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钢琴文化生态中人本主义精神的缺失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我国钢琴文化生态圈中充斥着浓厚的功利主义气息,这种人本主义精神的缺失与钢琴艺术的初衷背道而驰,主要体现在过于重视“技术”而轻视或者忽视“艺术”的重要性;过于功利而忽视人本身和根深蒂固的“门户观念”和“门户之争”。我们更应该力争使钢琴艺术回归于它的人本主义本质,这样才能让我国的钢琴艺术从根本上得到质的提升,使我国的钢琴事业健康、可持续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钢琴文化生态;人本主义精神;技术;功利主义;门户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4-0081-03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钢琴就正式进入了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直至民国末年,我国的钢琴教育和演奏还基本仅限于高等院校的文化精英和留学归国人员的范围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钢琴艺术取得了进步和发展。无论是从演奏技术还是学习人数上,都有了质和量的大幅提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重新进入正常的轨道,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都得到全面的复苏和迅速的发展,我国的钢琴艺术也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行驶的快车道,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至今,我国的钢琴艺术或者说钢琴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的态势。这具体表现在学习钢琴的人数呈几何式的增长,钢琴已经由以前“高大上”的精英乐器,转变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寻常可见的普及性乐器。从社会钢琴教育到专业钢琴教育、从业余钢琴演奏到专业钢琴演奏,从系统的钢琴考级再到钢琴音响制品的大量出版发行,当前我国的钢琴艺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圈,这对于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是十分值得肯定和骄傲的。但在肯定我们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想让我国的钢琴艺术,或者说钢琴事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地发展和进步,还应对我国钢琴文化生态圈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一个准确、清晰、深刻、全面的认识。
  我国钢琴艺术的蓬勃发展堪称“现象级”,但“火热”的发展局面似乎也使人们的头脑也跟着“火热”起来,热得使我们已经忘记了学习和演奏钢琴的初衷。学习钢琴、演奏钢琴,其核心本源的价值、意义在于通过学习钢琴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完善人格的目的,也就是一种最纯真的人本主义精神。但反观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我国钢琴文化生态圈中的各个环节无不充斥着浓厚的功利主义气息,这种人本主义精神的缺失不仅与钢琴艺术的初衷背道而驰,同时对于我国钢琴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重视“技术”而轻视或者忽视“艺术”的重要性
  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教育,无论是基础音乐教育还是高校中的专业音乐教育,还是在钢琴演奏层面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钢琴教师、学生、家长都习惯性地,或者是想当然地将钢琴演奏的技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程度”视作衡量钢 琴学习成功与否、钢琴演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音乐情感、思想、内涵对钢琴艺术的作用、价值和意义。逐渐的,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钢琴演奏技术纯熟却“机械”的、毫无艺术魅力可言的“钢琴匠人”。而纵观我国的钢琴艺术领域,就是在近期蓬勃发展的几十年间,在堪称“庞大”钢琴学习“人口基数”上,我国“本土”的钢琴教育几乎没有培养出一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的,获得国际专业钢琴领域认可的钢琴演奏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钢琴文化现状中的一个重大的缺失和遗憾。这也直接致使我们的大部分钢琴学员,包括很多高等院校中的专业演奏者成为知道钢琴为何物,却不知音乐为何物的“弹奏机器”。
  很多钢琴学员在熟练弹奏一首钢琴曲后,对这首钢琴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音乐风格、音乐体裁、表现情感和思想内涵等方面的了解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也就自然谈不上任何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可言。这并不是一种危言耸听,而是我国钢琴教育界中确确实实存在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有两个十分典型的体现:一是单一片面的重视和强调手指的力量和灵活度,而忽视触键感觉和触键方式是否与音乐情绪相符合。这样的教学理念和训练方式所产生的音乐效果也必然是粗糙的、机械的、毫无音乐性的。二是对于弹奏速度偏执的追求。一直以来,我国的钢琴教育和钢琴演奏都对钢琴演奏的速度推崇备至,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无论是教学者、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非常自然地将演奏的速度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只要是速度标记较快的作品,都要尽最大可能的“快起来”,却很少去关注和了解作品快速音乐标记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意图和目的。这样毫无根据、毫无目的、毫无思想、毫无内涵的“炫技”只知快而不知为何快,如何快,这样的弹奏方式与“凿琴”无异,也自然使钢琴演奏毫无音乐性和魅力可言。
  二、过于功利而忽视人本身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学习钢琴本身的目的在于增强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这些美好的初衷常常在学习之初就被家长、学生和教师们集体淡忘了。学习钢琴变成了一件具有极强目的性的事情,无论学员是否适合学习钢琴,是否习惯学习钢琴,或是否真的要走上专业的道路。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是将学习钢琴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方式,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竞争所必备的工具。
  当下,学生学习钢琴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而与比赛、考级、升学诸如此类的事情直接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很多家长为孩子规划人生时,将学习钢琴的目标设定为考取专业的音乐院校,即使不作为主要目的也会向孩子灌输“留后路”、“多做一手准备”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大普通高校所设置的“特长生”制度也无形之中对功利化的钢琴学习观念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特长生考试而取得高考加分也成为很多家长、学生和钢琴教师们的主要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且不论这种高考制度是否合理,仅从其引起的社会效果和结果来看,其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的作用和意义。   无知媒体的推波助澜也错误地引导了舆论和人们的观念。以被媒体称为“钢琴奇才”、“国际钢琴大师”的郎朗为例,媒体一直将其作为成功的典范来大肆渲染和宣传,也直接让很多家长、学生和老师对他的所谓“成功”趋之若鹜,群起而效仿。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去看待、分析和思考所谓的“郎朗成功模式”是否真的值得我们推崇,是否真的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无疑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培养模式是单一的,其父亲早早地放弃一切,同时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弃一切去学习钢琴,这只能用偏执来形容。从实际的效果看,虽然郎朗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钢琴领域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却不可避免地造成其在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上的缺失,这一点我们从郎朗在媒体上的诸多言行上可见一斑。仅就其钢琴演奏而言,虽然其凭借过硬的钢琴演奏技术确实能够在国际钢琴舞台上灵光一现,但薄弱的人文素养不能支撑他取得仅有一步的发展,郎朗也逐渐淡出了国际钢琴舞台,而更多的出现在商业广告中。当然,如果从经济效益而言,必须承认郎朗仍然是非常成功的,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单纯的从钢琴艺术,或者人文素质培养本身,其实在难以称为成功,其成功模式也并不健康,完全不值得效仿。而无数的事实已经在不断的证明,那些痴迷于此的家长、学生和老师们在妄图复制这种所谓的成功模式的结果都纷纷以失败收场。
  三、根深蒂固的“门户观念”和“门户之争”
  所谓“门户”的观念或者说概念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渗透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各个层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但那时我国文化界的诸多门户,或者说流派更多的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和互动,这种良性关系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但随着封建统治者对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越发严格,所谓的“门户观念”也失去了其以往良性的、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变成一种愚昧的、互相倾轧的工具,而千百年来不断的证明,所谓的“门户观念”和其引起的“门户之争”对于我国的文化艺术,甚至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都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毫不讳言,所谓的“门户观念”和“门户之争”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糟粕,这本应是我们应该完全抵制和摒弃的。但恰恰相反,在当前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中我们完整的、系统的、深入的、准确的继承了这种文化糟粕。
  钢琴文化原本就来自欧洲,欧洲的钢琴艺术,或者说钢琴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具有如此的影响力,在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具有如此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正是因为其兼收并蓄、风格各异、绚烂多姿的音乐风格、音乐体裁和音乐作品,及个性特色不仅相同的演奏方法等等。而在我国的钢琴艺术界,尤其是在高等钢琴教育和专业钢琴演奏领域,每个钢琴教师、每个音乐学院、每个所谓的国产演奏家、每个专业团体却都要根据自身对于钢琴艺术狭隘的理解去定义、去解释、去传授钢琴艺术,同时依此为钢琴艺术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判,更多时候是去互相攻击和诋毁,这种情况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并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常态。同一学校的很多钢琴教师会习惯性的将自己和所教授的学生视作一个整体,并定义为“师门”。不同的教师和其学生也就组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师门”,而这种所谓的“师门”之间的关系通常也并不是良性的互动和交流,更多时候是相互抵制和森严壁垒,带有着浓厚的“封建会道门”的意味和倾向。诚然,每个教师,每个钢琴演奏者对钢琴艺术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风格,但这并不是能够成为互相攻击和诋毁的理由,也与钢琴艺术的本质南辕北辙,背离了钢琴艺术多样性、包容性的艺术特性与文化特质。摒弃文化糟粕,抛除愚昧的“门户观念”和“门户之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钢琴专业水准的提升,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学术观念和工作方式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而言都会极大的损害我国钢琴事业的进步和发展。[BW((S,,)][BW)]
  当前我国钢琴文化生态中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和缺失固然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钢琴文化也必然会逐渐回归到人本主义精神的本质。这不仅是钢琴、音乐、艺术或者是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整体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因此,在新的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潮流中,作为钢琴从业者,我们更应该力争使钢琴艺术回归于它的本质,这样才能让我国钢琴艺术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学员数量上,而是从根本上得到质的提升,让我国的钢琴事业健康、可持续地进步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刘再生.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3-134.
  [2]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234-235.
  [3]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256-257.
  [4]鲍利斯·贝尔曼,汤蓓华译.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2-15.
  [5]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4-15.
  [6]约瑟夫·列文,缪天瑞译.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34-45.
  (责任编辑:邢晓萌)
其他文献
2016年10月25日,由中国音协主办的第七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在哈尔滨开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计世伟,黑龙江省音协主席陶亚兵等领导出席开班仪式。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建国主持开班仪式。来自黑龙江省的中国音协会员135人参加了学习。  开班仪式结束后,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韩新安为学员做了题为《文艺要为人
春到草塘 春到草塘  草塘的春天美如画廊  四围的青山松柏苍翠  宽宽的坝子菜花金黄  猴场会址洞开了迎宾大门  革命圣地辉映着历史光芒  每一棵绿树都喜鹊登枝  每一朵鲜花都红袖添香  啊 草塘 草塘  寸草春晖的草塘  当我来到你的身边  快乐的心啊正充满芬芳  春到草塘 春到草塘  春天的草塘魅力四放  小河流送出玉液琼浆  朝霞照亮了碧瓦粉墙  悠扬山歌回荡着乡情野趣  盛世花灯唱颂出兴旺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