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北京后,罗伯特做成了两件事,一是创办了一个优秀的艺术类网站,二是开办了一家知名的艺术类书店
从小,他就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掌握三国语言的他曾经幻想做跨国贸易,成为亿万富翁。梦想很远,现实就在脚下。虽然年少时的美梦没有成真,但他却始终沿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行。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天真的人。”坐在位于北京最著名的艺术社区798的书屋中,罗伯特·伯纳欧喝了一口汽水说。屋外,一缕阳光透过玻璃洒落到他面前的桌上。
这个由他一手创办的书吧毗邻798园区的主路,在晴朗的日子里,来来往往的人总是很多,尽管坐在屋内,罗伯特还是会时不时与周围路过的朋友热情地打上一个招呼。看得出,在这里的每一天,他都过得轻松而愉快。
书吧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根据格林威治时区划分,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书店就被命名为“东八时区”。用时间定义一个地点,简单而永恒。
罗伯特很欣赏顶级华裔策展人侯瀚如说的一句话,“北京不仅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还是全世界最新、最年轻的文明之一。”
在他看来,这句话非常恰当地概括了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对中国感兴趣的原因。“如果只是一个古老的文明,那么它的价值就仅限于‘参考’,而如果是一个新文明的话,大家就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了解中国的一个出发点。”罗伯特说,每当他遇到困难时,就会从这句话开始分析。
心灵收藏
1986年,罗伯特来到中国的古都金陵(今南京),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办的学院内学习经济法专业。然而,喜欢幻想又热爱艺术的罗伯特对于专业课程并不感兴趣。相反,这座六朝古都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却更吸引他。
在南京,罗伯特的第一个收获就是遇到了后来的终身伴侣——当时的同班同学,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苏女孩。“从某种角度上说,应该感谢我的妻子,是她把我引入了中国艺术这个领域。”罗伯特说,在女友的引荐下,他结识了很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和交流。与此同时,罗伯特还拜南京艺术学院的几位老师为师,经常到对方家中学习中国艺术。
罗伯特刚到南京时,恰逢著名的“八五美术运动”高潮,各种关于中国艺术发展趋势的讨论、辩论也不断升温。
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李小山在与同门师兄张少侠合著《中国现代绘画史》中一语惊天,称“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并断言“中国画不可创新,只能作为传统保留画种。”此言一出,即在中国画坛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命运的论战。实际上,这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强力冲击下,中国新一代艺术理论家与千余年来因循儒道思想的传统画派之间的一次思想交锋。孰是孰非,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的罗伯特来说,很难判断,但对于他来说,聆听两派中国艺术家的激辩,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从那时起,罗伯特喜欢上了中国的水墨画,并开始进行收藏。以至于后来他回到美国继续攻读硕士时,也没有忘记将这笔宝贵的“财富”一同带回。尽管此后罗伯特收藏的艺术品越来越丰富,但在当年那段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水墨画尤其是金陵画派的作品一直是他最喜欢的一类藏品。
在美国完成学业后,罗伯特加入了一家公关公司。由于有中文的优势,不久,罗伯特就被派到香港分公司工作。再度回到中国的罗伯特,又将目光投到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上。由于当时收入颇丰,他就开始收藏一些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例如刘小东、张晓刚等。罗伯特说,虽然当年刘小东等中国新生代画家的名气还没有今天这么响亮,但那时候他们的“一幅油画一般要卖4-5万港币。”
今天的刘小东,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写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被国内外评论家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画家”,他的作品频繁受邀进入世界各大美术馆作展,并不断刷新华人画家作品的拍卖纪录。
90年代中期收藏刘小东等中国年轻一代画家的作品,罗伯特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喜爱。当日后他有机会到北京工作时,还特意到中央工艺美院去拜访在那里任教的刘小东。当罗伯特一路打听到刘小东的宿舍在哪里时,却发现刘正好外出了,他就在门上贴了一个条,大意是:“我叫罗伯特,今天特意来拜访您,您回来后是否可以联络我……”
不久,刘小东果然就给罗伯特回复了一个电话。此后,二人在交往中渐渐成为朋友。罗伯特是一个很喜欢和别人交流的人,在来到北京工作后,他主动结交了很多中国现代艺术家、评论家,并经常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
对于画作的收藏,与很多“投机者”不同,罗伯特往往是出于“内心”的需求。一些比较冷门甚至看似“令人费解”的试验性作品,有时也会被他相中带回家中,不过这却招致了妻子的批评。
“有的作品看起来比较黑暗、恐怖,我太太就非常反对我收藏它们。”罗伯特说,其实妻子也一直非常热爱艺术,但对于那些外表“丑陋”、“恐怖”的作品,由于担心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妻子只允许罗伯特把它们放在仓库里。可罗伯特看来,每件作品的外表就像一张桌子、一个水杯一样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内涵以及它探索的问题。“那些外表丑陋的作品,能够帮助我解读、探索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是一种精神上的工具。”
例如,“为无名山增加一米”是一件在中国行为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罗伯特很喜欢它。“这些艺术家通过行动表达了他们的一种信仰,即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罗伯特说,虽然这是一种看似天真、纯洁的理念,但却与他个人的生活观比较一致。
传播Chinese art
到北京后不久,罗伯特就跳槽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彼时,互联网热潮开始在中国涌动,罗伯特经常上网浏览一些外国的艺术网站,但其中介绍中国艺术的少之又少。在他看来,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地位已经确立,但文化地位却还需要通过“传播”来进一步提升。因此,他决定办一个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艺术的英文网站——“chinese-art.com”。
由于白天要上班,罗伯特每天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做网站设计、翻译文章和扫描图片等工作。当时网速极慢,上传一张图片要花上近20分钟,如果要上传的图片数量较多,他就得整晚开着笔记本电脑,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网络经常已经断了,只能重新开始。虽然很伤神,但罗伯特还是乐此不疲,他把自己休息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网站建设上,而一件事的发生,更坚定了他办好这个网站的决心。
当时世界著名的私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曾准备在纽约做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介绍刘小东等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听到这个消息,罗伯特和身边搞艺术的朋友都非常兴奋,然而最后他们却发现,这个展览变成了一个介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艺术展。
“我们都很吃惊。”罗伯特说,后来他们才了解到,原来一些长期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的外国富豪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现代艺术“大放异彩”,因此,在一连串利益集团的操纵下,古根海姆最后将展览变身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展”。
实际上,除了利益驱使,一些外国学者出于维护其旧有学术体系的需求,也在拼命压制各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言论。针对那次事件,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易英特意撰文揭露整个事件,罗伯特则字斟句酌地将其翻译成英文,并传给美国某主流大报。结果对方完全不予理睬。“这不难理解,古根海姆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机构,那家报社当然要维护他们的利益了。”
这件事让罗伯特感触颇深,一方面,“要改变这些人的后殖民主义思维需要很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像美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掌握着各种渠道的话语权,因此想要树立与之对立的观点就更不容易,“幸好有了互联网,让我们也有了一块自由发表言论的地方。”罗伯特建立艺术网站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窗口,向外介绍中国艺术家的思想,纠正一部分人的偏见,同时还可以丰富世界艺术的资料库。
1997年底,罗伯特供职的亚美通讯被另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作为首席代表的他在拿到一笔数额不菲的补偿金后决定,安心做自己的网站。当时正赶上互联网行业崛起之初,很多人都做着通过开办网站而成为“Internet富翁”的美梦,“当时我想,建立这个网站,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做成一个很棒的公司。”罗伯特说。
“chinese-art.com”是最早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英文网站,为了保证内容的水准,罗伯特每次都会邀请中国艺术的前线工作者来组织内容,包括知名艺术评论家冷林、皮力、栗宪庭、易英、尹吉男、殷双喜等人做客座编辑。罗伯特说,在内容方面他一般不予干涉,只负责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以及技术方面的工作。
2000年,“chinese-art.com”被艺术界的权威出版物——伦敦《艺术报》评为全世界五个最好的艺术网站之一。风险投资闻风而至。
2001年初,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和罗伯特口头谈好了入股条件,对方以100万美金的价格,购买网站25%的股份。然而,双方连意向书都没来得及签,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就出现了崩盘,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这笔风投也石沉大海。
此后,罗伯特依然在坚持。“chinese-art.com”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就像一本双月刊的电子杂志。随着内容积累得越来越丰富,罗伯特决定将网站的内容汇编成书。为此,罗伯特邀请芝加哥大学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巫鸿任图书编辑。首印2000册,全部在海外销售,一年就销售一空。由此,罗伯特又进入了出版领域。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出版公司后,罗伯特出版了大量英文版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包括澳大利亚学者John Chark所著的《千年之末的中国艺术》,巫鸿的《十字路口上的中国艺术》等。
东八时区
798对于中国很多艺术家而言,是最初的一方乐土,罗伯特则是最早来到这片世外桃源的人。
罗伯特第一次到大山子(当时还没有798这个称呼)是为了看望一个朋友——中央学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正在那里创作用以纪念抗日战争的群雕,由于整个作品体积巨大,在普通室内无法完成,他就在大山子租了一个3000平米的空置厂房。
一看到这个巨大的“雕塑车间”,罗伯特就惊叹,“这个地方太美、太漂亮了。”事实上,当时的大山子尚未被作为艺术园区开发,而被罗伯特赞叹的那些建筑都是建国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工程师负责设计施工的包豪斯风格的厂房,目前此类建筑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的存留,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
罗伯特对大山子的建筑一见倾心,不久,他便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这里。每天,罗伯特就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工作。而他和随之而来的几名艺术家的入住,也让大山子渐渐热闹了起来。
798作为艺术园区的影响力在日渐提升,罗伯特却开始思考一个关于他自己的问题:是否还要将“chinese-art”做下去?“我意识到它是一个‘黑洞’,每月都要往里扔钱,虽然数字不是很大,但总这样只出不进不行。”罗伯特颇感无奈,毕竟他个人的能力有限,没有外来资金的注入,长此以往总会有山穷水尽的一天。
2004年,罗伯特将网站停掉,转而将精力投入到书店的建立中去。很多人都以为罗伯特是“东八时区”的老板,但事实上,他只是这家书店的供货方。原来,尽管罗伯特有意在798内开一家书店,但由于他是外籍人士,而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不具备独立开办书店的资格。于是,罗伯特就找到现代书店有限公司,协商由后者开店,他负责供应店内的书籍。在合作之初,现代书店表示不希望承担风险。为了消除对方的顾虑,罗伯特提出所有图书均由现代书店代销,这样一来,销售风险就都由他一人承担。
从一开始,东八时区的销售对象就定位于艺术家、摄影师、建筑师、设计师这四类专业人士,书籍也主要涵盖这四个方面,而且大多是外文原版。书吧刚开业时,798的艺术家曾是光顾的主角,随着东八时区的声名远扬,很多外地的艺术家以及学生、学者也慕名而来。
东八时区销售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罗伯特精心挑选的,当然,他每天也会到书店了解销售状况,同时听取读者的建议并与周围的艺术家交流。虽然东八时区的书大多价格不菲,但总是很受读者欢迎,这也让罗伯特“感到很幸福”。
随着名气的增长,798也越来越喧嚣。在一些艺术家眼中,798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乌托邦”,因而他们选择了离开。有人抱怨,798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了。罗伯特却说,“这不是坏事啊,因为艺术需要依靠商业。当然二者也要寻找一个平衡,艺术不能彻底商业,甚至忘记自己的根底。”
艺术是天真的,商业是残酷的。也许正是认清了这一点,罗伯特这个天真的大男孩才能在现实之中寻得生存之道。偶尔,他也有疲惫的时候。“本来已经不想做企业了,我想找一个地方,每天能吃到健康的菜、看看书就很好了。”但在798,罗伯特感觉不到是为工作而奔波,在这里的每一天,就是在生活。
罗伯特的家在机场附近,每天早上8点半,他就会来到书店处理各种事情。“没办法啦,”他说,“因为艺术家都是每天中午12点才起床,我正好可以利用这中间的4个小时做一点事,否则那些艺术家起来后,我们就要聊天……”
在罗伯特眼中,与艺术家们在一起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交流,也是我的乐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个新想法迸发出来。”
拥有了书店和出版事业,每天过着恬适的生活。现在的罗伯特,感到的是温暖与充实。

从小,他就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掌握三国语言的他曾经幻想做跨国贸易,成为亿万富翁。梦想很远,现实就在脚下。虽然年少时的美梦没有成真,但他却始终沿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行。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天真的人。”坐在位于北京最著名的艺术社区798的书屋中,罗伯特·伯纳欧喝了一口汽水说。屋外,一缕阳光透过玻璃洒落到他面前的桌上。
这个由他一手创办的书吧毗邻798园区的主路,在晴朗的日子里,来来往往的人总是很多,尽管坐在屋内,罗伯特还是会时不时与周围路过的朋友热情地打上一个招呼。看得出,在这里的每一天,他都过得轻松而愉快。
书吧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根据格林威治时区划分,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书店就被命名为“东八时区”。用时间定义一个地点,简单而永恒。
罗伯特很欣赏顶级华裔策展人侯瀚如说的一句话,“北京不仅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还是全世界最新、最年轻的文明之一。”
在他看来,这句话非常恰当地概括了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对中国感兴趣的原因。“如果只是一个古老的文明,那么它的价值就仅限于‘参考’,而如果是一个新文明的话,大家就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了解中国的一个出发点。”罗伯特说,每当他遇到困难时,就会从这句话开始分析。
心灵收藏
1986年,罗伯特来到中国的古都金陵(今南京),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办的学院内学习经济法专业。然而,喜欢幻想又热爱艺术的罗伯特对于专业课程并不感兴趣。相反,这座六朝古都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却更吸引他。
在南京,罗伯特的第一个收获就是遇到了后来的终身伴侣——当时的同班同学,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苏女孩。“从某种角度上说,应该感谢我的妻子,是她把我引入了中国艺术这个领域。”罗伯特说,在女友的引荐下,他结识了很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和交流。与此同时,罗伯特还拜南京艺术学院的几位老师为师,经常到对方家中学习中国艺术。
罗伯特刚到南京时,恰逢著名的“八五美术运动”高潮,各种关于中国艺术发展趋势的讨论、辩论也不断升温。
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李小山在与同门师兄张少侠合著《中国现代绘画史》中一语惊天,称“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并断言“中国画不可创新,只能作为传统保留画种。”此言一出,即在中国画坛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命运的论战。实际上,这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强力冲击下,中国新一代艺术理论家与千余年来因循儒道思想的传统画派之间的一次思想交锋。孰是孰非,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的罗伯特来说,很难判断,但对于他来说,聆听两派中国艺术家的激辩,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从那时起,罗伯特喜欢上了中国的水墨画,并开始进行收藏。以至于后来他回到美国继续攻读硕士时,也没有忘记将这笔宝贵的“财富”一同带回。尽管此后罗伯特收藏的艺术品越来越丰富,但在当年那段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水墨画尤其是金陵画派的作品一直是他最喜欢的一类藏品。
在美国完成学业后,罗伯特加入了一家公关公司。由于有中文的优势,不久,罗伯特就被派到香港分公司工作。再度回到中国的罗伯特,又将目光投到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上。由于当时收入颇丰,他就开始收藏一些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例如刘小东、张晓刚等。罗伯特说,虽然当年刘小东等中国新生代画家的名气还没有今天这么响亮,但那时候他们的“一幅油画一般要卖4-5万港币。”
今天的刘小东,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写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被国内外评论家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画家”,他的作品频繁受邀进入世界各大美术馆作展,并不断刷新华人画家作品的拍卖纪录。
90年代中期收藏刘小东等中国年轻一代画家的作品,罗伯特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喜爱。当日后他有机会到北京工作时,还特意到中央工艺美院去拜访在那里任教的刘小东。当罗伯特一路打听到刘小东的宿舍在哪里时,却发现刘正好外出了,他就在门上贴了一个条,大意是:“我叫罗伯特,今天特意来拜访您,您回来后是否可以联络我……”
不久,刘小东果然就给罗伯特回复了一个电话。此后,二人在交往中渐渐成为朋友。罗伯特是一个很喜欢和别人交流的人,在来到北京工作后,他主动结交了很多中国现代艺术家、评论家,并经常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
对于画作的收藏,与很多“投机者”不同,罗伯特往往是出于“内心”的需求。一些比较冷门甚至看似“令人费解”的试验性作品,有时也会被他相中带回家中,不过这却招致了妻子的批评。
“有的作品看起来比较黑暗、恐怖,我太太就非常反对我收藏它们。”罗伯特说,其实妻子也一直非常热爱艺术,但对于那些外表“丑陋”、“恐怖”的作品,由于担心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妻子只允许罗伯特把它们放在仓库里。可罗伯特看来,每件作品的外表就像一张桌子、一个水杯一样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内涵以及它探索的问题。“那些外表丑陋的作品,能够帮助我解读、探索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是一种精神上的工具。”

例如,“为无名山增加一米”是一件在中国行为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罗伯特很喜欢它。“这些艺术家通过行动表达了他们的一种信仰,即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罗伯特说,虽然这是一种看似天真、纯洁的理念,但却与他个人的生活观比较一致。
传播Chinese art
到北京后不久,罗伯特就跳槽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彼时,互联网热潮开始在中国涌动,罗伯特经常上网浏览一些外国的艺术网站,但其中介绍中国艺术的少之又少。在他看来,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地位已经确立,但文化地位却还需要通过“传播”来进一步提升。因此,他决定办一个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艺术的英文网站——“chinese-art.com”。
由于白天要上班,罗伯特每天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做网站设计、翻译文章和扫描图片等工作。当时网速极慢,上传一张图片要花上近20分钟,如果要上传的图片数量较多,他就得整晚开着笔记本电脑,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网络经常已经断了,只能重新开始。虽然很伤神,但罗伯特还是乐此不疲,他把自己休息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网站建设上,而一件事的发生,更坚定了他办好这个网站的决心。
当时世界著名的私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曾准备在纽约做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介绍刘小东等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听到这个消息,罗伯特和身边搞艺术的朋友都非常兴奋,然而最后他们却发现,这个展览变成了一个介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艺术展。
“我们都很吃惊。”罗伯特说,后来他们才了解到,原来一些长期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的外国富豪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现代艺术“大放异彩”,因此,在一连串利益集团的操纵下,古根海姆最后将展览变身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展”。
实际上,除了利益驱使,一些外国学者出于维护其旧有学术体系的需求,也在拼命压制各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言论。针对那次事件,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易英特意撰文揭露整个事件,罗伯特则字斟句酌地将其翻译成英文,并传给美国某主流大报。结果对方完全不予理睬。“这不难理解,古根海姆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机构,那家报社当然要维护他们的利益了。”
这件事让罗伯特感触颇深,一方面,“要改变这些人的后殖民主义思维需要很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像美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掌握着各种渠道的话语权,因此想要树立与之对立的观点就更不容易,“幸好有了互联网,让我们也有了一块自由发表言论的地方。”罗伯特建立艺术网站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窗口,向外介绍中国艺术家的思想,纠正一部分人的偏见,同时还可以丰富世界艺术的资料库。
1997年底,罗伯特供职的亚美通讯被另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作为首席代表的他在拿到一笔数额不菲的补偿金后决定,安心做自己的网站。当时正赶上互联网行业崛起之初,很多人都做着通过开办网站而成为“Internet富翁”的美梦,“当时我想,建立这个网站,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做成一个很棒的公司。”罗伯特说。
“chinese-art.com”是最早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英文网站,为了保证内容的水准,罗伯特每次都会邀请中国艺术的前线工作者来组织内容,包括知名艺术评论家冷林、皮力、栗宪庭、易英、尹吉男、殷双喜等人做客座编辑。罗伯特说,在内容方面他一般不予干涉,只负责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以及技术方面的工作。
2000年,“chinese-art.com”被艺术界的权威出版物——伦敦《艺术报》评为全世界五个最好的艺术网站之一。风险投资闻风而至。
2001年初,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和罗伯特口头谈好了入股条件,对方以100万美金的价格,购买网站25%的股份。然而,双方连意向书都没来得及签,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就出现了崩盘,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这笔风投也石沉大海。
此后,罗伯特依然在坚持。“chinese-art.com”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就像一本双月刊的电子杂志。随着内容积累得越来越丰富,罗伯特决定将网站的内容汇编成书。为此,罗伯特邀请芝加哥大学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巫鸿任图书编辑。首印2000册,全部在海外销售,一年就销售一空。由此,罗伯特又进入了出版领域。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出版公司后,罗伯特出版了大量英文版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包括澳大利亚学者John Chark所著的《千年之末的中国艺术》,巫鸿的《十字路口上的中国艺术》等。
东八时区
798对于中国很多艺术家而言,是最初的一方乐土,罗伯特则是最早来到这片世外桃源的人。
罗伯特第一次到大山子(当时还没有798这个称呼)是为了看望一个朋友——中央学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正在那里创作用以纪念抗日战争的群雕,由于整个作品体积巨大,在普通室内无法完成,他就在大山子租了一个3000平米的空置厂房。
一看到这个巨大的“雕塑车间”,罗伯特就惊叹,“这个地方太美、太漂亮了。”事实上,当时的大山子尚未被作为艺术园区开发,而被罗伯特赞叹的那些建筑都是建国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工程师负责设计施工的包豪斯风格的厂房,目前此类建筑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的存留,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

罗伯特对大山子的建筑一见倾心,不久,他便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这里。每天,罗伯特就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工作。而他和随之而来的几名艺术家的入住,也让大山子渐渐热闹了起来。
798作为艺术园区的影响力在日渐提升,罗伯特却开始思考一个关于他自己的问题:是否还要将“chinese-art”做下去?“我意识到它是一个‘黑洞’,每月都要往里扔钱,虽然数字不是很大,但总这样只出不进不行。”罗伯特颇感无奈,毕竟他个人的能力有限,没有外来资金的注入,长此以往总会有山穷水尽的一天。
2004年,罗伯特将网站停掉,转而将精力投入到书店的建立中去。很多人都以为罗伯特是“东八时区”的老板,但事实上,他只是这家书店的供货方。原来,尽管罗伯特有意在798内开一家书店,但由于他是外籍人士,而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不具备独立开办书店的资格。于是,罗伯特就找到现代书店有限公司,协商由后者开店,他负责供应店内的书籍。在合作之初,现代书店表示不希望承担风险。为了消除对方的顾虑,罗伯特提出所有图书均由现代书店代销,这样一来,销售风险就都由他一人承担。
从一开始,东八时区的销售对象就定位于艺术家、摄影师、建筑师、设计师这四类专业人士,书籍也主要涵盖这四个方面,而且大多是外文原版。书吧刚开业时,798的艺术家曾是光顾的主角,随着东八时区的声名远扬,很多外地的艺术家以及学生、学者也慕名而来。
东八时区销售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罗伯特精心挑选的,当然,他每天也会到书店了解销售状况,同时听取读者的建议并与周围的艺术家交流。虽然东八时区的书大多价格不菲,但总是很受读者欢迎,这也让罗伯特“感到很幸福”。
随着名气的增长,798也越来越喧嚣。在一些艺术家眼中,798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乌托邦”,因而他们选择了离开。有人抱怨,798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了。罗伯特却说,“这不是坏事啊,因为艺术需要依靠商业。当然二者也要寻找一个平衡,艺术不能彻底商业,甚至忘记自己的根底。”
艺术是天真的,商业是残酷的。也许正是认清了这一点,罗伯特这个天真的大男孩才能在现实之中寻得生存之道。偶尔,他也有疲惫的时候。“本来已经不想做企业了,我想找一个地方,每天能吃到健康的菜、看看书就很好了。”但在798,罗伯特感觉不到是为工作而奔波,在这里的每一天,就是在生活。
罗伯特的家在机场附近,每天早上8点半,他就会来到书店处理各种事情。“没办法啦,”他说,“因为艺术家都是每天中午12点才起床,我正好可以利用这中间的4个小时做一点事,否则那些艺术家起来后,我们就要聊天……”
在罗伯特眼中,与艺术家们在一起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交流,也是我的乐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个新想法迸发出来。”
拥有了书店和出版事业,每天过着恬适的生活。现在的罗伯特,感到的是温暖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