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命所存,觉之所存也。然“觉”字出现,自秦始有,觉,悟也,从学从见,“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何谓“学”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须求学。何谓“见”也?人上有“眼”,以见为“觉”,醒悟。何谓“觉”也?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学”上用功,始得觉“境”。故本文从“觉之本义”“学”“见”“觉”“禅之觉”及“书之觉”试述“觉说”。
关键词:觉 学 见 悟 禅宗 书法
生命所存,觉之所存也。然“觉”字出现,自秦始有,觉,悟也,从学从见,“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
何谓“学”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故须求学。何谓“见”也?人上有“眼”,看到、遇到、会面、于事物之看法,以见为“觉”,醒悟。何谓“觉”也?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便为觉,乃“学”与“见”之结晶,“学”上用功,始得觉“境”。“觉”乃“道”之境界。故,本文从“觉之本义”、“学”、“见”、“觉”、“禅之觉”及“书之觉”试述“觉说”。佛者觉也,学佛之路,乃觉者之道。学书即“觉书“,觉笔法、觉字法、觉章法、觉墨法。
一.觉本义
觉,繁体为覺,读jué,感觉器官,感知曰觉,有所感触,如知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佛曰觉,《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华言译之,则曰净觉。”姓,唐时有觉姓。悟,觉悟,自觉。由迷惑至明白,由模糊至清晰,对道理之认识,到清醒之新状态,《孟子·万章》“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见,贤智者之称,独见前闻,不惑于事之人曰觉,《孟子·万章》“予,天民之先觉者也”。觉者,德行品格高尚之人。发现,觉察,看出,如觉察其形迹可疑、觉察毯子甚粗。知,知晓,《尚书·说命》“厥德修罔觉”。明,显示。较量,通“较”,《孟子·离娄注》“如此,贤不肖相觉”。直,正直,《诗经·小雅》“殖殖其庭,有觉其楹”。睡醒,大梦初觉。读jiào,睡觉,指睡眠。
人生到底需何觉?古代圣哲早已告知:觉天理、地理、人理、物理。天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时习,生命不息,习不止。地理:大地厚德载物,拓展心量,扩大胸怀。人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循着天地之德,演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之人伦。物理:泛爱众,尊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二.何谓“学”
学,xué,斈,敩,形声。习,学习,学,识也,《广雅》:好学近乎知。模仿,其学颜体,学得妙。学问,天子积学、博学多能。门类,学科,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语言学、书法学。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学”下为“子”,“觉”下为“见”。“觉”,下为双腿,上为眼睛。人非生而知之者,故须求学。孔子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故知学为要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不可懈怠。
如何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中国文字,唯“學”与“覺”皆有“爻”,两手举头,“天人合一”。“学”下有“子”,因道交而学深,“觉”下有“见”,因道交而觉悟。学,识也,识,通天下;学,通也,通,识无疆;学,教也,教,悟乾坤;学,觉也,觉,助开蒙。君子觉,必好学。学与觉,若兄弟,相辅而行者也。愈学愈觉,愈觉愈学,非学无以达觉,非见无以深觉;好思而不勤学,多闻而不莅见,非真能觉者也。吁!恶有“学”而不“觉”者哉?
三.何谓“见”
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用于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用于动词前,表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jiàn,繁体为“?”,上为“目”,下为“人(儿)”,人上有“眼”,看到、遇到、会面、于事物之看法,以见为“觉”,醒悟。
如何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14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之要觉,面对善与恶,足见一个人之品德。
四.何谓“觉”
觉,jué,会意。初级之“觉”:听觉、视觉、知觉;中级之“觉”:睡醒、大梦初觉;高级之“觉”:觉悟、觉醒、自觉。故曰:觉,“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人不学,不知悟,不如睡“觉”去,“觉”,jiào。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便为觉,乃“学”与“见”之结晶, “学”上用功,始得觉“境”,“觉”乃“道”之境界。
如何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又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觉”,不如“须臾学”。与其终日冥思,宁其顿学顿觉。“朝闻道,夕死可矣”,虽有过之,犹见其要。
1.觉时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時”;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文嘉“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杜牧“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前贤无不道出时光之宝贵。余更是作字行文,抓紧临诗临帖。人皆有廿四时,抓大放小,突破目标。
2.觉空
觉者明,乐非声色物欲,内心也。真乐,乃自然、恬淡之境,真善美慧之流露。觉者明,以诚待人,以微笑待人,笑是阳光,能驱脸之冬日,心之阴霾。大道至简,觉者明,地球乃一村落,人类族群乃生命共同体,故能包容,己之言行与国家、社会系之,人生之空间定丰盈。施比受更有福,纷繁之世界,处处为人想,散发人性至真、至善、至美之阳光面,人生之空间定圆满。余日行一善,予人以欢畅之心。
关键词:觉 学 见 悟 禅宗 书法
生命所存,觉之所存也。然“觉”字出现,自秦始有,觉,悟也,从学从见,“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
何谓“学”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故须求学。何谓“见”也?人上有“眼”,看到、遇到、会面、于事物之看法,以见为“觉”,醒悟。何谓“觉”也?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便为觉,乃“学”与“见”之结晶,“学”上用功,始得觉“境”。“觉”乃“道”之境界。故,本文从“觉之本义”、“学”、“见”、“觉”、“禅之觉”及“书之觉”试述“觉说”。佛者觉也,学佛之路,乃觉者之道。学书即“觉书“,觉笔法、觉字法、觉章法、觉墨法。
一.觉本义
觉,繁体为覺,读jué,感觉器官,感知曰觉,有所感触,如知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佛曰觉,《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华言译之,则曰净觉。”姓,唐时有觉姓。悟,觉悟,自觉。由迷惑至明白,由模糊至清晰,对道理之认识,到清醒之新状态,《孟子·万章》“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见,贤智者之称,独见前闻,不惑于事之人曰觉,《孟子·万章》“予,天民之先觉者也”。觉者,德行品格高尚之人。发现,觉察,看出,如觉察其形迹可疑、觉察毯子甚粗。知,知晓,《尚书·说命》“厥德修罔觉”。明,显示。较量,通“较”,《孟子·离娄注》“如此,贤不肖相觉”。直,正直,《诗经·小雅》“殖殖其庭,有觉其楹”。睡醒,大梦初觉。读jiào,睡觉,指睡眠。
人生到底需何觉?古代圣哲早已告知:觉天理、地理、人理、物理。天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时习,生命不息,习不止。地理:大地厚德载物,拓展心量,扩大胸怀。人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循着天地之德,演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之人伦。物理:泛爱众,尊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二.何谓“学”
学,xué,斈,敩,形声。习,学习,学,识也,《广雅》:好学近乎知。模仿,其学颜体,学得妙。学问,天子积学、博学多能。门类,学科,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语言学、书法学。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学”下为“子”,“觉”下为“见”。“觉”,下为双腿,上为眼睛。人非生而知之者,故须求学。孔子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故知学为要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不可懈怠。
如何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中国文字,唯“學”与“覺”皆有“爻”,两手举头,“天人合一”。“学”下有“子”,因道交而学深,“觉”下有“见”,因道交而觉悟。学,识也,识,通天下;学,通也,通,识无疆;学,教也,教,悟乾坤;学,觉也,觉,助开蒙。君子觉,必好学。学与觉,若兄弟,相辅而行者也。愈学愈觉,愈觉愈学,非学无以达觉,非见无以深觉;好思而不勤学,多闻而不莅见,非真能觉者也。吁!恶有“学”而不“觉”者哉?
三.何谓“见”
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用于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用于动词前,表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jiàn,繁体为“?”,上为“目”,下为“人(儿)”,人上有“眼”,看到、遇到、会面、于事物之看法,以见为“觉”,醒悟。
如何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14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之要觉,面对善与恶,足见一个人之品德。
四.何谓“觉”
觉,jué,会意。初级之“觉”:听觉、视觉、知觉;中级之“觉”:睡醒、大梦初觉;高级之“觉”:觉悟、觉醒、自觉。故曰:觉,“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人不学,不知悟,不如睡“觉”去,“觉”,jiào。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便为觉,乃“学”与“见”之结晶, “学”上用功,始得觉“境”,“觉”乃“道”之境界。
如何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又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觉”,不如“须臾学”。与其终日冥思,宁其顿学顿觉。“朝闻道,夕死可矣”,虽有过之,犹见其要。
1.觉时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時”;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文嘉“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杜牧“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前贤无不道出时光之宝贵。余更是作字行文,抓紧临诗临帖。人皆有廿四时,抓大放小,突破目标。
2.觉空
觉者明,乐非声色物欲,内心也。真乐,乃自然、恬淡之境,真善美慧之流露。觉者明,以诚待人,以微笑待人,笑是阳光,能驱脸之冬日,心之阴霾。大道至简,觉者明,地球乃一村落,人类族群乃生命共同体,故能包容,己之言行与国家、社会系之,人生之空间定丰盈。施比受更有福,纷繁之世界,处处为人想,散发人性至真、至善、至美之阳光面,人生之空间定圆满。余日行一善,予人以欢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