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标准,文章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电源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 精品课程 通信电源
[作者简介]张航东(1969- ),男,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系主任,高级讲师,通信电源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79-01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总体要求。打造精品课程,要达到“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教学科研模式都是从校企合作模式中派生出来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调动通信运营企业和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特别是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施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校企合作,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所谓二元化,指学校内部教师个体层面的“双师型”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整个师资队伍由校本“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构成,即二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校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信电源课程建设小组的教师要按计划分批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的电源机房实习进修,跟踪掌握企业通信电源的新设备、新技术,参加电力机务员技能等级考核,获得高级工、技师等技能等级证书,并进一步获得电力机务员技能等级考核考评员资格证书。另外,还参加“通信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可见,教师既具备讲师和工程师的“双职”,又具备理论和技能的“双能”以及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的“双证”,有利于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2.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了企业专家参与通信电源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浙江电信公司和浙江移动公司的通信电源主管是学院通信电源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定期到学院为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出谋划策,从各个层面提供建设性意见。学院还聘请了浙江邮电规划设计院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通信电源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教学任务,也为学院师生举办了多期通信电源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有利于将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校专职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推进教学内容建设和教材建设
1.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应用型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一个突出的要求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岗位技术,必须保证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通信电源课程的内容设计,正是以通信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为依据,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一致性,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并与相关课程的内容互为补充、相互协调,与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既强调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又突出了实用性,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鼓励教师编写有高职特色的教材。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训教材三者构成了专业教材体系。通信电源课程从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都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颖、适用。教材从内容到次序都打破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特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的要求展开。同时,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培训教材,立足于通信企业生产实际,密切关注通信电源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形成了知识量大、实践指导意义强、专业水平高的鲜明特色,在教学使用中得到了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认可和好评。
三、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通过与通信企业的密切合作,通信电源课程组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1)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企业项目课题,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觉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首先,教师启发、提出教学目标思路和待思考的问题;然后,学生根据项目目标自学,这期间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指导教师对问题给予答疑和小结,同时学生也做到自我检查和评估。(2)工学交替教学法。及时开发与企业同步的实验、实践项目,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手段。通过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建立通信电源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合作伙伴等,使得通信电源系统更加完善,设备更新速度与企业同步,企业锻炼机会增多。学院课程组以此为基础,提高实验、实训课比例,灵活实行校内——校外——校内——校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能动性,及早规划职业生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和理论的反复验证,最终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越来越重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收集大量企业真实案例,经过课程组教师精心设计以及与企业专家的探讨,开设案例讨论课,事实证明案例讨论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提高了团队合作效率,加快了理论向实际生产的转化。(4)体验式教学法。利用行业背景和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获得第一线培训内容,同时让企业员工更多地了解学生,增强课程的企业影响力。(5)网络教学法。课程组通过开发建设课程网站,把网络教学模式和方法引进到理论教学中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考核、在线答疑、特色论坛等栏目,实现资源共享,加大课程的辐射范围。
四、校企合作,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供切实的保障。
1.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学院是浙江移动公司通信电源技能培训基地,也承担了浙江电信、浙江网通等大型通信企业的电力机务员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工作。企业给学院提供了大量的通信电源实训设备,同时,学院在近两年来也投入一百余万元添置电源设备,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通信电源综合实训系统,真正做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无缝对接,使培养出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与企业同步的通信电源技术。同时,在保证完成教学规定的实验、实训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使学生能真正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企业技术环境优势和实践经验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并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逐渐规范和不断完善。(1)校外实训内容和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共同实施。(2)根据不同实训现场的具体系统和设备,编制出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3)注重企业文化的养成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4)评定实训成绩时,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已与电信、移动、网通等通信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得到了“岗位化”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处于预就业状态。很多学生就是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习中认识了企业、培养了技能,也得到了企业的了解与认可,毕业后就在企业直接就业。因此,我院还将根据专业教学和行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联系、建立更多校外实训基地,并加以逐步完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全方位、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为精品课程建设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光彩。良好的校企合作,是成功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因素,应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克勤.转型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2]潘建林.探析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14).
[关键词]校企合作 精品课程 通信电源
[作者简介]张航东(1969- ),男,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系主任,高级讲师,通信电源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79-01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总体要求。打造精品课程,要达到“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教学科研模式都是从校企合作模式中派生出来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调动通信运营企业和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特别是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施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校企合作,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所谓二元化,指学校内部教师个体层面的“双师型”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整个师资队伍由校本“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构成,即二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校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信电源课程建设小组的教师要按计划分批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的电源机房实习进修,跟踪掌握企业通信电源的新设备、新技术,参加电力机务员技能等级考核,获得高级工、技师等技能等级证书,并进一步获得电力机务员技能等级考核考评员资格证书。另外,还参加“通信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可见,教师既具备讲师和工程师的“双职”,又具备理论和技能的“双能”以及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的“双证”,有利于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2.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了企业专家参与通信电源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浙江电信公司和浙江移动公司的通信电源主管是学院通信电源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定期到学院为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出谋划策,从各个层面提供建设性意见。学院还聘请了浙江邮电规划设计院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通信电源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教学任务,也为学院师生举办了多期通信电源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有利于将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校专职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推进教学内容建设和教材建设
1.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应用型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一个突出的要求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岗位技术,必须保证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通信电源课程的内容设计,正是以通信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为依据,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一致性,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并与相关课程的内容互为补充、相互协调,与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既强调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又突出了实用性,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鼓励教师编写有高职特色的教材。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训教材三者构成了专业教材体系。通信电源课程从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都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颖、适用。教材从内容到次序都打破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特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的要求展开。同时,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培训教材,立足于通信企业生产实际,密切关注通信电源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形成了知识量大、实践指导意义强、专业水平高的鲜明特色,在教学使用中得到了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认可和好评。
三、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通过与通信企业的密切合作,通信电源课程组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1)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企业项目课题,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觉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首先,教师启发、提出教学目标思路和待思考的问题;然后,学生根据项目目标自学,这期间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指导教师对问题给予答疑和小结,同时学生也做到自我检查和评估。(2)工学交替教学法。及时开发与企业同步的实验、实践项目,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手段。通过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建立通信电源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合作伙伴等,使得通信电源系统更加完善,设备更新速度与企业同步,企业锻炼机会增多。学院课程组以此为基础,提高实验、实训课比例,灵活实行校内——校外——校内——校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能动性,及早规划职业生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和理论的反复验证,最终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越来越重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收集大量企业真实案例,经过课程组教师精心设计以及与企业专家的探讨,开设案例讨论课,事实证明案例讨论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提高了团队合作效率,加快了理论向实际生产的转化。(4)体验式教学法。利用行业背景和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获得第一线培训内容,同时让企业员工更多地了解学生,增强课程的企业影响力。(5)网络教学法。课程组通过开发建设课程网站,把网络教学模式和方法引进到理论教学中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考核、在线答疑、特色论坛等栏目,实现资源共享,加大课程的辐射范围。
四、校企合作,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供切实的保障。
1.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学院是浙江移动公司通信电源技能培训基地,也承担了浙江电信、浙江网通等大型通信企业的电力机务员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工作。企业给学院提供了大量的通信电源实训设备,同时,学院在近两年来也投入一百余万元添置电源设备,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通信电源综合实训系统,真正做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无缝对接,使培养出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与企业同步的通信电源技术。同时,在保证完成教学规定的实验、实训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使学生能真正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企业技术环境优势和实践经验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并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逐渐规范和不断完善。(1)校外实训内容和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共同实施。(2)根据不同实训现场的具体系统和设备,编制出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3)注重企业文化的养成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4)评定实训成绩时,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已与电信、移动、网通等通信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得到了“岗位化”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处于预就业状态。很多学生就是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习中认识了企业、培养了技能,也得到了企业的了解与认可,毕业后就在企业直接就业。因此,我院还将根据专业教学和行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联系、建立更多校外实训基地,并加以逐步完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全方位、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为精品课程建设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光彩。良好的校企合作,是成功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因素,应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克勤.转型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2]潘建林.探析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