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建议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视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方向明确了,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各地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尤其是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与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环境条件,都存在巨大差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外地经验,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理清符合当地实情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走具有山区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一、模式
  竹山县地处川、陕、鄂交界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境内以山地为主,仅有少量丘岗、盆地点缀其间。发源于华中屋脊神农架、自南至北纵贯全县的堵河,是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北岸最大的支流,还是规划中“引江(长江)济汉(汉江)”的过水通道,因而竹山县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重要的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孕育了竹山与众不同的种植模式、生产方式、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同时也被赋予了“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清水进京”这一特殊使命。近年来,竹山县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依托绿水青山、女娲文化等山水人文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建设为主的绿色能源、以生态高香型茶叶为主的绿色农业、以绿松石开采加工为主的绿色矿业,走绿色、环保、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以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乡村环境整治、美化和“文明农户”评选等工作,建设富有竹山庸巴建筑风格,环境宜居、乡风和谐、文明富裕的山区美丽新农村,着力打造“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始终是困扰竹山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借助已有的条件与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第二三产业的利润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实现共同致富目标,根据竹山不同地域与环境条件,笔者认为可以探索选择以下四种模式。
  1.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竹山县在特色产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县建成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山野菜、干鲜果和畜禽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茶叶产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建设与发展,目前种茶基地已遍布全县各乡镇,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但生产与加工、销售分离,导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依靠出卖原料从种植环节所获利润非常有限;而加工、销售企业却因原料与市场需求不对路或者质量参差不齐,效益大打折扣,生存与发展极为困难。
  此类乡村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可以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的力量架起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如此,一方面乡村农民可以依靠农业企业解决千家万户难以解决的技术、项目、资金、生产标准、产品订单、加工、包装、创意、营销和品牌建设等问题,企业还可以将部分利润反哺给农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根据从市场上捕捉到的消费需求信息,组织引导农户种植,进而为加工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稳定、价格适中的原料,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二是可以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充分挖掘产业的文化内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等,对山水林田路以及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统一整治,打造产业主导、特色鲜明、和谐文明、富有乡村气息的旅游景点,吸引当地城镇甚至外地游客前往旅游观光、采摘体验、购物消费,这样可以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使居住在乡村的农民能够掌握最新消费动向,实现按需生产,减少产品销售环节,适当提高产品的价格,并从餐饮、住宿、游乐、购物等相关服务中获得额外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使城镇消费者在深入农村、亲近自然,感受乡土气息、品尝农家美食,享受丰富多彩的休闲健康娱乐活动的同时,购买到价廉物美的新鲜农产品,实现乡村农民与城镇消费者“共赢”。三是可以由本地能人、大户牵头,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集聚广大农民的力量,实现产品的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解决一家一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力量薄弱、短板较多、风险较大,容易受制于人的现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加工比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增强山区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四是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与物流,实现山区农民与国内大中城市甚至国外消费者的互联互通,直接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阻隔”,将山区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茶叶、山野菜、中药材、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介绍到千家万户,通过方便、快捷的物流,将山区地道、绿色、有机农产品直接销售给远方的消费者,实现产品的跨地域、跨空间、无中介销售,同时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调整种植的品种、技术和加工包装等,甚至还可以通过农业“众筹”平台,直接从消费者那里筹集资金、获取订单,依靠现代科技让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实现产业“按需发展”,与消费者“互利共赢”,降低盲目生产、供需失调带来的种种风险,提高产业发展的针对性与经济效益。
  目前,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在竹山部分乡村已初现雏形。得胜镇圣水村种茶历史悠久,近年来该村依托茶叶产业,引进福建客商投资兴办加工企业,流转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创新研制红茶系列产品,打造“十星红”茶叶品牌,对当地茶叶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策源地,近年来该村在抓好村庄美化、靓化,深化“十星”创建的同时,将村庄周围的水田调整出来,改种经济价值更高、观赏效果更好的莲藕,逐步形成了连片千亩荷塘。每年花开时节,荷香四溢,引来众多游人观赏,既扩大了当地莲藕的影响,也带动了当地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楼台乡三台村观音沟发挥当地靠近县城,山清水秀、树木葱茏,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前往游玩人员较多优势,引导农户发展草莓、葡萄等小水果产业,每年草莓、葡萄上市季节,大棚、果园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尽管自己动手采摘的草莓、葡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但体验收获的“快感”加上新鲜果品的“口感”,让一些城里人抵挡不住诱惑,勤劳、智慧的农民则赚了个盆满钵溢。   2.以粮油转化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竹山县南部、北部及周边地区以山地为主,适合发展特色产业;中西部以低矮丘岗、小盆地为主,适合粮油生产。但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小且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如果单纯依靠种植粮油作物,所得收入很难实现脱贫,为此必须在养殖加工、转化增值上做文章。
  此类乡村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可以在粮油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上动脑筋。如利用山区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发展更适合山地种植的甘薯、马铃薯、高粱、杂豆和芝麻等特色粮油作物;发挥山区工业污染轻、生态环境好、昼夜温差大、管理面积小等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甚至有机水稻、玉米(鲜食)、油菜(采薹)等。总之要设法扬长避短,通过差异化竞争,用富有山区特色的产品,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以此提高农民的收益。二是可以在种养结合上下工夫。充分利用山区场地、环境与留守劳动力,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家畜(猪、牛、羊)家禽等养殖,使各种价值相对低廉的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得到就地转化与综合利用,提升农业的增值空间。同时将养殖业粪便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转化为生活能源与优质肥料,实现种养互促、循环利用,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可以在粮油加工上做文章。如利用山区丰富的甘薯、马铃薯等薯类加工淀粉、粉丝;利用玉米、高粱等酿造纯正大曲酒,然后用酒糟喂猪;利用甘薯、麦芽熬制甘薯糖;利用大豆、小豆、蚕豌豆等各种杂粮加工豆腐、豆干、腐乳、粉丝和粉皮等,然后将豆渣做饲料;利用芝麻榨油、制作芝麻酱,将其副产品做畜禽优质高能蛋白饲料。挖掘传统加工技艺,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家庭作坊式加工,突出乡土风味、地方特色,通过互联网将在山区不值钱的土特产品卖出大价钱,通过千家万户齐上阵,将“小加工”做成“大产业”。四是可以在服务环节想办法。如建设土地流转平台,将弃耕撂荒的耕地流转给种植大户,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组建专业化育苗、机耕、机收、机防和营销队伍,在农业生产与销售的关键环节,为农民提供高效、专业、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五是可以在创意农业上寻求突破。山区有很多独特的地形、地貌,如果与大面积种植的粮油作物巧妙地结合并善加利用,创造出美丽、奇特的乡村景观,同样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为当地农民带来额外收益。例如将山区的层层梯田、自然小盆地、天然石板屋、庸巴风格建筑等,与碧绿的稻田、火红的高粱、金黄的油菜、银色的地膜等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创意设计和整体规划,或者以大地为纸、以作物为笔,用不同的作物组合勾勒出富有乡土气息的图案,就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乡村景观,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游览。
  以粮油转化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在竹山乡村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麻家渡镇水田坝村发挥山地面积较大、农民有烤酒习惯的优势,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调整种植结构,引进种植耐旱抗逆性强、产量高,更适合山地种植、适合烤酒的酿酒型杂交糯高粱,然后用高粱米酿造纯正大曲酒,用酒糟喂猪,其效益远高于过去的种植玉米。宝丰镇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吴善蛟,利用山地种植粮饲兼用高淀粉甘薯,用薯藤喂猪,将甘薯用土法熬制加工成甘薯糖,每千克20元仍然供不应求。竹山粮油加工企业——沛丰公司,在擂鼓镇护驾村规模流转耕地,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实施全程机械化栽培,公司自己加工销售,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劳动效率。当地农民除获得土地流转费收入外,还可获得务工收入,也可放心转入其他产业。另外,得胜镇白泥垭的优质大米,柳林乡利用马铃薯、豆杂粮加工的粉丝,官渡镇用大豆加工的豆干、豆豉等,在周边地区都负有盛名,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较好的收益。
  3.以山水人文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竹山地处川陕鄂交界的咽喉之地,周边有高山拱围,南部与华中屋脊神农架毗邻,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茂密,山水资源丰富,人工景观众多。据考证,竹山县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境内绿松石资源极为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竹山是强大的古庸国都城所在地。在近代,竹山先后走出过大律师施洋、首义元勋张振武、剪纸艺术家余曼白等名人。这些山水人文资源如果善加利用,同样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财富。
  此类乡村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对当地的山水人文资源要有充分的调查、了解和整理、挖掘。要在摸清底子、弄清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整体规划,然后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注重特色、逐年建设,必要时可引进外资或借助外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其目的是吸引各地游客前往旅游观光,通过“人流”带动“资金流”,助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麻家渡镇总兵安村过去只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偏远村落,该村依托当地独特的山水资源以及施洋故居等众多人文景观,借助片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文明创建等项目,对山、水、林、田、路以及农村建筑、居住环境等进行整体规划、综合整治,先后建成仙姑洞、慈恩岭、佛爷洞、相知桥、淬心亭、慈孝阁、滌尘潭、施洋故居、珍稀植物园和猕猴桃采摘体验园等众多景点,着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周边众多城镇居民前往观赏游玩,甚至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游玩或参观学习,带动了当地服务业蓬勃发展。目前,该村已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上庸镇原称为田家坝镇,正处官渡河与泗河,堵河与苦桃河、深河交汇处,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这里曾是堵河岸边最重要、最繁华的码头之一,素有“金銮宝殿”之称。有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就是古上庸都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潘口电站建成蓄水后,原集镇和耕地被彻底淹没,新建集镇机关与居民住房全部按照庸巴徽派建筑风格统一规划建设,并更名为“上庸镇”,新形成的库面被命名为“圣水湖”。为保证失地农民持续增收,该镇一方面利用蓄水后形成大库面发展生态渔业,利用库区小气候与山场优势发展名优绿茶;另一方面引进圣水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整个湖区进行整体规划,重点建设上庸文化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水上休闲运动、水面生态养殖、旅游观光农业和上庸馆驿休闲风情街等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和健康养生养老基地,通过生态、文化、旅游与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目前,该镇以旅游业为先导,带动渔业、茶叶、餐饮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已初步形成,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旅游名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4.以独特环境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腹地,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境内海拔高差悬殊、山川地貌变化较大,造就了一些神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甚至乡风民俗与其他地方也有明显差异。长期居住于此的本地农民虽然对这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但对外地、特别是一些长期困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却颇有吸引力,在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可以将其作为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资源。
  此类乡村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保护好上天赋予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植被、村庄布局、房屋建筑等,要保持原有“乡村味道”,要让人能“看得见山水、记得起乡愁”,体验到“淳朴乡风”“异域风貌”,避免在大拆大建、追求现代化中迷失自我、失去特色。其次要围绕“吸引外地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这一主题,做好村庄总体规划、坚持稳步推进。要着力改善交通条件、沟通域内景点、美化乡村环境,抓好餐饮、居住、游乐等硬件设施建设,使游客来此吃住行便利,游玩舒心快乐,感觉印象深刻、不虚此行。其三要积极发展相关产业,除与旅游观光直接相关的交通、住宿、餐饮、向导等服务业外,还要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环境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手工制作等,通过旅游业促进农特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销售,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以独特环境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在竹山县部分乡村目前已有良好基础。如官渡镇的百里河村,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境内山清水秀、绿萝葳蕤、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是天然氧吧与避暑胜地,但过去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土地条件较差,农民生活非常贫困。近年来,该村以“绿色、生态、健康、自然”为卖点,扬长避短,大做“旅游养生”文章,结合新农村建设,铺设、加宽了进村入户的水泥路,对沿途的鲁班峡、藏龙洞、狮子山等著名景点进行了修葺与完善,对村庄环境进行了统一规划与整治,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中药材种植、木材加工等与旅游、养生相关联产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和娱等综合服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来不少城市游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该村村民曾华林开办百里养生源农庄,不仅餐饮生意火爆,去年还销售土蜂蜜1吨,收益十分可观。柳林乡的墨池村,与著名的神农架大九湖毗邻,境内海拔较高、地貌独特、景点众多,比较出名的有草坪、枪刀山、瓮子口、白岩寨等;而且高山气候特殊,冬季冰天雪地、夏季湿润凉爽,植物种类和物候期与低山平坝地区迥异。该村被划为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后,一方面不断改善村内交通与农民居住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高山特色的中药材、马铃薯、烤烟等产业,以及土猪养殖、腊肉加工等特色产品,一些远方游客慕名而来,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种模式并非界限分明、只能选择其一。
  二、建议
  除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外,推进贫困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培植新型主体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人才是关键。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经营理念、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一代年轻农民,仅靠农村现有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年老体弱的农民,是难以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的。为此,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要允许并引导城市人员和资本向乡村流动,到农村发家致富;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创业指导,在农村培植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有使农村的人员年龄、知识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使农民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会有“生力军”与“先锋队”,农民致富才有希望。
  2.推进规模经营
  土地面积太小、经营规模不大是贫困山区农民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为此,要结合山区实际,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大户经营,支持成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只有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搭建起基础良好、易于操作的发展平台,该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3.改善乡村环境
  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改善乡村环境,让农村成为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的“热点”。为此,要搞好农村的整体规划,使山、水、林、田路布局科学合理、井然有序,农民住宅科学舒适、与环境协调;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电、交通、通信、物流、网络、电视和医疗卫生等生产、生活条件;要抓好农村环境整治,解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以及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烧秸秆等问题,使村庄干净整洁、生态宜居。要深化文明农户创建,改变农村不良陋习,倡导淳朴乡风、文明新风。只有乡村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带来更多的资金与项目。
  4.鼓励城乡互动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其最根本的措施则是让城乡互动起来,解决当前农村人才、资金单一向城市流动,导致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为此,要大胆鼓励城市人员、资本下乡,或者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农村与城市人口的直接沟通与交流,让更多的城里人将物资、资金、技术等带到农村,花在农业上,促进城市与乡村间人员和资金的“双向流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资金合理地流向农村、留给农民,进而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总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农民致富的希望,但同时也是一项全新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工作都需要根据当地实际不断探索、改进与完善。作为贫困山区,要善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更要善于避开自己的劣势,找准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避免照搬照抄。作为竹山县,可以在不同地域与环境,挑选几个基础较好的重点村,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示范,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辐射推广,进而为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扶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熊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其他文献
选用216头20日龄健康无病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日粮一致,而试验组添加25%大蒜素200g/t,对照组添加抗生素.结果表明,与对照组
1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 7∶H7变种EC169菌株,携带stx基因但不表达志贺毒素。通过高效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式反应(high-efficiency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olymera
6月20日,第24届全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暨贵州鲜食玉米市场拓展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家农业组织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交流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发展,对屯脚镇铜鼓村基地试种的116个品种开展品鉴评选。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玉米种植类型的转变成为各地产业发展的首要探索。鲜食玉米是我国近20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后发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持续增加。目前,
研究不同乳酸菌对低脂Mozzarella干酪品质的影响。采用无盐渍新工艺制作低脂Mozzarella干酪,经测定干酪的脂肪含量为9.85%。通过测定可溶性氮的指标、未融化干酪的质构特性、
转基因技术备受世人关注,且转基因作物关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地位极其重要,各种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组学分析技术成为安全评价工作的
2016年,黑龙江省勃利县吉兴乡东村周宝军在自家稻田选用“鱼—鸭—稻”共作模式,同时养鱼、养鸭、种植水稻,鱼、鸭、稻喜获丰收。养鱼亩均增收55.00元,养鸭亩均增收82.00元, 水稻亩均增收822.00元, 亩均增收959.00元。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具体做法  (一)稻田的基本条件  面积:100亩。田块平整,面积较大,且与周边连片,辐射面积可达万亩以上。  水源:系井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