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和知识观出发,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意义和作用,为中学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创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以皮亚杰为杰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必须通过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转变来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相同的课堂下,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理解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经验等多种因素为基础来理解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千差万别的,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各要素如:教学模式、方法、目标、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观点。与传统教学观比,建构主义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出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以“学习为中心”,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有分寸地运用对话、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积极建构成为自己个人知识。
(三)建构主义课程观
基于上述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改变,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要紧紧围绕培养激发学生思维,营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掌握各类知识和信息并整合为自己的个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来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学会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并合理利用。
(四)建构主义知识观
正如杜威所说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维果茨基也认为“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那么他们不会对所学习的概念有深切的理解,只是记忆了些符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生活背景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有益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对比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讲授内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善于交流、从问题的不同角度考虑分析,重视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1.学生学习地位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学习,新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社会需求为核心。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质疑,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训练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想象力。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打破标准划一、内容一致的教学定式,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为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二)学习环境的改变
有效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知识也是在一定环境中掌握的。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构建的时间和空间,收集相关资料,达到对所学内容一定的认知,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最大限度的理解和互动。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三)评价方法的改变
以往的教学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考试来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有片面性。建构主义主张进行多元的评价方法,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终结评价,既有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提升了责任心的培养。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培养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适于学生对知识灵活、广阔、深刻地理解。充分尊重学生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同情况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构建和灵活运用,肯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非常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强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和对话式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彰显个性,思维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参考文献】
[1]宛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王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以皮亚杰为杰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必须通过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转变来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相同的课堂下,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理解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经验等多种因素为基础来理解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千差万别的,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各要素如:教学模式、方法、目标、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观点。与传统教学观比,建构主义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出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以“学习为中心”,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有分寸地运用对话、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积极建构成为自己个人知识。
(三)建构主义课程观
基于上述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改变,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要紧紧围绕培养激发学生思维,营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掌握各类知识和信息并整合为自己的个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来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学会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并合理利用。
(四)建构主义知识观
正如杜威所说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维果茨基也认为“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那么他们不会对所学习的概念有深切的理解,只是记忆了些符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生活背景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有益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对比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讲授内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善于交流、从问题的不同角度考虑分析,重视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1.学生学习地位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学习,新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社会需求为核心。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质疑,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训练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想象力。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打破标准划一、内容一致的教学定式,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为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二)学习环境的改变
有效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知识也是在一定环境中掌握的。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构建的时间和空间,收集相关资料,达到对所学内容一定的认知,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最大限度的理解和互动。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三)评价方法的改变
以往的教学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考试来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有片面性。建构主义主张进行多元的评价方法,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终结评价,既有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提升了责任心的培养。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培养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适于学生对知识灵活、广阔、深刻地理解。充分尊重学生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同情况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构建和灵活运用,肯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非常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强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和对话式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彰显个性,思维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参考文献】
[1]宛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王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