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法”教学关注社区居住环境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1987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居住环境是指供人们起居生活的居住环境,以建筑外部空间为基础,以追求室外空间的多功能完美结合,并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物质和审美需求为目标的生活家园。该课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融合,培养牢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资源的习惯,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改造美化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措施。教学中,我采用“四步法”尝试教学,效果较好。
  一、介绍自己居住村组的特色,激发规划社区居住环境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有前瞻性,对学习内容可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学期向学生明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前或课上引导学生把寒暑假出国跨省出远门或走访亲友、走村串户的见闻观感与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差距,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说出想改进的地方,并把理由说出来:如泥泞路面、房屋建筑零散、公共设施缺少、臭水池塘、乱扔的垃圾、动物腐尸、玻璃碎片等,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环境感受改善环境的现实必要性,让学生有参与服务社区、规划改造社区居住环境的意识。说出自豪的地方,通过挖掘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遗产、民俗文化方方面面找特色,让学生了解家乡,体验感受家乡美,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进而产生一种朝着更好更美的理想居住环境而努力的愿望。
  二、从图片或现场感受中,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原则
  组织学生观看新闻或网络查询,从电影电视、专题纪录中选取一些效果明显、景色优美、设备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条件好的居民村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或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最美乡村”现场考察感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齐全的配套设施。挖掘别人的美,对比自己的不足,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法则,结合教师的参与指引,大家体验归纳出共性的基本方法原则。如,第一,遵循以人为本,以建筑为主体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居住建筑的适用、美观、采光、通风、安全,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其他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齐全的使用功能,并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都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第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与自然融合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因势利导,不要盲目破坏自然,尤其是森林、水利、古景建筑等自然与祖宗的恩赐,创新的设施应尽量与当地的大环境相融合,不宜太追求标新立异。第三,用绿化优化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 分林木花卉及草坪绿地两大部分,林木花卉等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精品绿化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用景观小品点缀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景观小品如假山、凉亭、小桥流水、健身场、休闲馆等,既满足生活需要,又满足审美需要。在布置上除符合使用要求和安全标准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以形成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学生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便可着手尝试规划设计。
  三、在对比中寻找设计灵感,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难点
  学生在七年级“校园规划图设计”中,学习了透视、比例、线条、色彩等绘制要素,已具备了平面图、立体效果图的绘制基础。学生有了规划设计的主观想法,就要引导学生在纸上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从实景图片过渡到立体图,再到平面图,引导学生突破设计绘图上的难点,反复在实景图片与平面图或立体图中认识方位坐标、实物图标:住房建筑、道路交通、铺设排水管网、垃圾中转站、路灯、公厕、绿化美化、卫生室、停车场、小桥流水、文化娱乐广场、农民培训场所等。
  四、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完成规划设计图
  学生在动手进行设计之初,先确认规划对象,然后有意识地对规划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弄清自然地貌、水文气象,参考当地老人、村委干部等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进入绘图环节后,先绘出整体图,如山地、森林、水利、古建筑、农田等不改不动的设施。然后做出功能区的大体划分,采用不同线条、色彩、图案予以区分,如道路、居住区、公用场馆、休闲区、绿化带等,再到每一区域的细节设计。最后又回归整体看效果,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美的社区环境图案。整个过程,教师适时予以点拨评价,询问指引,鼓励学生大胆调整直至完成设计图。
  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区居住环境,热爱社区居住环境的情感,让学生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美术学习融于实际应用之中,从中感受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从而乐学美术。
  (作者单位:湖南衡东县吴集镇中学)
其他文献
以某三跨等截面连续梁桥加固为例,通过比较现有各种旧桥加固方法,选择适合本桥加固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并通过实桥试验,分析加固后连续梁桥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本方法保证了结
新版课标把“语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目标,因为唯有运用,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具活力。但运用的前提是,必须有厚实的积累。如若“腹中空”,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落实课堂阅读,是厚实积累的重要途径。有人可能会问,课堂时间太少,其“读”又能获得什么呢?这问也不无道理,要知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阅读让学生感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向,那么,课外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主要运用直观思维进行,为了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直观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不断深入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有效理解数学
课堂教学的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改革已成为高效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它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着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明显的特征,它首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要比传统的手把手地教他们“是
一、建立自信的土壤  1.让我的目光化作照亮你内心自信的阳光  接班第一天,我用微笑来迎接每一位来报到的学生,并且在讲话时表扬了他们,表扬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有礼貌、有教养,并且表示这一定是一个愉快的开始。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的诧异和欣喜。  2.让我的认可成为悦纳自信的种子  “班级公约”中,我送上了班主任寄语: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必羡慕他人头顶的光环,也不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解读教材时,我们大多尝试从编者的视角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师的层面上探究教材细枝末节。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解读教材的终极目标是更有效地“用教材”开展教学,更有效地“用教材”发展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教材也应该“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甚至让学生“尝试”解读教材。因此,解读教材需要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才可能真正做到“识庐山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