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要点探究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诸多因素,提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一、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概念现状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经过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并在设计预定的环境中正常工作的结构,无需经过昂贵的维修加固,能在保持预定实用功能的条件下达到设计寿命的程度;或指结构在化学的、生物的或其他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在预定时期内其材料性能的恶化不至于导致结构出现不可接受的失败概率;或指结构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能够安全保持其可用性的能力。
  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损伤;钢筋的锈蚀、脆化、疲劳、应力腐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锚固作用的消弱等三个方面。从短期看,则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和使用功能;从长远看,降低结构安全度,影响结构使用寿命。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有混凝土结构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水泥品种标号和用量和水灰比等这些内在因素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碳化速度、机构或构件的裂缝形式和发展,而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因素则要通过混凝土结构的内在因素起作用。
  材料因素。原材料品质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原材料控制不严会导致某些组份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碱骨料反应对结构耐久性十分不利。混凝土是碎石、砂、水泥和水拌合后凝硬而成,这些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硬化后混凝土的质量,材料上乘能为工程使用期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打下良好基础。近些年,工地上只检查混凝土试件的强度而忽略对材质的要求,导致混凝土收缩徐变量增加,产生大量初始裂缝,严重威胁混凝土结构安全。
  环境因素。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跟混凝土结构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潮湿、高温、氯离子侵蚀、化学介质侵蚀、磨损破坏等。环境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环境的物理作用造成了混凝土的开裂和剥落,二是环境的化学作用使混凝土分解和钢筋锈蚀。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增补了有关结构耐久性的规定,划分了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环境等级越高说明结构所处的环境越恶劣,对结构耐久性越不利。
  设计因素。结构的设计形状与构造型式、结构的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的设计水灰比及混凝土的强度等这些设计因素均会影响到混凝土的结构耐久性。许多混凝土结构的腐蚀过程与自由水的存在有很大关系,故结构的设计形状与构造型式对结构耐久性尤为重要,自由水是否排泄通畅直接影响结构是否经久耐用,而结构的设计形状与构造型式又关系到自由水的排泄。保护层的存在不仅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也起到保护钢筋的作用,使有害介质不会轻易侵入到混凝土内部。一般采用低水灰比配置混凝土,利于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混凝土密实度。混凝土不密实易使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受各种不利因素侵袭,比如渗透、碳化和冻融破坏。渗透是指当混凝土内部出现缺陷时,水和空气容易渗入,其中水中的有害物质易对混凝土产生化学侵蚀,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当混凝土密实度低,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容易渗入形成碳酸,虽其呈弱酸性也能中和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锈蚀钢筋,这一过程成被称碳化。冻融破坏则指混凝土不密实低温时,体内渗入的大量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产生压力,从内部破坏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经多次冻融循环后的损伤积累剥落酥裂混凝土,致使其强度降低。
  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方法
  在房屋结构中,混凝土耐久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综合问题,我国规范增加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目前,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关耐久性的要求主要反映在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最大(横向)裂缝宽度的控制。实际上目前的设计规范对耐久性考虑并不充分,这些参数的控制对结构耐久性设计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合理选用混凝土结构原材料。混凝土各组成材料及钢筋的选用应满足材料的耐久性质量要求,如选用非碱活性的骨料、选择尽可能低的水灰比、使用粉煤灰或硅灰代替水泥、选用侵蚀离子含量较少的外加剂、选用不含或含侵蚀性离子较少的水、选用含碱量和氯离子含量均较低的水泥等;对于耐久性要求很高的混凝土结构可选用FRP 筋、不锈钢筋或环氧涂层钢筋代替普通钢筋等。应按规范规定对进场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同时合理改善颗粒级配,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从而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制订适合地方环境的设计规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国家规范很难把各地情况考虑在内。各地降水量的不同导致各地的相对湿度不同,而相对湿度是影响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的重要因素;各地的气温不同、温度过低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冻融循环破坏,使用除冰盐又会加重氯离子的侵蚀,而温度过高又会加快钢筋的锈蚀速度;各地的污染程度不同导致其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程度不同;各地的原材料质量不同导致各地混凝土的质量也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均可通过制订地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程得以解决。
  注重概念设计,改进结构设计。在设计时,对于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注重基于耐久性能的概念设计。注意使结构不出现长期积水的部位,以防冬季寒冷时混凝土发生冻融循环破坏;对重要构件应采用合理的裂缝控制措施,以减少氯离子的侵蚀。结构的设计形状与构造型式、结构的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的设计水灰比及混凝土的强度等利于减轻环境对结构作用的设计因素都应被重视。采用具有防腐保护的钢筋,如体外预应力筋、环氧涂层钢筋、无粘结预应力筋等;加强构造配筋,控制裂缝发展;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等。
  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与密实度。控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加强养护。除选择及配良好的集料和精心施工保证混凝土充分捣实和水泥充分水化外,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与密实度的重要条件。适当掺用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密实度。对于有较高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酌情提高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建议比规定数值提高出10mm。根据混凝土构件的重要性不同可分为当本身失效时会导致其它构件失效的基本构件和当本身失效时不会引起其它构件失效的非基本构件。
  参考文献
  [1] 王林.关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7).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