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仍然比较低。为了搞清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因,我们对北京城区的5所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方式,并结合课堂观察。得出结论:当前,在北京城区中小学,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上使用率不高,制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障碍依次是“时间、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问题的根源是与信息化相关的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只有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才能让基础教育信息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障碍;交互白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07-05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很大,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北京、上海,以及浙江、
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尤为显著。截至2005年,在中小学电脑普及率方面,“生机比(学生人数/电脑台数)”上海为高中8∶1、初中10∶1、小学15∶1,北京中小学为13.6∶1左右,浙江中小学为18.1∶1;校园网建设方面,上海全市中小学基本上实现宽带“校校通”,北京1/3以上的中小学建有校园网;浙江省的市及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联通省教育网(吴岩等,2006)。不仅如此,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也较高,(陆书平、崔霞,2003)2002年7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计算机在教师家庭的普及率达32.66%,远远高于全国家庭的平均水平(平均值为11%),近四年来,计算机在教师家庭的普及率又得到很大提高。
与计算机的普及率以及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利用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2001年2—9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在校工作期间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小学教师平均为每周每人24分钟,中学教师平均时间为每周每人38分钟(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2001),并且多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间是编写教案。只有7%的中学教师和9%的小学教师(主要是教计算机课程的)经常用计算机教学。大量的硬件设备和教学资源被闲置,造成很大的浪费。
为了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首先必须搞清楚教师为什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是什么将信息技术挡在课堂之外?是技术障碍还是资源缺乏,是观念还是方法,抑或是教学经验、习惯或文化的力量?有的结论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教改的积极性,也必然成为教改的最大阻力。”(陆书平、崔霞,2003),不过,该结论只是作者得出的一种推论,因为该文是计算机应用的现状调查,描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状况,并未涉及“为什么教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层面。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必然成为教改的最大阻力”,这一结论恐怕不能成立。吴岩等(2006)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软件、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在以往的建设中这几方面是分开进行的。这种建设模式带来的问题往往是:1.投入巨大,资金严重不足;2.‘重硬轻软’,投入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3.资源缺乏,‘有路无货’;4.远郊区、山区受经济和地理条件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难度大,与城区之间的差距加大;5.运行维护和人员培训跟不上”。赵瑜(2003)对甘肃中师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调查发现,制约教师运用教育媒体的因素依次是:“(使用媒体的)教学环境、条件不理想,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局限,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例如,投影仪亮度不够,学生看不清楚;教室没有遮光条件(如窗帘);电源插座不匹配;设备容易出故障,有后顾之忧(因为有的用坏后学校要教师赔偿)。此外,还有优质教学资源少、设备质量问题、设备管理问题等,这一调查结论应该反映了甘肃,乃至我国西部地区教师的看法。其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既与“教学环境、条件不理想,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局限”有关,更与“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学校不重视”有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1.问卷调查: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科技教育计划问卷”(教师问卷),请两位国内的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分别在1所中学和2所小学对14名教师做先行性调查,检验问卷调查表的适用性,并修改完成问卷调查表。分别在北京城区的3所中学(海淀区、西城区和宣武区)和2所小学(东城区和石景山区)进行正式调查。调查对象为任课教师,共发放问卷128份(小学70份,中学58份),回收109份(其中,小学64份,中学45份),回收率85.2%,有效问卷89份(小学52份,中学37份),有效问卷率81.7%。
2.访谈:分别在3所中学和2所小学进行教师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使用交互电子白板教学的教师。
3.课堂观察:2004年4月-2006年6月,研究小组分别在上述5所学校做课堂观察,并撰写研究日志。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分析为主,结合部分课堂观察日志。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被试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的被试中男教师占21.3%,女教师占78.7%,女性教师比例较大;小学教师占58.4%,中学教师占41.6%。教师的教龄在半年至38年之间,平均教龄为10.8年;年龄在22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7岁。其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教龄12.08年,中学教师教龄9.01年;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31.9岁,中学教师31.5岁,见表3。
2.学校计算机软硬件装备情况
从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计算机及网络装备情况看,教师所在教室大部分都装备有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小学达到96.2%,中学教室都装备有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教室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比较高,教师办公室的计算机都能接入互联网(见表4),不过,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每人都有一台电脑,但部分学校是每个办公室有一台。
对教学软件是否足够的看法,中小学教师的意见非常接近。小学教师认为“相当充足”或“够用”的占66.0%,中学教师认为“相当充足”或“够用”的占61.1%,认为“严重不足”的比例很小,分别为7.5%和8.3%(见表5)。可见,学校计算机软硬件装备条件相当不错,硬件装备很好,教学软件也较丰富。
3.教师在不同场所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频次
很多教师在办公室或自己家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其中, 47.2%的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每天都用”,而中学教师这一比例只有19.4%;43.4%的小学教师“每周用1~2次”,中学教师这一比例为41.7%(见表6)。虽然,从数值上看,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频率不低,不过,由于被调查的小学教师上课大多是“包班制”,即使有47.2%的教师“几乎每天都用”,也只意味着每天都会用到电脑的教室不到50%。在上述学校长期实地观察发现,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上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使用。
4.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教师们认为自己面临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不够”(选择该项的教师占31.8%),“学校缺少合适的课件和资料”(选择该项的教师占18.6%),“不会排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故障”(选择该项的教师占18.2%),“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课件和资料”(选择该项的教师占11.8%),以及“不善于将教学意图用计算机来实现”(选择该项的教师占8.6%)等。而选择“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实质性帮助不大”和学校可“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网络等设施不足”的分别只有5.0%和5.9%,可见,在这些学校,“教师的认识问题、硬件设施问题”不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障碍(见表7)。
通过我们在学校的观察发现,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的确很大,中学毕业班的教师更是将自己的工作称作“拼体力”,“备课、上课、改作业”这些日常工作已经不小,“新课改”后,备课、上课的劳动量更大,有时还要做公开课,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探讨和尝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是不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优势缺乏认识”,而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呢?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可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价值,例如,在问到“教师们是否担心使用交互白板会影响教学”时,教师们一致认为,不会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只要使用恰当,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也有一些教师自信心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持观望态度。
教师“年龄、性别”是否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关呢?访谈发现,一些年长的教师充满自信。例如,一位59岁的教师说:“像我们这些老教师呢,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比较弱,但是年轻老师有时候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可能不太到位,经验没有我们丰富,我们有我们的优势。要是老教师的经验和年轻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大家共享经验,共同进步就好了。”
正如这位教师所言,计算机技术方面年轻教师的确有优势,特别是在推广信息技术的初期,年轻教师的带头作用很重要,而“老教师”在掌握了初步的信息技术技能后,就能十分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教学问题,教学与信息技术能较好地融合。年轻教师虽然能较快地掌握技术操作,但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功底往往不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年轻教师擅长呈现多媒体信息,特别是视频、音频,能吸引学生注意,便于学生接受信息,虽然看起来比“黑板 粉笔”的教学形象、生动,但很多时候还是教师一言堂;有经验的教师则将精力放在课堂互动上。例如,2005年3月,在初三的一节物理课上,任课教师是一位50多岁的教师,内容为“光的反射与折射”(复习课),课堂上她请同学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凸透镜与凹透镜问题,调用“仿真物理实验软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探究各种成像现象,绘制光路图。教学过程中,前后比较、由此及彼的问题转换,将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发挥到了极致,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动手操作,教师适时点拨,略加引导,问题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激发中解决,并衍生出新的问题。整堂课最吸引人的是学生的智慧和灵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不是信息技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教师的价值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交互电子白板则在师生的操纵下静悄悄运行。
与问卷调查相似,参加访谈的女教师占80%左右,她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与男教师没有明显差别。2年多来,在上述5所学校中,我们发现能否在教学中较好地使用信息技术与教师性别、年龄关系不大。
在访谈和实地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校都购买了成套的教学资源光盘,但很多教师都没用过,用过的教师认为合适的课件和资料少,也有的教师认为使用起来不方便,因为光盘只有一套。
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课件和资料,也不善于将教学意图用计算机来实现,只是把计算机和投影仪当作 “高级投影机”来使用。例如,2005年3月,在一节小学 “社会课”上,教师用PPT呈现该节课课名“北伐战争”,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用PPT呈现出北伐军进军的路线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先带着“北伐的时间、先锋军、原因、讨伐对象、方针、三大战场、三大战役”等问题读书,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按教师要求读书,部分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个别指导。但是,将近15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学生讨论的兴趣并不高。接下来,教师让各小组派代表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讲解北伐的情况以及北伐的结果。课堂上,教师按教学目标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但小学生对北伐战争缺乏了解,加上活动比较呆板(读书 讨论),没有使用相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感到“北伐战争”是一件很久远的事,兴致不高,觉得没什么可讨论的。课后,我们问一位学生:“你看到过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北京的电视新闻吗?”“看过”学生答道。“电视上说,连战主席这次访问大陆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第三次握手’,你知道第一次握手是什么时候吗?” “不知道”学生答道。我们也和该教师交换了看法,他表示,备课时主要看了“教参”,没有这么联想过,好多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这“两张皮”捏到一起。
四、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计算机和网络在北京城区中小学课堂上使用率不高
当前,在北京城区中小学,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师办公室,学校计算机软硬件装备条件相当不错,教学软件也较丰富,但是,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上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使用,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
2.制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依次是“时间、培训、资源和技术支持”
(1)时间问题: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探讨和尝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2)教师培训问题:“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课件和资料”、“不善于将教学意图用计算机来实现”以及“不会排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故障”三项均与教师培训有关。不过,第三项也与软硬件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技术支持问题密切相关;
(3)教学资源问题:核心是课件和资料合适的少,而不是缺少课件和资料;
(4)技术支持和保障问题:“不会排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故障”反映出学校缺少专门的软硬件维护和技术支持人员,或虽有相关人员,但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教师具备一些“排除软硬件故障”的能力固然很好,但是,在计算机软硬件还比较复杂的今天,软硬件维护和技术支持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硬件设施不足问题、教师观念问题不是主要障碍,教师年龄、性别也不是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的障碍。
本调查结论与英国教育传播技术局(Becta,2004)发布的文献综述报告结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北京市城区中小学和英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障碍都集中在“时间、培训、资源和技术支持”四方面,而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差异,如硬件设施不足、教师观念、教师自信心问题等。
3.基础教育信息化表现出主要矛盾的阶段性
在北京市城区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等问题依然存在,但是,问题性质已发生了变化,“硬件、软件、教学资源建设”不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转化为与信息化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管理问题等,这些深层次矛盾是妨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源。
五、讨论与建议
以往强调“硬件、软件、资源和培训”的重要性,认为“硬件设施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人才培养是关键”。事实上,即使这些条件基本具备后,信息技术也不一定就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地用起来,持续地用下去,真正发挥作用。而在其他正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学校和地区,“舞台”仍在搭建中,“戏”未必会有人来唱。为了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们为什么不愿或不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上呢?他们不是也认为“只要使用得当,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吗?其中,可能存在一个“效率与时间”的悖论,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虽能让学生在单位课时内学得更多或更好,却并不等于能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反,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备课、上课和评改作业方面可能耗费更大精力和时间。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下,从教师的时间成本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并无什么优势,很多情形下可能是“费时、费力、费事、费钱”。即使不用信息技术,也能达到教学目标,并且“省时、省力、省事、省钱”。
可见,在“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背后可能隐含着:
(1)信息技术与现行的各科教学内容、学生评价没有关系,教师要把精力全部投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上,特别是学生“要学、要考”的内容上,容不得在信息技术上“浪费”时间;
(2)信息技术并非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不用信息技术同样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3)用好信息技术并非易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冒失败的风险,得不偿失;
(4)应用信息技术并不能给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发展带来持久的、显著的益处,费力不一定讨好。
由本研究结果得到的启示是,“硬件、软件、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不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只是建设初期的主要任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会长期相伴相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通过改革(包括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学校管理等),建立长效机制,让广大教师有兴趣、有动力、有时间在教学信息化上投入精力,靠一时的重视和某些临时措施可能短时间有效,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之,只有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才能让基础教育信息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岩等.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DB/OL].http://211.153.22.135/esrnet/site/bjjykyw/013d3c4caf2.ahtml(北京教育科研网)2006年5月.
[2]陆书平,崔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报告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北京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报告[R].
[4]赵瑜.甘肃中师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
[5]Becta.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barriers to the use of ICT in teaching[DB/OL].http://www.becta.org.uk.
[6]Becta.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 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DB/OL].http://www.becta.org.uk.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障碍;交互白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07-05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很大,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北京、上海,以及浙江、
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尤为显著。截至2005年,在中小学电脑普及率方面,“生机比(学生人数/电脑台数)”上海为高中8∶1、初中10∶1、小学15∶1,北京中小学为13.6∶1左右,浙江中小学为18.1∶1;校园网建设方面,上海全市中小学基本上实现宽带“校校通”,北京1/3以上的中小学建有校园网;浙江省的市及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联通省教育网(吴岩等,2006)。不仅如此,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也较高,(陆书平、崔霞,2003)2002年7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计算机在教师家庭的普及率达32.66%,远远高于全国家庭的平均水平(平均值为11%),近四年来,计算机在教师家庭的普及率又得到很大提高。
与计算机的普及率以及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利用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2001年2—9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在校工作期间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小学教师平均为每周每人24分钟,中学教师平均时间为每周每人38分钟(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2001),并且多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间是编写教案。只有7%的中学教师和9%的小学教师(主要是教计算机课程的)经常用计算机教学。大量的硬件设备和教学资源被闲置,造成很大的浪费。
为了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首先必须搞清楚教师为什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是什么将信息技术挡在课堂之外?是技术障碍还是资源缺乏,是观念还是方法,抑或是教学经验、习惯或文化的力量?有的结论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教改的积极性,也必然成为教改的最大阻力。”(陆书平、崔霞,2003),不过,该结论只是作者得出的一种推论,因为该文是计算机应用的现状调查,描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状况,并未涉及“为什么教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层面。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必然成为教改的最大阻力”,这一结论恐怕不能成立。吴岩等(2006)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软件、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在以往的建设中这几方面是分开进行的。这种建设模式带来的问题往往是:1.投入巨大,资金严重不足;2.‘重硬轻软’,投入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3.资源缺乏,‘有路无货’;4.远郊区、山区受经济和地理条件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难度大,与城区之间的差距加大;5.运行维护和人员培训跟不上”。赵瑜(2003)对甘肃中师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调查发现,制约教师运用教育媒体的因素依次是:“(使用媒体的)教学环境、条件不理想,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局限,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例如,投影仪亮度不够,学生看不清楚;教室没有遮光条件(如窗帘);电源插座不匹配;设备容易出故障,有后顾之忧(因为有的用坏后学校要教师赔偿)。此外,还有优质教学资源少、设备质量问题、设备管理问题等,这一调查结论应该反映了甘肃,乃至我国西部地区教师的看法。其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既与“教学环境、条件不理想,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局限”有关,更与“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学校不重视”有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1.问卷调查: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科技教育计划问卷”(教师问卷),请两位国内的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分别在1所中学和2所小学对14名教师做先行性调查,检验问卷调查表的适用性,并修改完成问卷调查表。分别在北京城区的3所中学(海淀区、西城区和宣武区)和2所小学(东城区和石景山区)进行正式调查。调查对象为任课教师,共发放问卷128份(小学70份,中学58份),回收109份(其中,小学64份,中学45份),回收率85.2%,有效问卷89份(小学52份,中学37份),有效问卷率81.7%。
2.访谈:分别在3所中学和2所小学进行教师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使用交互电子白板教学的教师。
3.课堂观察:2004年4月-2006年6月,研究小组分别在上述5所学校做课堂观察,并撰写研究日志。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分析为主,结合部分课堂观察日志。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被试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的被试中男教师占21.3%,女教师占78.7%,女性教师比例较大;小学教师占58.4%,中学教师占41.6%。教师的教龄在半年至38年之间,平均教龄为10.8年;年龄在22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7岁。其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教龄12.08年,中学教师教龄9.01年;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31.9岁,中学教师31.5岁,见表3。
2.学校计算机软硬件装备情况
从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计算机及网络装备情况看,教师所在教室大部分都装备有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小学达到96.2%,中学教室都装备有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教室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比较高,教师办公室的计算机都能接入互联网(见表4),不过,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每人都有一台电脑,但部分学校是每个办公室有一台。
对教学软件是否足够的看法,中小学教师的意见非常接近。小学教师认为“相当充足”或“够用”的占66.0%,中学教师认为“相当充足”或“够用”的占61.1%,认为“严重不足”的比例很小,分别为7.5%和8.3%(见表5)。可见,学校计算机软硬件装备条件相当不错,硬件装备很好,教学软件也较丰富。
3.教师在不同场所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频次
很多教师在办公室或自己家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其中, 47.2%的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每天都用”,而中学教师这一比例只有19.4%;43.4%的小学教师“每周用1~2次”,中学教师这一比例为41.7%(见表6)。虽然,从数值上看,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频率不低,不过,由于被调查的小学教师上课大多是“包班制”,即使有47.2%的教师“几乎每天都用”,也只意味着每天都会用到电脑的教室不到50%。在上述学校长期实地观察发现,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上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使用。

4.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教师们认为自己面临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不够”(选择该项的教师占31.8%),“学校缺少合适的课件和资料”(选择该项的教师占18.6%),“不会排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故障”(选择该项的教师占18.2%),“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课件和资料”(选择该项的教师占11.8%),以及“不善于将教学意图用计算机来实现”(选择该项的教师占8.6%)等。而选择“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实质性帮助不大”和学校可“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网络等设施不足”的分别只有5.0%和5.9%,可见,在这些学校,“教师的认识问题、硬件设施问题”不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障碍(见表7)。
通过我们在学校的观察发现,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的确很大,中学毕业班的教师更是将自己的工作称作“拼体力”,“备课、上课、改作业”这些日常工作已经不小,“新课改”后,备课、上课的劳动量更大,有时还要做公开课,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探讨和尝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是不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优势缺乏认识”,而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呢?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可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价值,例如,在问到“教师们是否担心使用交互白板会影响教学”时,教师们一致认为,不会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只要使用恰当,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也有一些教师自信心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持观望态度。
教师“年龄、性别”是否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关呢?访谈发现,一些年长的教师充满自信。例如,一位59岁的教师说:“像我们这些老教师呢,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比较弱,但是年轻老师有时候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可能不太到位,经验没有我们丰富,我们有我们的优势。要是老教师的经验和年轻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大家共享经验,共同进步就好了。”
正如这位教师所言,计算机技术方面年轻教师的确有优势,特别是在推广信息技术的初期,年轻教师的带头作用很重要,而“老教师”在掌握了初步的信息技术技能后,就能十分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教学问题,教学与信息技术能较好地融合。年轻教师虽然能较快地掌握技术操作,但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功底往往不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年轻教师擅长呈现多媒体信息,特别是视频、音频,能吸引学生注意,便于学生接受信息,虽然看起来比“黑板 粉笔”的教学形象、生动,但很多时候还是教师一言堂;有经验的教师则将精力放在课堂互动上。例如,2005年3月,在初三的一节物理课上,任课教师是一位50多岁的教师,内容为“光的反射与折射”(复习课),课堂上她请同学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凸透镜与凹透镜问题,调用“仿真物理实验软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探究各种成像现象,绘制光路图。教学过程中,前后比较、由此及彼的问题转换,将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发挥到了极致,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动手操作,教师适时点拨,略加引导,问题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激发中解决,并衍生出新的问题。整堂课最吸引人的是学生的智慧和灵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不是信息技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教师的价值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交互电子白板则在师生的操纵下静悄悄运行。
与问卷调查相似,参加访谈的女教师占80%左右,她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与男教师没有明显差别。2年多来,在上述5所学校中,我们发现能否在教学中较好地使用信息技术与教师性别、年龄关系不大。
在访谈和实地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校都购买了成套的教学资源光盘,但很多教师都没用过,用过的教师认为合适的课件和资料少,也有的教师认为使用起来不方便,因为光盘只有一套。
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课件和资料,也不善于将教学意图用计算机来实现,只是把计算机和投影仪当作 “高级投影机”来使用。例如,2005年3月,在一节小学 “社会课”上,教师用PPT呈现该节课课名“北伐战争”,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用PPT呈现出北伐军进军的路线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先带着“北伐的时间、先锋军、原因、讨伐对象、方针、三大战场、三大战役”等问题读书,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按教师要求读书,部分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个别指导。但是,将近15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学生讨论的兴趣并不高。接下来,教师让各小组派代表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讲解北伐的情况以及北伐的结果。课堂上,教师按教学目标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但小学生对北伐战争缺乏了解,加上活动比较呆板(读书 讨论),没有使用相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感到“北伐战争”是一件很久远的事,兴致不高,觉得没什么可讨论的。课后,我们问一位学生:“你看到过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北京的电视新闻吗?”“看过”学生答道。“电视上说,连战主席这次访问大陆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第三次握手’,你知道第一次握手是什么时候吗?” “不知道”学生答道。我们也和该教师交换了看法,他表示,备课时主要看了“教参”,没有这么联想过,好多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这“两张皮”捏到一起。
四、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计算机和网络在北京城区中小学课堂上使用率不高
当前,在北京城区中小学,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师办公室,学校计算机软硬件装备条件相当不错,教学软件也较丰富,但是,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上使用率并不高,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使用,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
2.制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依次是“时间、培训、资源和技术支持”
(1)时间问题: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探讨和尝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2)教师培训问题:“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课件和资料”、“不善于将教学意图用计算机来实现”以及“不会排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故障”三项均与教师培训有关。不过,第三项也与软硬件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技术支持问题密切相关;
(3)教学资源问题:核心是课件和资料合适的少,而不是缺少课件和资料;
(4)技术支持和保障问题:“不会排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故障”反映出学校缺少专门的软硬件维护和技术支持人员,或虽有相关人员,但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教师具备一些“排除软硬件故障”的能力固然很好,但是,在计算机软硬件还比较复杂的今天,软硬件维护和技术支持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硬件设施不足问题、教师观念问题不是主要障碍,教师年龄、性别也不是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的障碍。
本调查结论与英国教育传播技术局(Becta,2004)发布的文献综述报告结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北京市城区中小学和英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障碍都集中在“时间、培训、资源和技术支持”四方面,而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差异,如硬件设施不足、教师观念、教师自信心问题等。
3.基础教育信息化表现出主要矛盾的阶段性
在北京市城区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等问题依然存在,但是,问题性质已发生了变化,“硬件、软件、教学资源建设”不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转化为与信息化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管理问题等,这些深层次矛盾是妨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源。
五、讨论与建议
以往强调“硬件、软件、资源和培训”的重要性,认为“硬件设施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人才培养是关键”。事实上,即使这些条件基本具备后,信息技术也不一定就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地用起来,持续地用下去,真正发挥作用。而在其他正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学校和地区,“舞台”仍在搭建中,“戏”未必会有人来唱。为了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们为什么不愿或不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上呢?他们不是也认为“只要使用得当,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吗?其中,可能存在一个“效率与时间”的悖论,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虽能让学生在单位课时内学得更多或更好,却并不等于能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反,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备课、上课和评改作业方面可能耗费更大精力和时间。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下,从教师的时间成本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并无什么优势,很多情形下可能是“费时、费力、费事、费钱”。即使不用信息技术,也能达到教学目标,并且“省时、省力、省事、省钱”。
可见,在“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背后可能隐含着:
(1)信息技术与现行的各科教学内容、学生评价没有关系,教师要把精力全部投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上,特别是学生“要学、要考”的内容上,容不得在信息技术上“浪费”时间;
(2)信息技术并非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不用信息技术同样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3)用好信息技术并非易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冒失败的风险,得不偿失;
(4)应用信息技术并不能给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发展带来持久的、显著的益处,费力不一定讨好。
由本研究结果得到的启示是,“硬件、软件、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不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只是建设初期的主要任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会长期相伴相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通过改革(包括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学校管理等),建立长效机制,让广大教师有兴趣、有动力、有时间在教学信息化上投入精力,靠一时的重视和某些临时措施可能短时间有效,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之,只有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才能让基础教育信息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岩等.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DB/OL].http://211.153.22.135/esrnet/site/bjjykyw/013d3c4caf2.ahtml(北京教育科研网)2006年5月.
[2]陆书平,崔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报告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北京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报告[R].
[4]赵瑜.甘肃中师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
[5]Becta.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barriers to the use of ICT in teaching[DB/OL].http://www.becta.org.uk.
[6]Becta.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 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DB/OL].http://www.becta.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