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指导,使他们从惧怕写作文成长为在写作文过程中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
一、“多”爱生活,有“物”可写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只要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留意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做到“胸中有物”,有“物”可写,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在课余,我们经常会举行教师或学生篮球赛、演讲比赛等一些课外活动,活动的场景是怎样的,观众情绪怎样,周围的氛围又是怎样,我都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选择某一个角度作为随笔写下来。这样写多了,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有了一个个活动的场景,以后在写这类作文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二、“多”去实践,有“感”而发
在这一方面,我感受很深,我班的李淑雯同学,在七年级要求以“反映国家某方面的事业飞速发展”为主题的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就写了暑假期间她跟父母去坐模拟宇宙飞船的一段经历,把坐飞船时的那种使人欲罢不能,惊心动魄的感觉写得引人入胜,让读者过目不忘。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坐上“宇宙飞船”, 说明了祖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赞颂之情,结果获得了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她又怎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在学生走向街头,进行“创卫创模”义务劳动时,我要求同学们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写了下来,由于同学们都是亲身参与,所以都能把当时的场景生动有序地写下来,还有对这次劳动的感想,对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劳动精神的赞叹,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永远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多”写日记,积少成多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内容可写,还要解决会不会写的问题。俗话说:“三天不写手生”。如果学生能坚持写随笔或写日记,从简单的随笔写起,写多了,他们就会习以为常,觉得写作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还会觉得很有意思,不但可以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难忘的人记录下来,还能把自己的悲伤、烦恼倾吐出来,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那离快乐作文就不远了。
四、“多”读课文,教给“写技”
写作文,就像建房子,首先要搭好框架结构,掌握一些布局谋篇的方法。如开篇如何点题,结尾如何收题,中间如何过渡、使文章浑然一体等写作技巧,教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房子的框架结构搭好了,结构再牢固,造型再好,建好了也要用装饰材料来点缀,房子才会好看。写作文也一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知道了写作顺序,还要应用一些好词好句,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这里的景色很好看,让人舍不得离开。”跟“这里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虽然两句话写得是同一个意思,但后一句用上两个成语,表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五、“多”做点评,一通百通
有些老师在教学生写作前讲得过详过细,甚至是给学生提供范文,我认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作文。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比较注重教会学生审题,构建写作思路,至于怎样安排选择材料都由学生根据主题自由选择。相反,对于作文批改后的讲评课,我讲得比较详细:首先是对写得较好的,作文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其次是对好、中、差层次的作文,选择一部分,朗诵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评一评,应该怎样修改把它变成一篇好文章。 让学生都来谈一谈,议一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 邱丽
一、“多”爱生活,有“物”可写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只要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留意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做到“胸中有物”,有“物”可写,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在课余,我们经常会举行教师或学生篮球赛、演讲比赛等一些课外活动,活动的场景是怎样的,观众情绪怎样,周围的氛围又是怎样,我都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选择某一个角度作为随笔写下来。这样写多了,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有了一个个活动的场景,以后在写这类作文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二、“多”去实践,有“感”而发
在这一方面,我感受很深,我班的李淑雯同学,在七年级要求以“反映国家某方面的事业飞速发展”为主题的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就写了暑假期间她跟父母去坐模拟宇宙飞船的一段经历,把坐飞船时的那种使人欲罢不能,惊心动魄的感觉写得引人入胜,让读者过目不忘。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坐上“宇宙飞船”, 说明了祖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赞颂之情,结果获得了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她又怎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在学生走向街头,进行“创卫创模”义务劳动时,我要求同学们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写了下来,由于同学们都是亲身参与,所以都能把当时的场景生动有序地写下来,还有对这次劳动的感想,对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劳动精神的赞叹,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永远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多”写日记,积少成多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内容可写,还要解决会不会写的问题。俗话说:“三天不写手生”。如果学生能坚持写随笔或写日记,从简单的随笔写起,写多了,他们就会习以为常,觉得写作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还会觉得很有意思,不但可以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难忘的人记录下来,还能把自己的悲伤、烦恼倾吐出来,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那离快乐作文就不远了。
四、“多”读课文,教给“写技”
写作文,就像建房子,首先要搭好框架结构,掌握一些布局谋篇的方法。如开篇如何点题,结尾如何收题,中间如何过渡、使文章浑然一体等写作技巧,教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房子的框架结构搭好了,结构再牢固,造型再好,建好了也要用装饰材料来点缀,房子才会好看。写作文也一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知道了写作顺序,还要应用一些好词好句,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这里的景色很好看,让人舍不得离开。”跟“这里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虽然两句话写得是同一个意思,但后一句用上两个成语,表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五、“多”做点评,一通百通
有些老师在教学生写作前讲得过详过细,甚至是给学生提供范文,我认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作文。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比较注重教会学生审题,构建写作思路,至于怎样安排选择材料都由学生根据主题自由选择。相反,对于作文批改后的讲评课,我讲得比较详细:首先是对写得较好的,作文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其次是对好、中、差层次的作文,选择一部分,朗诵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评一评,应该怎样修改把它变成一篇好文章。 让学生都来谈一谈,议一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