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真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有些语文课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又一味求活,迷失在花哨的形式和表面的热闹中。那么,如何回归语文课的本真呢?
  一、自主:追寻本真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实,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引领学生用较少时间,获取更多积极的情感,捕捉更多的信息。
  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课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足够的认识。通过分析讲解,学生终究难于理解战士们骁勇善战、奋不顾身的精神。在多媒体电教室里,老师播放相关的电影,紧张、激烈的画面历历在目,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情感也调动了。有了充沛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学习积极,理解也深刻了。
  二、基本功:追寻本真的关键
  袁微子先生说过:“知识之中有技能,技能之中有知识。学生从具体实践中获得新知,综合成为能力。这样反复进行,不断提高,便成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便是语文的基本功训练。”由此可知,这种训练就是把课文所提供的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通过理解,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必须逐步掌握的4种基本能力。听和读是摄取,是内化的吸收,属于理解能力;说和读是输出,是外化的表达。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听、说、读、写必须全面训练,不可偏废。
  1.突出语文的本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祖国语文。语文教学应删繁就简,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把那些“非语文”或于“双基”实践无益的东西剔除掉,让语文课堂远离喧嚣与浮华,变得清净而朴实。语文教学删繁就简还意味着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凭借文本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字、词、句、段、篇,读、写、听、说等“双基”实践的场所,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切实理解祖国的文字,享受语文的魅力,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2.加强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语感。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植学生的语感。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在自己已有的语感经验的基础上累积和更新。
  3.重视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能道,还能作文。
  三、净化:追寻本真的保证
  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背道而驰,就不是我们所要的语文课堂。
  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觉得“课堂充满活力”并不一定课堂就要热热闹闹的。孩子们经过阅读、深思,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他们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浸润在语文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在一次次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方法。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孩子们“成熟”了许多,这难道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吗?或许这才是本真的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覆盖其生命的全过程。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余学习都是语文学习的方式,都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学生素质提高了,就能多方位、更迅速地吸收、消化各种新知识,包括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不懂的地方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听课主动积极。与教师的讲解产生共鸣,接受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本真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有科学家那样敏锐的眼光和艺术家的灵气与智慧。本真的语文教学需要大智慧,需要我们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拨动学生诗意的琴弦,点燃学生理性的火花,升华学生的人文情怀,让他们在简单实在的语文学习中增长智慧、生成思想。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里,有的是为了掌握技能,有的是为了发展体能,有的则是为了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为每个学生创造、提供成功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课改教学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每一位学生都富有创新精神的,在课的各个部分以及不同的
期刊
在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竞争依靠人才的力量,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模式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主题。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对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1.传统教学方法是重传授,轻培养;重灌输,轻启发。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从而不愿学习。改变
期刊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作用。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
期刊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新时代的教学改革也呼唤创新教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世纪的需要。语文教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施创新教育。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教师要力求思维的创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认为将博学
期刊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与特长。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
期刊
语文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
期刊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践行能力,需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倡导个别化差异的创造性学习,形成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践行能力,进而形成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可见,新奇而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对学生
期刊
开展多媒体教学首先要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这是关系到能否正常开展多媒体教学,以及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多媒体课的教学设计除了完成常规教学设计工作以外,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软件的创意,课件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体现形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是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这三个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部分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
期刊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向来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对课堂教学也作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作文难教、学生写作兴趣不高、达不到习作要求等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价,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作文评价的认识不够,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评价形式单一、批改随意。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校长的价值观、管理思想和领导水平对于学校的管理实践至关重要。在时代越来越呼唤人性化管理。人们期待学校实现每个人价值追求的今天。文化管理是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弥补了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所带来的教师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过于依赖校长个人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为能动和宽松的发展空间,所以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是21世纪校长面临的新选择。   一、塑造人格魅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