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憾事“与歼敌捷报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ypig_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翻阅我的老像夹,看到46年前(1952年),我与战友、同学杨风亭等8人的合影,就会想起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感到十分内疚,而久久不能平静。但我的这件憾事,却引出了歼敌一个团的捷报。现详细叙述如下,以飨读者。
  1948年4月,解放军山东战场捷报频传,胶济铁路沿线,除青岛、军事要地潍县和济南仍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以外,其他城镇全都成了解放区。4月5日这天,胶济线上、潍县西50华里的昌乐县城被解放军华东部队攻下。当时,我是中共昌乐县委独立营的战士,随县委住在潍县县城以南、昌乐县稍偏东南的二甲村,距昌乐县城40多里。这天早饭后,县委书记、独立营政委赵西林让我(20岁,3年军龄)和战友吴维坤,去五图煤矿给独立营副政委何子健送信。我俩背上大枪、带好信件,就匆匆上了路。出二甲村向西,去五图煤矿只有20来里路,我俩甩开大步,边走边哼起了小曲,没有一点“遇敌”的警惕性。我俩认为,五图煤矿在昌乐县城东南20里,已是解放区,而龟缩在潍县县城的国民党十几万军队,根本不敢远离县城,这里是平安大道。所以,当我俩走到离五图煤矿仅有3里之遥的上疃村东时,虽然看到村北岭上有几个人站在高处不动(看不太清楚,是敌人的岗哨),但仍然没有引起警惕。于是,我在前,吴维坤在后,斜背大枪,大摇大摆地进了上疃村东门。
  这个村只有东西一条主街,而且弯弯曲曲。我俩进村时,虽然已有10点来钟,但路两边的农户都紧闭大门,街上几乎没有一个行人。因为这里刚刚解放,兵荒马乱气氛仍然很浓,人们躲在家里保平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整个村庄显得很平静,连孩嚎狗叫声音都没有。可是,当我俩快走到村西头,刚拐过一个向右的大弯时,突然发现在路北的一个小广场上,有一大群国民党兵,头戴大盖帽,身穿黄军装,正蹲在那里吃饭,大枪乱七八糟地放在地上,靠在墙上,一挺轻机枪摆在广场中央,露天锅里还冒着热气。这真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事,我俩将是自己送上门的“肉包子”。我俩一看误入敌营了,立即吓出一身冷汗。我俩虽然是“土八路”打扮,身穿便衣,但两支钢枪是十分明显的。敌人立即发现了我们,有的向我俩喊话:“站住!干什么的?”有的去摸大枪。此时,如果与敌人硬拼,那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傻子也不会那样干。最上策就是快逃,但也不能回头顺原路向东跑,大街上无遮挡物,最容易暴露目标,被敌人击中。我见路南有一条小胡同,就顺手一指,对吴维坤说:“向南跑!”
  我俩这一跑,立即招来了敌人的一片枪声。他们边开枪边向我俩追来,当我俩跑到胡同中部时,已经有十几个敌人追到胡同北口。我用的是一支美式步枪,边跑边向密集的敌人打了一枪。当我回身再跑时,十几发子弹一起向我俩射来。我只觉得后背上、脖子上、耳朵上中了弹,右腮和脖子上流出了鲜血,心口窝发热,但逃跑的脚步并未放慢。可是,当我俩跑到胡同南端时,一下子傻了眼。原来这条小胡同是“死胡同”,胡同南口垒起了严严的砖墙。看来,我俩真成了瓮中之鳖。但是,此墙是用泥浆砌的缝,砖与砖之间还有些小孔,不太结实。此时,吴维坤当机立断,一个箭步跨到墙下,一脚跺去,把砖墙踹塌了大半截。他见我负了伤,就抓起我的左胳膊,拽着我越过了半截墙。说来真巧,砖墙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干水沟,我俩拼命的向东跑去……
  不知什么原因,敌人追到胡同南口,见我俩顺沟向东跑去以后,不再追击,连“冷枪”也未打一枪。当我俩跑出百多米时,从沟北旁崖下的大洞里,突然窜出一位壮年男老乡,他快步跑到我跟前说:“同志,我来背你。”我这时已全身无力。在敌人追击时,我还能强打精神向前跑,可枪声一停,全身却软的像滩稀泥。现在有老乡背我,真是旱苗遇甘露。老乡告诉我,他刚才在坡里干活,听到枪声才躲到沟里。他老远就看见我们了,知道我们是八路军(老百姓习惯的这样称呼我们),所以就自觉地跑出来背我。他大约背了我有二里多路,来到辛旺村的北沟时,正巧碰上正在向西行进的县独立营,吴维坤扼要地向张副营长汇报了我俩“误闯敌营”的情况,并说敌人大约有一个连的兵力在上疃村。张副营长听后,一方面派两名战士进辛旺村,找来一块门板,把我抬回前方医院;一方面亲自率领带来的两个连(另一连队住在二甲村),飞速向上疃村扑去,想趁敌人逃跑之前,以压倒敌人的优势,把他们消灭掉。
  可是,两个连的兵力进到上疃村东门外和村南那个小胡同口时,遭到了敌人的顽强反抗,猛烈射击。战斗持续到中午,也未能攻进村里。从敌人使用轻、重机枪扫射的火力分析,敌人绝不是一个连的兵力(我与吴维坤的汇报有误),很可能是一个团的兵力。敌人的火力虽然大大胜过我们,但他们怕中埋伏,不敢出村与我们交战。正在这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突然从村西、村北响起了枪声。原来是,驻扎在昌乐县城东的解放军某团,听到这里激烈的枪声以后,迅速赶到了上疃村西,并与两名正在向县城报信的独立营战士相遇。团长立即做出决定,从村西、北两个方向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刹那间,村四周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敌人原来就怀疑我与吴维坤进村,就是为了“探路”,现在已被包围,更是胆颤心惊,首先从思想上丧失了战斗力。大约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解放军与我们独立营攻占了上疃村,敌人一个团的兵力全部被歼灭。据抓到的俘虏介绍,这个团原来住在潍县县城南郊,团长说本团是“后娘孩子”,怕解放军攻打胶济铁路线上这座孤城时,自己首先被歼灭,所以昨天晚上,拉起全团人马,顺铁路南侧的山岭区逃到上疃村,想吃过早饭后,再向西跑,直至济南城,未想到才逃出几十里就被歼灭了。我俩误入敌营,却起到发现敌人、暴露敌人目标而全歼敌人的重要作用。上疃战役的胜利,是解放潍县的“前奏曲”。对此,住在益都县城(距昌乐县城60里)的解放军华东军区(即第三野战军)某师,还发出战报,通报了歼敌战绩,并表扬了参战部队和我们独立营。上述情况,是赵西林政委到医院看望我时对我说的。听后,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我的枪伤共有3处:打掉了右耳垂;脖子处有伤口;脊背上有18公分长的大口子。并同时引起了肺炎。在前方医院(潍县坊望留村)包扎伤口后,又到后方医院(今临朐县蒋峪村)治疗,半年后伤愈出院,重新回到独立营。1948年底,我被调到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队(因我是独立营中少有的战士共产党员)任警卫战士。1952年初部队整编,因我伤残、无文化,便被送到山东省第一工农干部补习学校上学,补习小学课程。毕业后,转业到地方工作。
其他文献
任何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把民族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物质力量,是民族形成、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基础。由于民族内部生产分工、商品交换和分配关系的发展,使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从而把人们结合成一个联系密切的民族经济体。在不同的民族经济体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内部经济联系的广度、深度和紧密程度会有一定差异。但如果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没有内部
《档案天地》改版改革,我们又议出了一个新栏目,初步考虑,叫“揭示历史的名词”。这个栏目,是与王潮、张继卫等同志交谈时得到启示。当时考虑要新设的栏目叫“一档一议”,结果,骑着马找马,就找到了这个“历史的名词”。照此思路向前走,以后,我们会找到更多的“好马”。《档案天地》刊发的文章、我们档案部门编研出的成果,应当既要有历史的凝重,又要有一股子清新气息,这样,方能独树一帜。为《档案天地》的改版改革,开了
摘 要:《伤逝》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与当时流行的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大有不同,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鲁迅是用小说的形式,将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通过这个悲剧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罪恶,同时深刻指出孤立地追求个人的幸福是没有出路的,以启示广大青年摆脱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的束缚,投身改造社会的革命斗争。  关键词:《伤逝》;救赎;爱情  作者简介
其一  千峰隐云黛,高树鸟鸣轻。  风拂苍松翠,潺溪细语声。  其二  千岭入云峰,潺溪润翠丛。  疏林轻拾步,怡景醉山翁。  其三  浮云掩秀峰,古道暮煙笼。  枫赤层林染,溪流绕竹丛。
青梅煮酒易驱寒。不解夜阑珊。  画堂浓染月色,直至日登天。  思丽影,憶花颜。更悲欢。  红尘香断,玉宇之间,谁掌流年。
提起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先驱者沙飞,在抗日战争残酷年代的晋察冀根据地,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因为他,沙飞,在上海拍摄了鲁迅先生的殡仪活动之后的翌年,一听到卢沟桥“七·七”事变的罪恶枪声,便毅然决然地奔赴抗日最前线——平型关,并获得聂荣臻司令员特批,成为我晋察冀军区乃至整个八路军、新四军抗日革命队伍中的职业战地新闻摄影记者第一人!他,沙飞,是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形象地记录了我抗日军民攻占长城要隘白石口、
去一座小城  要去寻找  那隐藏在深巷里的小馆子  吃一碗老面  品一片幽深和安静  煮杯茶 吟首诗  和老饕们  话老巷里的  过往曾经  但茶和诗  维系不了话题  唯有古巷的老面  回味無穷
杏花微雨清明近,隴上行人渐次多。  最悔无由生默念,碑前已是半蹉跎。  减字木兰花·追梦  春华虚度。惊梦休吟残月句。  彼岸观花。相望无言终日斜。  长亭去路。难遇知音堪自误。  向晚昏鸦。流水云深寄客家。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从学生时代便爱上了写作,几十年来,作品发表了不少,在笔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把我一个不够宽敞的家搞得乱七八糟。搞文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什么都是好的,都舍不得扔。这些东西摆放随意,而且越积越多,有时要找一样东西俨如大海捞针,把我整得焦头烂额,脑子里整天乱糟糟的,总是让老伴埋怨。心里时常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弄整齐、方便查找一些呢?  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了诸多烦心
花紅净绝尘,草绿未成茵。  林内双飞鸟,同歌一树春。  春 游  十里花开溢彩天,莺飞蝶舞荡舟船。  游人如织频相唤,杨柳轻歌碧落传。  春 读  杨柳枝头绿色匀,院花初艳叶茎新。  鸟儿且莫临窗叫,免扰书中墨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