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回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推荐辞:中学语文需不需要“语法教学”,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过去太过重视语法而忽视人文性,现在则又矫枉过正了。吕松和老师“期盼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回归”有理有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初中生要不要学习语法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早在80年代末期,就有人对语法教学产生了怀疑;到了90年代,“课堂教学淡化语法”的呼声已逐渐加强;到现今一味强调感悟、熏陶而忽视语法教学。教育界多年的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迫使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陷入两难境地,真是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左右为难,于是许多老师只好充当教改中的“芦苇”——随风飘摇。
  就目前人们对语文人文性的逐步重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已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趋势,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更多的是赏析文章主旨和品味文章语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由多年前的辉煌跌入到低谷,几乎所有的初中语文课都不再花一定的时间分析一些相关的语法现象。
  一.语法的淡化远离
  人们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态度如此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初中语文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问题。有人搬出历史佐证,他们认为,回顾文学史,从吟诵《诗经》的老百姓到“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再近观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都不曾接受过一天的语法学习,却留下了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文学宝典;再看今天,接受多年语法学习的大学生却连一封书信都写不成功。可见语法学习没什么实用价值。还有人回顾了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尤其在八十年代,语文教学对语法的极端重视致使语文课变成了语法课,结果导致学生因语法的枯燥乏味而对语文课生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形成了语文教学质量“慢、费、差”的不良现象。
  其次是淡化语法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试想,教师不必费神费力讲解、启发、点拨、疏理、释疑,何乐而不为?学生不必动脑、动手、分析、归纳、理解,岂不“皆大欢喜”?没有了“迎难而上”的痛苦,而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这似乎正是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成为“明日黄花”而鲜有人持异议的根源。
  再次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谁也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初中语文教材。对于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这套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人欣赏它强烈的时代性和浓郁的人文性,而我却认为这套教材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缺少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整体性,尚未建构起语文教学的体系,或者说在语法知识体系这一块,未能确立其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材只是把语法知识安排在附录中出现,这样就给初中语文教师一个错觉——语法知识不重要,不值得为它花费课堂时间,哪还有哪个学校的哪个语文老师会利用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去讲解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呢?同样的道理,对于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也就不作要求了。
  于是语法教学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是“谈‘法’色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语文课堂的尴尬
  初中语文语法的远离给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给自主学习的初中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难以衡量的,给轻松活跃的初中语文教学产生的尴尬却是屡见不鲜的。由于现在的高考、中考会考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如病句修改、标点符号的运用、语句仿写、压缩、扩展等,而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又必须建立在对汉语语法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例如常见的病句修改中,就要涉及到许多语法知识,如成分残缺,即指句子中缺少必要的成分,它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句子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否则,学生对这类病句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然,也就谈不上对症下药。
  笔者连续多年任教毕业班,几乎每年都遇到这样的尴尬:初三毕业,许多学生不懂形声字,错别字连篇,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句子较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一叶障目”,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再者中考复习“病句修改”这个知识点时,问学生这个句子是缺主语还是缺宾语,学生搞不清,甚至连主语、谓语、宾语等最基本的语法常识都不知道,真让我们语文老师痛心。如果说单句知识,学生凭借老师课堂上的讲解,还能略知一二,那么对于复句,学生就更似云中雾里,迷迷糊糊,昏昏沉沉。
  现在,几乎所有初中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谈到语法知识,说到语法现象,课堂一片沉寂,询问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脑袋直晃动,像个拨浪鼓。笔者曾经搞了个小调查,结果全班50个学生,知道什么叫做主谓句的一个都没有。可想而知,语法教学的缺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么的尴尬。
  三.语法教学的定位
  显然,正因为我们淡化,甚至摒弃“语法教学”,才导致今天如此尴尬的境地。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呢?也就是说语法的定位究竟怎样呢?
  我们知道,科学的认识论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这一循环往复的规律。语法学习亦如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由语法、语音、词汇三要素构成,从某个民族语言形成的那天起,相应的语法规律便在该语言系统中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古人虽然没有系统接受语法学习,但他们从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并运用语法规律,他们不会将“我要学习”讲成“学习要我”,这便是在不自觉地运用语法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只不过这种语法习得是感性的,甚至是不由自主的,是脱口而出的,是水到渠成的。然后在日渐增多的语言现象中,他们从中又认识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在他们头脑中定型后,形成一定的“语言图式”,此后的日常交际和写作中,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调用这些符合社会的或文学的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说话或作文,并在这一过程中日渐丰富自己的言语知识,进一步提高言语能力。其实这种“语言图式”便是后来约定俗成的语法知识。如果头脑中不具备这些最起码的语法知识,不要说从事习作,就连最起码的说话也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的。   至于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越来越厌恶语文课,那是因为我们许多老师过多、过细、过繁的文章分析与语法阐述,一句话也就是教学方法运用不够恰当。有的老师完全将语法教学与语言人文性、实践性断然割裂,为讲语法而讲语法,结果是教材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语句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样语法学到了,反而不会说话的学生比比皆是,犹如邯郸学步,适得其反。另有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当时的中考,对学生进行语法方面的反复强化训练,也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失却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取这些教训,我们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处理语法教学与教材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语法教学与教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抑或基准点,适时调整语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地位。
  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关于这一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
  四.语法教学的回归
  通过回顾历史和实际教学我们发现,语法教学有形或无形贯穿于任何语文教学中,并且起到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应当说,语法的地位不可削弱,不可撼动。但在最近几年,语法教学地位越来越淡化,直至现在完全彻底退出初中语文教科书,只在附录中有所体现。可是,我们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又往往发现教学所遇到的需要语法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并非是要不要教的话题,而是如何教,教多少。众所周知,英语教材中几乎在每一单元结束,都安排一些“Grammar”,说白了也就是语法知识。我看,这一点值得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学者们好好借鉴。
  一切教改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再犯矫枉过正的错误,不要再走物极必反的老路。语法知识体系本身博大精深,过偏、过难、过烦、过琐,确实会使教师难以操作,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这个角度来说,删繁就简、删难就易,大方向并不错。但这有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超出了“度”,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我们热切期盼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真正回归。
  吕松和,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其他文献
青春期就像一片风景绚烂却又玄机重重的沼泽地,那些流淌着饱满生命力的水生植物兀自摇曳着诱人的风姿,迎上去的人们往往只顾得上表面的美丽和热闹,却忘了脚下还有滞重静谧的泥泞。猝不及防一脚踏上了,那些一路阳关大道走来的少年们会怎样面对人生中这必经的最重要的一段呢?张惠雯的《蓝色年代》以略带忧伤、从容有致的叙述一点点为我们打开一个少年明媚而又幽暗、柔软而又刚强的心灵世界,我们跟着“他”一起忍受那些身体发育带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必须佐之以良好的教学方法。生成教学法就是在新课标“突出主体地位,发挥创新作用”理念指引下,结合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实际运用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合作研讨,解决疑难——反馈质疑,加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一篇长篇叙事诗,作者与歌女可谓精神上的“知音”,落难时的“同乡”,一座精神上的桥梁连接着彼此。诗歌中的“感情线”、“生平线”、“音乐线”三线交错联系,跌宕起伏,但总体趋势相同,表达的感情最终归一——精神同乡的相互关怀与理解。  诗歌的小序中已简要概括三线:感情线——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曲罢悯然,忧郁伤感,精神上的同乡;生平线——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转徙于江湖间;都来自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首先是“先后之别”,即思维在先,语言在后。教师对学生训练时,要沿着“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这
作文本质即表达,或者“为者实际需要”,“或者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考察作文表达机制可以看出,只有思维的语言形式和承载的内容这两只轮子相互配合好,才能顺畅地表情达意。“格”的内涵丰富,我们可以理解为典范、框架、品格等,万物有格,作文亦然。综合三者可知,作文教学必须讲究“格”,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开源扩流,方可胸藏万汇任吞吐  高投入地进行广泛阅读的确是“开采”作文素材之“正道”,但学生往往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旺盛的精力去扩宽课外阅读面,从而难免产生“管他新与旧,能用便是料”的心态,大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言必称李白、杜甫,满篇老例酸词,又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开“源”扩流,才可使已弱化为涓涓细流甚至有干涸之虞的素材之河日渐丰盈,碧波荡漾。  可供挖掘的“泉眼”,
在当今社会人才激烈竞争的年代,一个人要想很好的表现自己,需要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生活、工作和交际所必备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外在的表达能力,它主要指人们使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念、思想和情感、意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的一门课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创造出适合学生进行交流的氛围,增加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欲
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南京郭文红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班级日志,让笔者豁然开朗:让班级日志与作文训练并肩同行。  班级日志,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班宝”,学生第一天写,第二天在全班念,既可以实行舆论引导,更可以自我扬新。然而,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作文训练的资源宝库,既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更是阶段训练的基础。如何结合班级日志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呢?  一.教会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可
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培养。人文精神从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从宏观来讲是指在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微观上指的是个人的气节;狭义上指的是人文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语文、哲学等;第二是具有人文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的价值发现等;第三是掌握人文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
《喂——出来》这篇小说,人教社教科书定为“科幻小说”,也有学者说这是一篇反映现代社会的问题小说,视角不同,观点各异。我认为将它定为“科幻小说”也罢,看着“问题小说”也好,只是从情节内容入手,对小说的主要元素“人物”缺少关注,忽视了小说最重要的要素——人物。“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所以忽视“人物”这一根本来理解小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