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据分析,玉米秸秆总能量与牧草相似,但是其营养价值只相当于草或谷物的1/4,这是由于秸秆中的粗纤维含量高,木质化程度高,并且质地坚硬,营养成分较少,适应性差。研究把玉米秸秆有效转化成液态的分解物,使其变成营养物质的途径,既能解决玉米秸秆的重复利用,而且也能使其能量达到极限,合理利用。该文设想玉米秸秆在牛胃中被很好地吸收和分解的原因,以及研究牛胃液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例如:pH值、酶以及其他活性等)的方法,以利用科学方法使玉米秸秆经粉碎—高温—添加剂—发酵—离心—酸酐(酸性氧化物)—残渣(有机化合物)—腐生菌再分解。
关键词 牛胃提取液;玉米秸秆;液态分解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87-02
玉米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其中氮、磷、钾含量分别为0.61%、0.21%、2.28%,另外还有少量的其他元素。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常年种植玉米3 334万hm2,秸秆产量按6~7 t/hm2计算,每年可生产秸秆2.0亿~2.5亿t。据研究分析,玉米秸秆所含消化能量为2 234.256 kJ/kg,是很好的优质饲料。但是我国目前玉米秸秆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1]。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我国考察后认为,中国是秸秆生产第一大国,也是浪费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玉米秸秆,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世界玉米秸秆第一生产大国,如何有效利用玉米秸秆成为能源与环境领域争论的热点。在我国,玉米秸秆主要用途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工业能源化。据最新调查,玉米秸秆合理利用不足总量的1/3,资源浪费十分严重[2-4]。走在田间地头,不难发现秸秆焚化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环保产业正成为全球的焦点,农业也不例外,作为第四大能源的秸秆将成为主导新型产业。
在秸秆还田过程中,由于秸秆的纤维素含量,木质化程度较高,不易腐烂,造成土地空隙过多、土地不平,影响墒情,以致种子发芽缓慢、出苗率低、抓地不牢、抗倒能力差,最终造成减产,而且玉米秸秆中大量有害物质得不到分解,有利物质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5-6]。在工业生产乙醇过程中,通过对高糖秸秆粉碎进行发酵,产生大量CO2、H、CH4、液态H2O、蛋白质、糖及其他微生物,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率约70%,剩余的残渣很难分解,不能全部利用,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彻底分解玉米秸秆使其有效液态化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彻底分解液化秸秆,来提取其中丧失的营养成分,使秸秆的利用率达到极限,可达到既方便又环保的目的。
1 玉米秸秆的构造与组成
玉米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另外还有一些少量微生物[7-8]。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水分、灰分、聚戊糖、果胶、蛋白、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主要由木聚糖、甘露聚糖、甘露聚糖、半乳化聚糖,以及这些糖的甲基化、乙酯化单位和醛酸衍生物组成。不同来源的纤维素各种结构单元比例也不同,但分布比较稳定的组成是木糖间以β-1,4糖苷键链接,分支度高。该纤维素在催化剂作用下跟水分解成单糖,木质纤维素中纤维素占(干物质)30%~50%,半纤维素占20%~40%(干物质),木质素占(干物质)20%~30%。目前,分解木质素大多数采用酸沉淀法或碱指法,但分解之后很不彻底,残留物很多。通过对牛羊胃液的提取物分析,研究其胃液所含pH值、活性酶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在天然植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都是交联在一起的,单一进行液态化很难分解,研究人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纤维素的酸化作用。研究人员了解到牛胃液pH值在1~3,这就为以后酸度设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助于了解秸秆在牛羊的胃液中被综合分解的原因。
2 牛胃及胃液基本情况
牛的胃由4个胃室组成,即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皱胃,食物(秸秆)按顺序经过这4个胃室。其中一部分进入重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内咀嚼,其过程称之为“反刍”。这4个胃室形成一条直线,而且相互交错存在,其中皱胃称为真胃,真胃内含有酸与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基本上不能消化脂肪、纤维素或淀粉,但此时基本呈水状,也就是说分解了将近80%,进入小肠以后继续消化,未消化的物质经大肠排出。
3 研究方向
該文主要研究利用牛胃液的主要成分如何分解秸秆,并使其转化成营养型和可再生利用的液态物质,通过其分解,在剩余的二次残留中(牛粪),如何利用化学方法再次进行分解,来达到剩余物质的二次分解,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率,比如说液态营养物质和液态工业原料,并且充分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次污染),利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利用率且利于环保的资源再循环[9]。
4 技术路线
在此设想牛胃就像一个成套分解设备一样,经过粉碎—高温—添加剂—发酵—离心—酸酐(酸性氧化物)—残渣(有机化合物)—腐生菌再分解(食用菌生物),这就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研究一套设备来效仿牛胃的消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一个化学处理方法。在高温的作用下,使其变为液态水营养物质除去部分木质素及全部半纤维素,实质上是酸催化的自水反应,但pH值控制在1~3。稀酸处理植物纤维素已有大量报道,且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经过酸值调试、高温处理,半木质素几乎全部水解为单糖(主要为木糖,但也有部分因过度降解转化为乙醛等小分子副产物,但此时纤维素及木质素作为固体残留物不发生变化)。这就像牛的胃消化系统一样,虽然经过消耗吸收,但仍有少部分残留物经大肠排出体外。通过对牛粪的检测,牛粪的主要成分是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牛粪含有机质14.5%、氮0.30%~0.45%、磷0.15%~0.25%、钾0.10%~0.15%。牛粪质地细密,水分较多,分解慢,发热量低,牛粪作为种植业有效农家肥具有一定价值[10]。在此研究牛粪的目的是通过其残留物进一步扩展思路,如何继续分解蛋白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通过研究发现,牛粪主要由腐生真菌组成,腐生真菌主要有白腐菌、褐腐菌及软腐菌,其中软腐菌分解木质素能力较低,褐腐菌只能改变木质结构但不能分解木质素,白腐菌分解木质素能力较强。在这些真菌中,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含碳物质最为重要,其次是含氮物质和无机盐,腐生真菌所需要的含碳物质,基本上是有机化合物,牛粪中的纤维素可被有效吸收,剩余残渣中的半纤维素在变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等之后,被腐生菌所利用,纤维素全转化成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但仍能产生一定的纤维素[11-12]。腐生菌同时需要有效的氮物质(铵态氮、有机态氮、尿素)。蛋白质不能为腐生菌利用,但能利用其分解为氨基酸及肽类。尿素除对培养料发酵有良好的作用外,对形成子实体也是必需的营养物质,钾、钙、磷、镁、硫等矿物质也是腐生菌不可缺少的,很少的钾就能满足其需要。在钙存在时,钾能被有效地吸收。磷是真菌菌丝体发育的重要元素,也证实是牛粪残留物通过酸性腐生菌分解液态氧必需的物质条件。这类似于常见的玉米秸秆的分物分解法,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设想可制造类似于牛胃的设备,充分利用分解再分解的模式进行。
关键词 牛胃提取液;玉米秸秆;液态分解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87-02
玉米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其中氮、磷、钾含量分别为0.61%、0.21%、2.28%,另外还有少量的其他元素。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常年种植玉米3 334万hm2,秸秆产量按6~7 t/hm2计算,每年可生产秸秆2.0亿~2.5亿t。据研究分析,玉米秸秆所含消化能量为2 234.256 kJ/kg,是很好的优质饲料。但是我国目前玉米秸秆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1]。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我国考察后认为,中国是秸秆生产第一大国,也是浪费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玉米秸秆,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世界玉米秸秆第一生产大国,如何有效利用玉米秸秆成为能源与环境领域争论的热点。在我国,玉米秸秆主要用途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工业能源化。据最新调查,玉米秸秆合理利用不足总量的1/3,资源浪费十分严重[2-4]。走在田间地头,不难发现秸秆焚化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环保产业正成为全球的焦点,农业也不例外,作为第四大能源的秸秆将成为主导新型产业。
在秸秆还田过程中,由于秸秆的纤维素含量,木质化程度较高,不易腐烂,造成土地空隙过多、土地不平,影响墒情,以致种子发芽缓慢、出苗率低、抓地不牢、抗倒能力差,最终造成减产,而且玉米秸秆中大量有害物质得不到分解,有利物质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5-6]。在工业生产乙醇过程中,通过对高糖秸秆粉碎进行发酵,产生大量CO2、H、CH4、液态H2O、蛋白质、糖及其他微生物,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率约70%,剩余的残渣很难分解,不能全部利用,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彻底分解玉米秸秆使其有效液态化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彻底分解液化秸秆,来提取其中丧失的营养成分,使秸秆的利用率达到极限,可达到既方便又环保的目的。
1 玉米秸秆的构造与组成
玉米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另外还有一些少量微生物[7-8]。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水分、灰分、聚戊糖、果胶、蛋白、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主要由木聚糖、甘露聚糖、甘露聚糖、半乳化聚糖,以及这些糖的甲基化、乙酯化单位和醛酸衍生物组成。不同来源的纤维素各种结构单元比例也不同,但分布比较稳定的组成是木糖间以β-1,4糖苷键链接,分支度高。该纤维素在催化剂作用下跟水分解成单糖,木质纤维素中纤维素占(干物质)30%~50%,半纤维素占20%~40%(干物质),木质素占(干物质)20%~30%。目前,分解木质素大多数采用酸沉淀法或碱指法,但分解之后很不彻底,残留物很多。通过对牛羊胃液的提取物分析,研究其胃液所含pH值、活性酶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在天然植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都是交联在一起的,单一进行液态化很难分解,研究人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纤维素的酸化作用。研究人员了解到牛胃液pH值在1~3,这就为以后酸度设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助于了解秸秆在牛羊的胃液中被综合分解的原因。
2 牛胃及胃液基本情况
牛的胃由4个胃室组成,即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皱胃,食物(秸秆)按顺序经过这4个胃室。其中一部分进入重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内咀嚼,其过程称之为“反刍”。这4个胃室形成一条直线,而且相互交错存在,其中皱胃称为真胃,真胃内含有酸与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基本上不能消化脂肪、纤维素或淀粉,但此时基本呈水状,也就是说分解了将近80%,进入小肠以后继续消化,未消化的物质经大肠排出。
3 研究方向
該文主要研究利用牛胃液的主要成分如何分解秸秆,并使其转化成营养型和可再生利用的液态物质,通过其分解,在剩余的二次残留中(牛粪),如何利用化学方法再次进行分解,来达到剩余物质的二次分解,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率,比如说液态营养物质和液态工业原料,并且充分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次污染),利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利用率且利于环保的资源再循环[9]。
4 技术路线
在此设想牛胃就像一个成套分解设备一样,经过粉碎—高温—添加剂—发酵—离心—酸酐(酸性氧化物)—残渣(有机化合物)—腐生菌再分解(食用菌生物),这就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研究一套设备来效仿牛胃的消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一个化学处理方法。在高温的作用下,使其变为液态水营养物质除去部分木质素及全部半纤维素,实质上是酸催化的自水反应,但pH值控制在1~3。稀酸处理植物纤维素已有大量报道,且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经过酸值调试、高温处理,半木质素几乎全部水解为单糖(主要为木糖,但也有部分因过度降解转化为乙醛等小分子副产物,但此时纤维素及木质素作为固体残留物不发生变化)。这就像牛的胃消化系统一样,虽然经过消耗吸收,但仍有少部分残留物经大肠排出体外。通过对牛粪的检测,牛粪的主要成分是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牛粪含有机质14.5%、氮0.30%~0.45%、磷0.15%~0.25%、钾0.10%~0.15%。牛粪质地细密,水分较多,分解慢,发热量低,牛粪作为种植业有效农家肥具有一定价值[10]。在此研究牛粪的目的是通过其残留物进一步扩展思路,如何继续分解蛋白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通过研究发现,牛粪主要由腐生真菌组成,腐生真菌主要有白腐菌、褐腐菌及软腐菌,其中软腐菌分解木质素能力较低,褐腐菌只能改变木质结构但不能分解木质素,白腐菌分解木质素能力较强。在这些真菌中,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含碳物质最为重要,其次是含氮物质和无机盐,腐生真菌所需要的含碳物质,基本上是有机化合物,牛粪中的纤维素可被有效吸收,剩余残渣中的半纤维素在变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等之后,被腐生菌所利用,纤维素全转化成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但仍能产生一定的纤维素[11-12]。腐生菌同时需要有效的氮物质(铵态氮、有机态氮、尿素)。蛋白质不能为腐生菌利用,但能利用其分解为氨基酸及肽类。尿素除对培养料发酵有良好的作用外,对形成子实体也是必需的营养物质,钾、钙、磷、镁、硫等矿物质也是腐生菌不可缺少的,很少的钾就能满足其需要。在钙存在时,钾能被有效地吸收。磷是真菌菌丝体发育的重要元素,也证实是牛粪残留物通过酸性腐生菌分解液态氧必需的物质条件。这类似于常见的玉米秸秆的分物分解法,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设想可制造类似于牛胃的设备,充分利用分解再分解的模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