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秦汉的质朴清纯,魏晋的雅逸秀美,唐代的奢靡夸张,宋代的清新淡雅,女性妆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习惯、审美文化的变迁。那么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呢?唐朝诗人元稹在诗作《恨妆成》中,将古代女子化妆的过程大致概括为7个步骤:敷粉、抹胭脂、画黛眉、点额黄、画面靥、描斜红、点口脂。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奢华,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
第一步:敷粉
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女性的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第四步: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为“贴花钿”,女子用丝绸、彩纸、金箔或云母片剪成各种样式的装饰物,然后贴在前额、眉心、两颊或嘴角。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花、鸟、鱼、蝴蝶、鸳鸯等动物形状。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种颜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女子在额头贴上梅花的花瓣,使自己显得更加娇俏。在唐朝,爱美的女子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开始用金箔,银箔,甚至是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等剪出花样贴在额头。《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指的就是贴花钿。
第五步:画面靥
靥是指酒窝,画面靥是指女子用丹青、朱红等颜料在面颊两旁点缀出各种形状。面靥的形状有很多,圆点状最为常见。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在晚唐五代时,画面靥更加盛行。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录了如何制作面靥,“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可以看出鹤子草的花瓣是制作面靥的原材料之一。
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最初画面靥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标记。在后妃来例假时,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表示自己不方便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了一种装饰,还流传到了民间。
第六步: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描斜红是指女子在眼角旁画出一条红色的月牙形。在唐代的宫廷中,描斜红颇受欢迎。从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女俑,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面部还有月牙状的斜红,有的甚至是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
相传,斜红的来历和伤疤有关。《妆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叫薛夜来的宫女,魏文帝对她宠爱有加。一天夜里,魏文帝正在灯下读书,四周围着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不小心撞上了屏风,头部顿时血流如注,伤处犹如朝霞将散。由于担心自己毁容后会失宠,薛夜来整日忧心忡忡。但令人意外的是,她不但没有失宠,反而得到了魏文帝加倍的怜爱。原来薛夜来虽然脸上留下了两道疤痕,但是面容却显得更加楚楚可怜。其他宫女见此情状,就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血痕,模仿薛夜来受伤后的样子,取名“晓霞妆”,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第七步:点口脂
古人十分钟爱口红。从《唐书·百官志》中可见一斑,书中写道,“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古人用雕花象牙筒来盛装口脂,可见口脂在化妆品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从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口脂,尽管过了2000多年,颜色依然鲜艳夺目。在唐代,人们以蜂蜡替代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调试出红色、粉红色、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的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子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回出唇形。
(摘自《北方新报》2017年3月22日)
第一步:敷粉
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女性的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第四步: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为“贴花钿”,女子用丝绸、彩纸、金箔或云母片剪成各种样式的装饰物,然后贴在前额、眉心、两颊或嘴角。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花、鸟、鱼、蝴蝶、鸳鸯等动物形状。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种颜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女子在额头贴上梅花的花瓣,使自己显得更加娇俏。在唐朝,爱美的女子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开始用金箔,银箔,甚至是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等剪出花样贴在额头。《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指的就是贴花钿。
第五步:画面靥
靥是指酒窝,画面靥是指女子用丹青、朱红等颜料在面颊两旁点缀出各种形状。面靥的形状有很多,圆点状最为常见。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在晚唐五代时,画面靥更加盛行。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录了如何制作面靥,“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可以看出鹤子草的花瓣是制作面靥的原材料之一。
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最初画面靥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标记。在后妃来例假时,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表示自己不方便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了一种装饰,还流传到了民间。
第六步: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描斜红是指女子在眼角旁画出一条红色的月牙形。在唐代的宫廷中,描斜红颇受欢迎。从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女俑,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面部还有月牙状的斜红,有的甚至是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
相传,斜红的来历和伤疤有关。《妆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叫薛夜来的宫女,魏文帝对她宠爱有加。一天夜里,魏文帝正在灯下读书,四周围着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不小心撞上了屏风,头部顿时血流如注,伤处犹如朝霞将散。由于担心自己毁容后会失宠,薛夜来整日忧心忡忡。但令人意外的是,她不但没有失宠,反而得到了魏文帝加倍的怜爱。原来薛夜来虽然脸上留下了两道疤痕,但是面容却显得更加楚楚可怜。其他宫女见此情状,就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血痕,模仿薛夜来受伤后的样子,取名“晓霞妆”,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第七步:点口脂
古人十分钟爱口红。从《唐书·百官志》中可见一斑,书中写道,“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古人用雕花象牙筒来盛装口脂,可见口脂在化妆品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从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口脂,尽管过了2000多年,颜色依然鲜艳夺目。在唐代,人们以蜂蜡替代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调试出红色、粉红色、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的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子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回出唇形。
(摘自《北方新报》2017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