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8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疼痛的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1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61%(17例)患者症状缓解,3%(1例)患者症状无变化.结论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可有效帮助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缓解疼痛。
【机 构】
: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8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疼痛的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1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61%(17例)患者症状缓解,3%(1例)患者症状无变化.结论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可有效帮助痛性糖尿病神经病患者缓解疼痛。
其他文献
神经外科从只凭肉眼进行手术的大体神经外科(macroneurosurgery)发展到手术显微镜引进到手术中的显微神经外科(microneurosurgery)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和设备相继被引进到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来,例如神经内窥镜、立体定向技术、微导管技术、立体定向放射、计算机科学以及这些技术的综合,如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影像导航、机器人技术等,使神经外科
一、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收治的脑外伤后曾有过癫痫发作的53例患者,其中男性40人,女性13人,年龄7~65岁.将这53例患者分为2组,一组为外伤后只在一段时间内有发作,或通过药物治疗后发作得以良好控制的,共35例;另一组18例患者为外伤后3年以上仍有发作、且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而发作无法控制的难治性癫痫,并接受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脑外伤后各因素加以比较,以分析发生脑外伤后癫痫(PTE)的风
患者男性,28岁.因车祸中头部外伤2h入院.伤后即昏迷.入院查体:浅昏迷,GCS9分,枕部及右额部头皮肿胀,双瞳孔直径7mm,光反射消失,右侧肢体瘫痪,双巴氏征(+).经抢救治疗伤后6d清醒.清醒后查体:双瞳孔直径6mm,光反射消失,双眼上视不能,右睑上抬受限,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0级.住院33d出院,出院时情况:神志清,搀扶可行走,两瞳孔直径5mm,光反射迟钝,双眼上视受限,右上肢肌力Ⅴ级
一、临床资料 脑动脉瘤患者男23例,女19例,年龄26~68岁,平均46岁.42例共45个动脉瘤,按治疗方式将42例分为脑动脉瘤夹闭组和介入治疗组.突发头痛、呕吐等41例,单侧瞳孔散大10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去脑强直1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0例.
第一界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2004年3月25~28日在风景如画的海南博鳌隆重召开,世界各地的华人神经外科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神经外科的各个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充分展示了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成就.神经外科界老前辈、著名医学教育家涂通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中华医学会宗淑杰副会长和海南省的领导亲自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此次会议规模之大,学术水平之高前所未
目的 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对其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动脉血气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同时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
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位于深部下丘脑和脑干周围,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出重要血管穿通动脉复杂,手术十分困难.国内文献报道不多[1].从2001至2005年4月作者手术夹闭108例动脉瘤,其中5例为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又称自身免疫性垂体炎(autoimmune hypophysitts),是垂体有淋巴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极少见,本文报道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的淋巴性垂体炎2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