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尔雅》是中国训诂之学的开山之作,它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都有学者著述对《尔雅》一书进行注解,(晋)郭璞和(宋)邢昺《尔雅注疏》便是其中之一。《尔雅注疏》成书于宋代,是对《尔雅》进行注释和疏证的一部著作,其与现存《尔雅》相对,共19篇。郭璞、邢昺对《尔雅》的注解全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实乃注解《尔雅》的经典书目。由是,自是书成书以来,诸多目录书都对之有所记载著录,供后人了解其流传情况。现今,学者也需对《尔雅注疏》进行挖掘和分析,并了解《尔雅注疏》在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以便学习经典,传承文化。
关键词:郭璞;邢昺;尔雅注疏;著录
中图分类号:H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09-03
中国的文字训诂之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之初,始有“训故(诂)”之名,西汉末至新莽乃称“小学”。《尔雅》则大致产生于这段时间,并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它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尔雅》作为小学之梁柱,成书时间早,因此是书经历了漫长的注疏、考证的过程,其间名著迭出、大师相望,如郭璞《尔雅注》、郑樵《尔雅注》、邢昺《尔雅疏》、王念孙《广雅疏证》等等。研读《尔雅》,理解字义,须参照历代名家注疏,从而知其流变,明其要旨。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采用的则是郭璞的《尔雅注》以及邢昺《尔雅疏》,合称为《尔雅注疏》,故了解《尔雅注疏》及其流传情况,是我们研习、掌握《尔雅》之关键,十分必要。
一、《尔雅注疏》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尔雅注疏》是对儒家经典《尔雅》的注解和疏证。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郭璞的《尔雅注》,一是邢昺的《尔雅疏》。了解《尔雅注疏》的作者及内容,有助于对《尔雅》一书的研读。
(一)郭璞及其《尔雅注》
郭璞,字景纯,东晋学者,河东闻喜县人。其人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长诗赋。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王敦杀害。后追赠弘农太守。郭璞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皆流传于世。
《尔雅注》是郭璞的力作之一,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词义训释。郭璞在词义解释方面下功颇深。郭璞注《尔雅》时,与该书成书年代相距久远,其间语言文字的形音义已发生重大变化,诸多文字难以明白。因此,郭璞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词解释清楚,而经他解释的词义条目往往清晰易懂,如《释诂》:“查、贡、锡、界、予、现,赐也。”注:“皆赐予也。”[1]“赐”有多种意义。郭璞加了注,说明其是赐予之赐,消除了词义混淆的情况。
2.引用经典以为佐证。郭璞在作注时大量采用经书的材料,佐证丰富、详实。如《释诂》:“林、杰、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注:“《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熏哉。’其余义皆通见《诗》《书》。”[2]由此例可看出,郭璞作注时,大量引经,以为佐证。
总之,郭璞注《尔雅》是极费心力的,他花费了18年的时间研究《尔雅》,既考虑了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现实因素,也旁征博引,使自己的注解趋于完善,最终完成了《尔雅注》一书,为后学研究《尔雅》提供了坚实地基础。
(二)邢昺及其《尔雅疏》
《尔雅注疏》另一部分的著者是邢昺。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他是北宋的经学大家,一生著述甚多。他受诏校定了《周礼》《公羊》《尔雅》等经典,并置学官,讲解《孝经》《礼记》《论语》等经书,同时有《孝经正义》《论语正义》《尔雅疏》等作品流传于世。他对《孝经》《尔雅》《论语》3部经典的注释,都被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所采用。其中他对《尔雅》所作的疏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查漏补缺,以填充郭璞之缺失。邢昺对郭璞的《尔雅注》进行了查漏补缺,扩大了郭注原有的内容,对《尔雅》注解显得更加的充实、完善。如:《释诂》:“箌,大也。”郭注:“箌义未闻。”邢疏:“箌者,郭云义未闻,……《说文》云:‘草大也’。《韩诗》云:‘箌彼圃田’。”[3]
2.详解《尔雅》中每一词条。《尔雅》是一部训释词汇意义的著作,因此搞清每一词条的意义是读懂《尔雅》的关键,这正是邢昺作疏的着力之处。作疏证时,邢昺详细分析了每一词条的共同意义以及其中每一个词的特殊意义,如《释诂》:“黄发、毓齿、贻背、考老,寿也。”邢疏:“皆寿考之通称也。”[4]以此让词义的解释更加清楚明白。
言而总之,邢昺在为《尔雅》作疏时,是用了极大功夫、耗费了很多心力的,他不仅对前人的注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补充,还将自身对《尔雅》的研究和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著作当中,可谓是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独树一帜,超越了前人的桎梏,对后世研究《尔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二、《尔雅注疏》的著录情况
《尔雅注疏》为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宋代,故宋以后诸多目录书都对是书进行了著录,其中有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史志目录以及方志文献等。
(一)《尔雅注疏》在历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
1.《尔雅注疏》在明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明代以前的各代目录书于“尔雅”一类中还只是著录《尔雅》《尔雅注》《尔雅疏》等书籍,并未对《尔雅注疏》进行著录。而在明代,则有5部目录书著录了该书,分别是陈第《世善堂藏书目録》、高儒《百川书志》、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孙能传《内阁藏书目録》以及朱睦 《万卷堂书目》。这5部目录书于《尔雅注疏》下都未写提要,只是著录书名以及卷数,其中《百川书志》《澹生堂藏书目》以及《万卷堂书目》下还标注作者,另两部未标注。由此也可看出,明代目录学家只是简单著录书籍信息,并未在写提要方面下太大的功夫。 2.《尔雅注疏》在清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目录学受到普遍的重视,清人认为,“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5]。因而大量的藏书家和优秀的目录学家于此时出现,并创作了大量的目录学著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四库全书总目》《天禄琳琅书目》等,特别是清乾嘉时期。这一时期作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不仅目录著作的数量和种类超过以往,而且体例谨严,水平很高。且这一时期学者重视考据之学,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因此,小学一门于此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总而述之,目录学在清代有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小学一门上。因此,著录《尔雅注疏》一书的目录学著作较之前代大为增多。其中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録》、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等目录书均著录“尔雅注疏十一卷”;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阮元《两浙金石志》两部目录书下仅载“尔雅注疏”,既无卷数,也无作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録附余録》、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两部书下则载“尔雅注疏十卷”,与通行本不同。这些目录书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四库全书总目》了。《尔雅注疏》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经部四十》之中,其下提要首先介绍了作者,然后引用《大戴礼·孔子三朝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来说明《尔雅》产生的时代之早。但对于《尔雅》之著者,则无明确定论,或言周公著《尔雅》一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但通过毛氏及郑玄的解读,可知“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观《释地》有鹣鹣,《释鸟》又有鹣鹣,同文复出,知非纂自一手也”。总之,四库馆臣认为《尔雅》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由多位儒家学者编纂而成。于此之外,提要还分析了《尔雅》注疏内容的来源:“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如《释天》云‘暴雨谓之涷。’《释草》云‘卷施草,拔心不死’,此取《楚辞》之文也。《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虫》云‘蒺藜,蝍蛆’,此取《庄子》之文也。《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瀵,大出尾下’,此取《列子》之文也。”[6]四库馆臣认为《尔雅》的注解内容取自多本著述,并非专门为解一经而作。同时,四库馆臣认为“璞时去汉未远”,“所见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据”。“昺《疏》亦多能引证”“皆非今人所及睹”,高度评价了《尔雅注疏》一作,对于郭璞及邢昺的成就是大为赞扬的。除《四库全书总目》外,王太岳《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也对《尔雅注疏》进行了详细的著录。是书先注明著者: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然后对《尔雅》十一卷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如《卷一·释诂》:“鲜省音义,省先郢反。刊本先讹,光据释文改。又令类疏、令闻、令望刊本,闻讹问,据毛诗改。暋,强也,音义其丈反,刊本丈讹文,今改。卒,泯,音义或作,刊本讹碎,今改。亟屡疏大雅,灵台云匪。亟其欲案匪,亟其欲系,文王有声篇文此误引。”又如《卷二·释言》:“兆,域也,音义本又作垗,刊本垗,讹兆,据释文改。障,畛也。音义障,知亮反。刊本知讹如,据释文改。”[7]其他诸如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等书籍对《尔雅注疏》亦多有详细介绍。
3.《尔雅注疏》在近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近代以来,我国的藏书事业亦有所发展,著名的目录学著述有叶德辉《书林清话》、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以及贾贵荣、王冠《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等等,这些书都对《尔雅注疏》有所记录,其中记载甚为详备的有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以及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中记录了两套《尔雅注疏》,一套4册1函,一套6册1函,其中4册本为明嘉靖中闽李元阳刊本。清金坛段玉裁、吴县江帆手校本。6册本为清同治间覆刻汲古阁本。吴县王欣夫属友临元和惠栋、华亭沈大成、金山王嘉曾校。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著录《尔雅注疏》十卷附《校勘记》十卷,是诸多目录书中唯一一部附有校勘记的,其具体的著录信息为:“跋云光绪壬辰据顾氏广圻翻刊吴元恭本,校经注一过,又据归安陆氏翻刊宋咸平本,单疏校邢昺二过,五月展始,七月卒业,长孺记。(朱笔书衣)是年九、十月间又据遵义黎氏古逸丛书所刊蜀大字本校经注一过,长孺(墨笔书衣)。”[8]该书记录了所藏《尔雅注疏》的版本信息,并用朱墨双色笔来标记。建国后,我国也有翁连溪《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贾晋华 《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等目录书著录《尔雅注疏》的信息。
(二)《尔雅注疏》在方志文献中的著录情况
除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外,方志中著录《尔雅注疏》的书籍也不在少数。方志中,较早的为元代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而后便是明清方志。明代方志中,著录《尔雅注疏》的有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彭泽《(弘治)徽州府志》、程楷《(天啓)平湖县志》、林应翔《(天啓)衢州府志》以及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等等,这些书目中,大多只简单记录书名和版本情况,没有著者及卷数的信息。其中黄佐《南廱志》载“尔雅注疏十卷存者二十九面 郭璞注邢昺疏”[9],其本缺损比较严重。清代著录《尔雅注疏》的方志很多,如成瓘《(道光)济南府志》、黄宅中《(道光)寳庆府志》、海忠《(道光)承德府志》、萧琯《(道光)贵阳府志》、萨英额《(道光)吉林外记》等等,在著录方面,同明代的方志相同,只著录书名以及版本方面的信息,无作者以及卷数的信息。民国时期方志,在著录信息上较为详备,有卷数及有版本信息。
总之,完成于宋代的《尔雅注疏》,在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史志目录以及方志目录中都有所记录,由此可知其在古代流传之远,流传之广,作用之大,该书是备受前人推崇的。
郭璞、邢昺之《尔雅注疏》,在我国经学史、训诂学史、文献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郭璞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尔雅注》,可以说对《尔雅》一书给出了初步的解释,成果很大,但还有一些不完备之处。邢昺在郭璞《尔雅注》一作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尔雅疏》,可以说是完善了之前的《尔雅注》,并又有所创新发展。从《尔雅注疏》完成至今,有诸多目录学著作,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目录书籍,都记载了该书,见证了该书的流传,也明证了其作用。郭璞、邢昺之《尔雅注疏》,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之一,这已经可以说明该书的价值是为现代人所认可的。虽然如此,但《尔雅注疏》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掘完,我们应继续挖掘、研究,尽可能展现其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2〕〔3〕〔4〕郭璞,邢昺.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7-8,14,22.
〔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
〔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527.
〔7〕王太岳.钦定四库全书考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453.
〔8〕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4.
〔9〕黄佐.南廱志[M].民国景明嘉靖二十三年刻增修本:38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关键词:郭璞;邢昺;尔雅注疏;著录
中图分类号:H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09-03
中国的文字训诂之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之初,始有“训故(诂)”之名,西汉末至新莽乃称“小学”。《尔雅》则大致产生于这段时间,并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它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尔雅》作为小学之梁柱,成书时间早,因此是书经历了漫长的注疏、考证的过程,其间名著迭出、大师相望,如郭璞《尔雅注》、郑樵《尔雅注》、邢昺《尔雅疏》、王念孙《广雅疏证》等等。研读《尔雅》,理解字义,须参照历代名家注疏,从而知其流变,明其要旨。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采用的则是郭璞的《尔雅注》以及邢昺《尔雅疏》,合称为《尔雅注疏》,故了解《尔雅注疏》及其流传情况,是我们研习、掌握《尔雅》之关键,十分必要。
一、《尔雅注疏》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尔雅注疏》是对儒家经典《尔雅》的注解和疏证。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郭璞的《尔雅注》,一是邢昺的《尔雅疏》。了解《尔雅注疏》的作者及内容,有助于对《尔雅》一书的研读。
(一)郭璞及其《尔雅注》
郭璞,字景纯,东晋学者,河东闻喜县人。其人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长诗赋。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王敦杀害。后追赠弘农太守。郭璞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皆流传于世。
《尔雅注》是郭璞的力作之一,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词义训释。郭璞在词义解释方面下功颇深。郭璞注《尔雅》时,与该书成书年代相距久远,其间语言文字的形音义已发生重大变化,诸多文字难以明白。因此,郭璞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词解释清楚,而经他解释的词义条目往往清晰易懂,如《释诂》:“查、贡、锡、界、予、现,赐也。”注:“皆赐予也。”[1]“赐”有多种意义。郭璞加了注,说明其是赐予之赐,消除了词义混淆的情况。
2.引用经典以为佐证。郭璞在作注时大量采用经书的材料,佐证丰富、详实。如《释诂》:“林、杰、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注:“《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熏哉。’其余义皆通见《诗》《书》。”[2]由此例可看出,郭璞作注时,大量引经,以为佐证。
总之,郭璞注《尔雅》是极费心力的,他花费了18年的时间研究《尔雅》,既考虑了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现实因素,也旁征博引,使自己的注解趋于完善,最终完成了《尔雅注》一书,为后学研究《尔雅》提供了坚实地基础。
(二)邢昺及其《尔雅疏》
《尔雅注疏》另一部分的著者是邢昺。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他是北宋的经学大家,一生著述甚多。他受诏校定了《周礼》《公羊》《尔雅》等经典,并置学官,讲解《孝经》《礼记》《论语》等经书,同时有《孝经正义》《论语正义》《尔雅疏》等作品流传于世。他对《孝经》《尔雅》《论语》3部经典的注释,都被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所采用。其中他对《尔雅》所作的疏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查漏补缺,以填充郭璞之缺失。邢昺对郭璞的《尔雅注》进行了查漏补缺,扩大了郭注原有的内容,对《尔雅》注解显得更加的充实、完善。如:《释诂》:“箌,大也。”郭注:“箌义未闻。”邢疏:“箌者,郭云义未闻,……《说文》云:‘草大也’。《韩诗》云:‘箌彼圃田’。”[3]
2.详解《尔雅》中每一词条。《尔雅》是一部训释词汇意义的著作,因此搞清每一词条的意义是读懂《尔雅》的关键,这正是邢昺作疏的着力之处。作疏证时,邢昺详细分析了每一词条的共同意义以及其中每一个词的特殊意义,如《释诂》:“黄发、毓齿、贻背、考老,寿也。”邢疏:“皆寿考之通称也。”[4]以此让词义的解释更加清楚明白。
言而总之,邢昺在为《尔雅》作疏时,是用了极大功夫、耗费了很多心力的,他不仅对前人的注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补充,还将自身对《尔雅》的研究和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著作当中,可谓是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独树一帜,超越了前人的桎梏,对后世研究《尔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二、《尔雅注疏》的著录情况
《尔雅注疏》为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宋代,故宋以后诸多目录书都对是书进行了著录,其中有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史志目录以及方志文献等。
(一)《尔雅注疏》在历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
1.《尔雅注疏》在明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明代以前的各代目录书于“尔雅”一类中还只是著录《尔雅》《尔雅注》《尔雅疏》等书籍,并未对《尔雅注疏》进行著录。而在明代,则有5部目录书著录了该书,分别是陈第《世善堂藏书目録》、高儒《百川书志》、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孙能传《内阁藏书目録》以及朱睦 《万卷堂书目》。这5部目录书于《尔雅注疏》下都未写提要,只是著录书名以及卷数,其中《百川书志》《澹生堂藏书目》以及《万卷堂书目》下还标注作者,另两部未标注。由此也可看出,明代目录学家只是简单著录书籍信息,并未在写提要方面下太大的功夫。 2.《尔雅注疏》在清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目录学受到普遍的重视,清人认为,“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5]。因而大量的藏书家和优秀的目录学家于此时出现,并创作了大量的目录学著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四库全书总目》《天禄琳琅书目》等,特别是清乾嘉时期。这一时期作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不仅目录著作的数量和种类超过以往,而且体例谨严,水平很高。且这一时期学者重视考据之学,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因此,小学一门于此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总而述之,目录学在清代有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小学一门上。因此,著录《尔雅注疏》一书的目录学著作较之前代大为增多。其中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録》、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等目录书均著录“尔雅注疏十一卷”;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阮元《两浙金石志》两部目录书下仅载“尔雅注疏”,既无卷数,也无作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録附余録》、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两部书下则载“尔雅注疏十卷”,与通行本不同。这些目录书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四库全书总目》了。《尔雅注疏》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经部四十》之中,其下提要首先介绍了作者,然后引用《大戴礼·孔子三朝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来说明《尔雅》产生的时代之早。但对于《尔雅》之著者,则无明确定论,或言周公著《尔雅》一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但通过毛氏及郑玄的解读,可知“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观《释地》有鹣鹣,《释鸟》又有鹣鹣,同文复出,知非纂自一手也”。总之,四库馆臣认为《尔雅》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由多位儒家学者编纂而成。于此之外,提要还分析了《尔雅》注疏内容的来源:“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如《释天》云‘暴雨谓之涷。’《释草》云‘卷施草,拔心不死’,此取《楚辞》之文也。《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虫》云‘蒺藜,蝍蛆’,此取《庄子》之文也。《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瀵,大出尾下’,此取《列子》之文也。”[6]四库馆臣认为《尔雅》的注解内容取自多本著述,并非专门为解一经而作。同时,四库馆臣认为“璞时去汉未远”,“所见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据”。“昺《疏》亦多能引证”“皆非今人所及睹”,高度评价了《尔雅注疏》一作,对于郭璞及邢昺的成就是大为赞扬的。除《四库全书总目》外,王太岳《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也对《尔雅注疏》进行了详细的著录。是书先注明著者: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然后对《尔雅》十一卷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如《卷一·释诂》:“鲜省音义,省先郢反。刊本先讹,光据释文改。又令类疏、令闻、令望刊本,闻讹问,据毛诗改。暋,强也,音义其丈反,刊本丈讹文,今改。卒,泯,音义或作,刊本讹碎,今改。亟屡疏大雅,灵台云匪。亟其欲案匪,亟其欲系,文王有声篇文此误引。”又如《卷二·释言》:“兆,域也,音义本又作垗,刊本垗,讹兆,据释文改。障,畛也。音义障,知亮反。刊本知讹如,据释文改。”[7]其他诸如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等书籍对《尔雅注疏》亦多有详细介绍。
3.《尔雅注疏》在近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近代以来,我国的藏书事业亦有所发展,著名的目录学著述有叶德辉《书林清话》、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以及贾贵荣、王冠《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等等,这些书都对《尔雅注疏》有所记录,其中记载甚为详备的有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以及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中记录了两套《尔雅注疏》,一套4册1函,一套6册1函,其中4册本为明嘉靖中闽李元阳刊本。清金坛段玉裁、吴县江帆手校本。6册本为清同治间覆刻汲古阁本。吴县王欣夫属友临元和惠栋、华亭沈大成、金山王嘉曾校。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著录《尔雅注疏》十卷附《校勘记》十卷,是诸多目录书中唯一一部附有校勘记的,其具体的著录信息为:“跋云光绪壬辰据顾氏广圻翻刊吴元恭本,校经注一过,又据归安陆氏翻刊宋咸平本,单疏校邢昺二过,五月展始,七月卒业,长孺记。(朱笔书衣)是年九、十月间又据遵义黎氏古逸丛书所刊蜀大字本校经注一过,长孺(墨笔书衣)。”[8]该书记录了所藏《尔雅注疏》的版本信息,并用朱墨双色笔来标记。建国后,我国也有翁连溪《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贾晋华 《香港所藏古籍书目》等目录书著录《尔雅注疏》的信息。
(二)《尔雅注疏》在方志文献中的著录情况
除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外,方志中著录《尔雅注疏》的书籍也不在少数。方志中,较早的为元代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而后便是明清方志。明代方志中,著录《尔雅注疏》的有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彭泽《(弘治)徽州府志》、程楷《(天啓)平湖县志》、林应翔《(天啓)衢州府志》以及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等等,这些书目中,大多只简单记录书名和版本情况,没有著者及卷数的信息。其中黄佐《南廱志》载“尔雅注疏十卷存者二十九面 郭璞注邢昺疏”[9],其本缺损比较严重。清代著录《尔雅注疏》的方志很多,如成瓘《(道光)济南府志》、黄宅中《(道光)寳庆府志》、海忠《(道光)承德府志》、萧琯《(道光)贵阳府志》、萨英额《(道光)吉林外记》等等,在著录方面,同明代的方志相同,只著录书名以及版本方面的信息,无作者以及卷数的信息。民国时期方志,在著录信息上较为详备,有卷数及有版本信息。
总之,完成于宋代的《尔雅注疏》,在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史志目录以及方志目录中都有所记录,由此可知其在古代流传之远,流传之广,作用之大,该书是备受前人推崇的。
郭璞、邢昺之《尔雅注疏》,在我国经学史、训诂学史、文献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郭璞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尔雅注》,可以说对《尔雅》一书给出了初步的解释,成果很大,但还有一些不完备之处。邢昺在郭璞《尔雅注》一作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尔雅疏》,可以说是完善了之前的《尔雅注》,并又有所创新发展。从《尔雅注疏》完成至今,有诸多目录学著作,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目录书籍,都记载了该书,见证了该书的流传,也明证了其作用。郭璞、邢昺之《尔雅注疏》,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之一,这已经可以说明该书的价值是为现代人所认可的。虽然如此,但《尔雅注疏》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掘完,我们应继续挖掘、研究,尽可能展现其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2〕〔3〕〔4〕郭璞,邢昺.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7-8,14,22.
〔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
〔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527.
〔7〕王太岳.钦定四库全书考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453.
〔8〕顾廷龙.章氏四当斋藏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4.
〔9〕黄佐.南廱志[M].民国景明嘉靖二十三年刻增修本:387.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