朴园八俊”方阵,集中呈现老师刘朴和弟子华科源、林茂森、龚志龙、徐鹏、孙成慷、李国洲、唐典贵、何志勇的作品,杂志读者反响强烈,纷纷认为老师
四川大學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秘书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治学涉及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戏剧学与文艺美学。  推荐理由  2017年2月,论文《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发表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该文章系国家社科基
云裂山崩,号啕撼宇,神州万里悲风。  恨废墟狰怖,隔断情浓。  哀痛炊烟未冷,惊惧处,白发癫疯。  芳华驻,空余竹马,梦唤娇童。  匆匆,十年过隙,野草掩荒城,杜宇啼红。  纵九州人远,血脉恒通。  壮士深情何惧?追日月,鏖战狂龙。  东风破,林楼猎旗,傲指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