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渐渐被淘汰,新的时代呼唤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如何科学而又系统地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营造好的课堂氛围,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追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是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课堂氛围 教学模式 兴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系列论文,项目名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高职教育模式影响的应用研究—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0C024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2-01
有这么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做到,第一件事是把别人口袋中的钱转到自己的口袋中来;第二件事是把自己脑袋中的思想灌输到别人脑袋中。作为一名老师,要想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传授给学生,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每堂课我都把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可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其实,这也是老师们的一个难解之题。我们都知道,评价老师授课质量的高低,课堂氛围是关键点。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探讨,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情景融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食甘饴,我想,这应该是每个老师都梦寐以求的。相反,如果课堂如一弯死水,无风无浪,不管老师讲得口沫横飞,学生还是个个无精打采,可想而知这堂课的质量会是怎样的。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互动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地听、说话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是事倍功半。其实,课堂教学是一种技巧,是一门学问,如何营造好课堂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老师永恒的追求。通过10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备课充分
课前,老师应将下堂课的内容全部吃透 ,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涉及到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与学生自学没多大的区别。以前,老师只是传授知识,为学生解惑,是“灌输”式教育。现在,对一个老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做到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老师的“灌输”知识变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当然,这对老师的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博览群书,至少要多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课堂上也可以做到“随手掂来”。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形、声、色的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课堂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是多给学生提问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在提问还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都要做到平易近人,接受学生合理的观点,多鼓励、多赞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和认真学习后收获到的喜悦心情。三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提问,转换角色学习。在这种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在无形中就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四是消化重点知识。下课前,老师应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消化情况,对学习情况进行摸底。看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到了多少。针对检查结果,老师可以适当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课后,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后活动,比如,每年,我都会联系到一些从外实习返校办理毕业手续的学生,请他们给在校学生讲述他们在外实习工作的经历、心得体会,分享他们的工作乐趣,让班上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珍惜现在学习的机会,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总之,如何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而又系统地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追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作者简介:
黄男(1978-03),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付瑶(1978-10),女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欧阳丽文(1985-06),女,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关键词】课堂氛围 教学模式 兴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系列论文,项目名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高职教育模式影响的应用研究—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0C024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2-01
有这么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做到,第一件事是把别人口袋中的钱转到自己的口袋中来;第二件事是把自己脑袋中的思想灌输到别人脑袋中。作为一名老师,要想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传授给学生,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每堂课我都把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可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其实,这也是老师们的一个难解之题。我们都知道,评价老师授课质量的高低,课堂氛围是关键点。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探讨,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情景融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食甘饴,我想,这应该是每个老师都梦寐以求的。相反,如果课堂如一弯死水,无风无浪,不管老师讲得口沫横飞,学生还是个个无精打采,可想而知这堂课的质量会是怎样的。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互动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地听、说话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是事倍功半。其实,课堂教学是一种技巧,是一门学问,如何营造好课堂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老师永恒的追求。通过10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备课充分
课前,老师应将下堂课的内容全部吃透 ,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涉及到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与学生自学没多大的区别。以前,老师只是传授知识,为学生解惑,是“灌输”式教育。现在,对一个老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做到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老师的“灌输”知识变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当然,这对老师的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博览群书,至少要多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课堂上也可以做到“随手掂来”。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形、声、色的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课堂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是多给学生提问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在提问还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都要做到平易近人,接受学生合理的观点,多鼓励、多赞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和认真学习后收获到的喜悦心情。三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提问,转换角色学习。在这种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在无形中就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四是消化重点知识。下课前,老师应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消化情况,对学习情况进行摸底。看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到了多少。针对检查结果,老师可以适当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课后,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后活动,比如,每年,我都会联系到一些从外实习返校办理毕业手续的学生,请他们给在校学生讲述他们在外实习工作的经历、心得体会,分享他们的工作乐趣,让班上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珍惜现在学习的机会,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总之,如何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而又系统地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追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作者简介:
黄男(1978-03),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付瑶(1978-10),女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欧阳丽文(1985-06),女,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