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贫穷是和谐的死敌,那么经济就是和谐的润滑剂。大渡河水电开发通过拉动流域经济增长为流域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然而,天灾的威胁让和谐成为了奢望。
汉源县城地处滑坡地带,1966、1971、1984、1988、1990、1998年曾先后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原国家计委以计综合[1994]3号文批准将汉源列为国家十大地质灾害县,重点部署进行地质灾害整治。近年来,县城东、西沟床面已经与城区地面高程齐平,一旦发生洪水和泥石流,就会漫过沟床,进入城区街道,严重威胁着汉源县城2.24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搬迁县城,彻底解决滑坡体对县城的威胁,成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最大心愿。瀑布沟电站建设,正好使汉源县城的搬迁得以实现。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国电大渡河公司董事长周大兵在视察新县城工地时欣然提笔:三面环水新黎州、四季长青太阳城。周大兵同时被聘为汉源新县城建设的顾问、汉源首位荣誉市民。
拥有35万人口的汉源,仅有2万余名非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极低。瀑布沟电站将淹没县城一座、集镇12座,涉及20个乡、65个村、403个组,移民10万余人。按照移民规划,大量人口可以相对集中居住,原有集镇可以高起点布局、建设和壮大,搬迁集镇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推进集镇向城镇转变,将跨越式地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与此同时,与瀑布沟工程配套修建水利工程,控灌区安置移民2.8万余人,受惠人口7.6万人,耕地面积4.8万亩,使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面对大渡河全流域的开发,刘金焕告诉笔者,公司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组织了大渡河干流规划的优化,将原来17级1772万千瓦的规划优化为22个级2340万千瓦,避免了对金川、峨边两座县城和姑咱、金口河等重要城镇的淹没,减少耕地淹没近3万亩,减少移民8.5万人,减少了对丹巴藏碉群的影响。同时在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出台之前,就率先展开了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订了全流域环保、水保方案,通过了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评审,使大渡河成为全国第一条开展流域环评的河流。
在间接促进流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国电集团和国电大渡河公司始终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为流域两岸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努力。据公司党委书记马文举介绍,公司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通过购买当地材料、使用当地劳务、上交当地税收、协助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其中仅瀑布沟、深溪沟工程已累计上交地方税收9032万元,每年使用当地劳动力2400余人,投入4261余万元修建地方公路、学校、医院等,并采取多种帮扶活动奉献企业爱心。公司、员工和建设者已先后为汉源兴建了希望学校、爱心医院,为甘洛兴建了希望学校,收养了100名孤儿,资助了30名贫困学生就学。同时还以康定县孔玉乡尼洛村为主,制订了“部门帮村、党员帮户”三年规划,将从特色经济发展、民工队伍培育以及村民活动场所、公路建设等方面,争取把该村打造为具有大渡河特色的藏族新农村。因为有了爱心,社会就有了和谐。
2006年9月26日,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团委、工委和国电大渡河公司发起,成立了国电大渡河爱心帮扶基金会,国电集团7万余名员工和大渡河水电建设者、协作单位首批捐款达760余万元,大渡河公司企业捐款600万元,将为大渡河流域所在的14个县各建一所希望学校和一所爱心医院,捐助优秀贫困大中小学生每年保持100名左右。
来自阿坝藏羌自治州马尔康县班玛德谦在接受4000元的助学金后激动地说:“叔叔阿姨们的关爱,是人世间最动人的真情,是我们这些贫困学子最大的幸福,让我们感动一生、无法忘记”。
石棉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加良说:“国电大渡河石棉希望小学的修建,是石棉渴望求学的孩子们的幸运,这将会圆他们一个求学梦”。
革命老区金川人民在石壁上刻下了誓言:“象当年支援红军一样支持工程建设”。
在各界期盼、各方努力、各方共赢的良好环境中,大渡河流域迈向2020年“装机一千五、流域统调度、沿江一条路、两岸共致富”的目标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