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是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因此,在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教师往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其中的教学导入就是教学各个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导入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多个方面着手导入,下面是我在导入中经常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导入须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导入情境,来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以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他们的视野.比如在讲授《正弦定理》(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时,我就是撷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我们南通地区的一些例子.我这样说,“生活处处有数学.有许许多多的事例都离不开对几何图形的测量、设计和计算,就我们南通这个小范围而言,比如南通机场的扩建、苏通大桥的设计、高速公路的建设等.为了将南通建成花园式城市,市政府有意向将原先一号桥、二号桥那边的码头、堆场东移,东扩和撕宽某些河道.以上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数学中求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入,我逐渐地将前面学过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导入到新教内容上去.在讲《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时,我认为,书本上的问题情境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导入.我将其直接引用过来:“大千世界蕴含着无数的自然规律,从细胞分裂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从树木的生长模式到葵花种子、鹦鹉螺壳花纹的排列等等,它们都各有其消长的方式和特点,请大家翻开书,看看课本上的这些数字,探究一下树木生长、彗星等有何共同性特点?”以问题导入,又通过大家的讨论就将学生渐渐引入到数列的概念中来了.
二、导入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同时,应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有些数学内容,教师的讲解性导入无论如何是没有通过信息技术的呈现来得直观和形象的.比如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数学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等一些计算问题.学习这一章,可使学生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我常利用Excel中丰富的财务函数,有关投资或贷款等方面的计算,作出数列图象作为课堂的导入,由于屏幕上动态画面的清晰演示,配以教师准确的讲解,也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导入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还告诉我们,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当然也要贯彻执行新课标这样的先进理念.我认为,导入完全可以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入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比如作业评讲常常是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之一,不少教师在表扬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也往往批评了另一部分学生,这似乎是司空见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这种做法大大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而我却常采取这样两种方法:第一,对头一天布置的作业,肯定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或者还有点模糊,我就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自己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我引导启发解决,在此基础上自然地从旧知导入到新课讲授.第二,针对部分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我常将问题发生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然后展开作业评讲.这两种做法,归根结底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在新课伊始,教师便不留情面地批评一通,受批评的学生怎么会有个好心情去好好听讲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呢?其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高中数学教学的导入方法不少,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们在导入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导入须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导入情境,来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以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他们的视野.比如在讲授《正弦定理》(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时,我就是撷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我们南通地区的一些例子.我这样说,“生活处处有数学.有许许多多的事例都离不开对几何图形的测量、设计和计算,就我们南通这个小范围而言,比如南通机场的扩建、苏通大桥的设计、高速公路的建设等.为了将南通建成花园式城市,市政府有意向将原先一号桥、二号桥那边的码头、堆场东移,东扩和撕宽某些河道.以上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数学中求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入,我逐渐地将前面学过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导入到新教内容上去.在讲《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时,我认为,书本上的问题情境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导入.我将其直接引用过来:“大千世界蕴含着无数的自然规律,从细胞分裂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从树木的生长模式到葵花种子、鹦鹉螺壳花纹的排列等等,它们都各有其消长的方式和特点,请大家翻开书,看看课本上的这些数字,探究一下树木生长、彗星等有何共同性特点?”以问题导入,又通过大家的讨论就将学生渐渐引入到数列的概念中来了.
二、导入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同时,应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有些数学内容,教师的讲解性导入无论如何是没有通过信息技术的呈现来得直观和形象的.比如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数学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等一些计算问题.学习这一章,可使学生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我常利用Excel中丰富的财务函数,有关投资或贷款等方面的计算,作出数列图象作为课堂的导入,由于屏幕上动态画面的清晰演示,配以教师准确的讲解,也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导入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还告诉我们,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当然也要贯彻执行新课标这样的先进理念.我认为,导入完全可以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入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比如作业评讲常常是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之一,不少教师在表扬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也往往批评了另一部分学生,这似乎是司空见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这种做法大大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而我却常采取这样两种方法:第一,对头一天布置的作业,肯定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或者还有点模糊,我就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自己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我引导启发解决,在此基础上自然地从旧知导入到新课讲授.第二,针对部分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我常将问题发生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然后展开作业评讲.这两种做法,归根结底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在新课伊始,教师便不留情面地批评一通,受批评的学生怎么会有个好心情去好好听讲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呢?其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高中数学教学的导入方法不少,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们在导入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