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语文素质培养问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01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从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其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成为每个人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养成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提出更高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加上语文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新亮点、新链接、新突破。
  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演播式教学正向网络化教学发展。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更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广大农村城镇中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传统语文教学的知识记忆模式及其学习质量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对人才要求。语文学科是中学文化基础课程中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不能否认精华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遵奉以文章结构解析范文思想内容,以知识记忆积累训练为主的方法模式,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小学语文的结果被蜕变为识字教学,而中学语文教學则被蜕变为记忆少量课本知识就能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其他文献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口语交际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小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教学是指通过语文课程实施的,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创设多种情境,开拓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花费时间多,见效慢,学生害怕作文,写作的内容假、大、空。为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优化写作内容,加强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实,教材就是写作的最好例子。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材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既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
期刊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
期刊
消渴病是津液代谢异常之疾,津液亏虚或津液不布均可为之。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有甜味"。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论治消渴病
摘 要:在学校美育中,语文美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多种多样:透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心灵美、培养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情趣 审美观点 加强培养  新课程推行以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经历了从教师一言堂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巨大转变,并在新课程理
摘要:通过创设与作文内容相关的作文情景,有意识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等作文素材,指导写观察日记、心情日记等,抒发真情实感,积淀生活素材;读写结合,以仿写、续写、扩写来实现课文与作文接轨,辅以教师的精心指导让作文快乐起来。  关键词:培养兴趣 积累素材 读写结合 精心指导  中年级老师大多有这样的困惑:中年级作文真难,学生或是无话可说,或是有话说不出来。学生一提到作
很多時候,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写作的"点",这样无法以点带面,把文章写好。而写作真正要达到的一种最佳状态,达到一种所谓的优秀,必须找到一份写作的惬意,找到学生本身的一种愉悦和满足。  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属于我们学生自己的。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平衡的支点或学生自己能找到自己的支点。我们何必为写作而如此的辛苦呢?试想: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谐愉快,我们的写作也能给学生带来幸福快乐。  一激发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