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应策探讨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angis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那么,科学发展观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谋划创新,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就此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发展的总体判断
  
  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我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近几年,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突破单纯依靠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增加初级产品产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和调整结构,做大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连续几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93亿元,增长16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一,初步预计,“十五”时期我区GDP年均增速将达到15%以上,经济运行正呈现出快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2003年我区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意味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从世界各个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当人均GDP由8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时,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高速增长通道”。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是比较集中的,如城乡问题、就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都是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解决的。
  根据可借鉴的国际国内经验,一个发展中的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后,有一个长达三十至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时期。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快速推进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增速将有一个大的提高,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同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使内蒙古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上,国家对基础工业的投入力度将会越来越大,对内蒙古总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也会增强。总体判断,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区经济再有一个一二十年的较高增长时期是非常有可能的。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增收困难,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近年来,呼包鄂经济区经济发展迅猛,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带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呼包鄂三个市GDP共是1109亿元,占全区GDP的53%,比200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东部经济带部分盟市发展也在加快,东西两翼发展取得新的进展。但总体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盟市之间发展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另外,我区农村牧区地域广、人口多,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2003年我区城乡收入差距已拉大到了3倍多,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二)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仍待调整提升
  从我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比较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003年我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02∶453∶345,一产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而二、三产比重则相对较低,到完成工业化时,内蒙古比较理想的产业结构模式应当是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降到10%以内,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50%,服务业保持在40%以上,因此,“十一五”时期,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同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并重、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就业压力增大和文化素质不高并存,工业化加速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文化建设等滞后并起,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难度增加
  从就业情况看,一是就业压力仍在不断增大,新生劳动力不断增多,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2003年上半年我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与同期相比仅增加22万人,低于失业人员增加数。二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不相配,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三是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相应增多。
  从人与自然环境看。当前,全区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处于轻重工业并举、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势必进入资源消耗大而相对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压力增加的时期。我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虽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特别是近几年,部分草原沙化加剧,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搞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看,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尤其在农村牧区,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已直接影响到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
  
  (一)充分利用我区的地缘优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战略西移的重要支点”和“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内蒙古是未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向西北推进的重要桥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战略西移将是必然趋势,内蒙古横跨“三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环勃海经济区向西北经济区战略西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重点的呼包鄂地区,在这一布局中的地位更是重中之重,近几年,该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3年,这三个市GDP占全区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该地区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尽快确立其作为联系我国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枢纽的战略地位,从而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西移的“重要支点”。
  内蒙古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俄蒙资源、加强与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陆上通道,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陆续开放了18个口岸,向北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内蒙古做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功能。
  
  (二)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优化全区产业布局,力争将内蒙古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稀土产业生产和科研基地、蒙医药研究生产基地和国内外闻名的草原民俗文化旅游大区。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大好机遇,使内蒙古的能源工业取得重大突破,尽快将内蒙古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二是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围绕“优质”搞好基地建设,围绕“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绿色品牌”开拓区内外市场,迅速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努力建设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的奶牛和绒山羊养殖带、肉牛肉羊育肥带,把牛奶、羊绒、牛羊肉三大产业培育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产品加工基地。三是利用稀土这一重要资源,对稀土产品进行高深度、高精度、长链条的规模开发,带动稀土应用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稀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为核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带动全区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和相关产业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在科学技术、新材料及新产品研制开发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要把包头建设成为中国稀土产业的“硅谷”,使稀土产业真正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四是加快发展蒙医药工业,紧密跟踪国内外生物医药开发研制的最新动向,紧密围绕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来发展内蒙古的生物技术药品,特别是要加强那些内蒙古具有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项目的研究,增强技术革新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逐步形成内蒙古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从而使医药工业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五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内蒙古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强化发展旅游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力改善城市及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围绕草原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三大主题,以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旅游区、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历史文化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民族风情旅游区三大景区为重点,开发草原生态、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边境、沙漠、冰雪六项特色旅游资源,努力建成4-5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形成点线面全面发展的旅游新格局,带动全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内蒙古建设成世界闻名的旅游大区。
  
  (三)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努力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矿产资源可持续基地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我国东部矿山由于数十年的持续开采,后备资源已严重不足,找矿难度和成本明显加大。为提高我国矿产资源自给程度,除继续加强东部危机矿山的地质勘查工作外,急需开辟新的矿业基地。我区除地质成矿条件优越外,能源、交通和工矿业基地相对较好,又紧邻京津,区位有利,如着力开发,合理保护,有效利用,有望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矿业基地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综合国内国际发展和竞争态势,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全面谋划,准确定位、突出重点,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找准突破口,努力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调整升级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优化全区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要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突破口,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要扩大对外开放,突出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促进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四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文化大区建设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39;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这就指明了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工业化方向。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我们重新审视突泉县县情,认为应该紧紧把握工业化这个中心环节,处理好工业富县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性问题。    深化认识,让工业富县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长期以来,我们围绕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制订
日本造纸业的介绍    日本造纸集团,包括子公司、关联公司在内共有175家,从事以纸、纸浆的制造、销售为主,进而也在开展与纸有关的一些其它业务,以及木材、建材有关的土木事业、物流、清凉饮料的制造和销售,除此以外,还有部分观光、娱乐等事业。  日本造纸业的前身——十条纸业是昭和24年8月1日,作为旧王子纸业的第二公司之一而开始营业的,其后在平成5年与山阳国策纸浆合并改为日本纸业。    区别与集中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这是党对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化,是执政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重要结晶。回顾历史上我们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历程,对我们深化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每一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都提高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