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学生德育工作的教师大多都有这种感受:现在的德育工作真是难做,在教育学生时若进行一番“高谈阔论”,讲些大道理,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味,昏昏欲睡,结果事倍功半;学生犯错,若对其大动肝火,怒斥一顿,最多仅一时之效,有时甚至引起学生反感,产生对抗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什么是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易为学生接受的、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深刻感受到,采用“故事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有教育意义或有哲理的故事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听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常被故事中的内容所感动,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故事曾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启迪智慧,并阐释做人的道理。一个好的教育或哲理故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些故事代替了空洞的直观的说教,为抽象的说理增添形象性,内容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不仅爱听,而且易激起他们的思想共鸣,滋润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灌输和说教,强调用教师的权威去引导学生,这是一种不能触动儿童心灵的肤浅的教育。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故事对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使儿童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故事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所以,活教育理论竭力倡导“教育故事化”的教育原则。
许多优秀教师会用职业的眼光搜集故事,发现并挖掘故事深处的教育价值,总结提炼其中蕴含的教育真谛,在教育实践中贴切灵活地去运用,让故事来说话。如为了鼓励学生自律、自强,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美国青年,一天突然警觉到他经常失去朋友,形单影只。认真反思后,他发现是自己太争强好胜,所以始终跟别人处不好。临近新年的一天,他制订完年度计划,便坐下来列了一张清单,把自己个性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缺点都列在上面,从最致命的大缺点,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全部依次序排列,并痛下决心要一一改掉。每当他彻底改掉一个毛病,就在单子上把那一条划去,直到全部删除完毕为止。最终,他入主白宫,成了美国第32任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揣摩和理解,有了一定的思辩能力,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喻。
故事具有无穷的魅力。当空洞乏味的说教不能激起孩子的兴趣时,当机械单调的灌输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时,不妨“让故事说话”。用故事调节气氛,让故事鼓舞士气,以故事促进思考,借故事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一个故事胜过千言万语,精彩的课堂需要故事。
抓住身边故事,让教育无处不在
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在人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些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学生对于身边的人或事非常了解和熟悉,也倍感亲切,自然可信度高,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更具教育说服力。例如,放学后笔者看见某同学正主动关教室门窗,知道他平时关心班集体的种种事迹,马上赞扬:“你关心爱护班集体,好样的!”运动会上,一同学在赛跑中摔伤了,但他顽强地站起来继续跑,因为平时听同学说过他的一些勇敢的事迹,笔者不失时机夸奖:“你这么坚强勇敢,值得我们学习呀!”教师三言两语的赞赏,能勾起其他同学的无数回忆,因为每个同学都很清楚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故事,教师看似无意的引导,无疑向其他同学传递了一种教育的信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了教育。
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如深入社区、家庭开展调查、走访活动,参观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或者到贫困地方体验生活等,也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生活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让“身边的故事”说话,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促进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也让学生更加珍惜生活,刻苦学习。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故事说话,其实也就是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故事教育法”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可以导向孩子的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爱憎情感……合理有效地运用故事教育法,能够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
选择有教育意义或有哲理的故事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听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常被故事中的内容所感动,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故事曾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启迪智慧,并阐释做人的道理。一个好的教育或哲理故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些故事代替了空洞的直观的说教,为抽象的说理增添形象性,内容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不仅爱听,而且易激起他们的思想共鸣,滋润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灌输和说教,强调用教师的权威去引导学生,这是一种不能触动儿童心灵的肤浅的教育。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故事对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使儿童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故事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所以,活教育理论竭力倡导“教育故事化”的教育原则。
许多优秀教师会用职业的眼光搜集故事,发现并挖掘故事深处的教育价值,总结提炼其中蕴含的教育真谛,在教育实践中贴切灵活地去运用,让故事来说话。如为了鼓励学生自律、自强,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美国青年,一天突然警觉到他经常失去朋友,形单影只。认真反思后,他发现是自己太争强好胜,所以始终跟别人处不好。临近新年的一天,他制订完年度计划,便坐下来列了一张清单,把自己个性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缺点都列在上面,从最致命的大缺点,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全部依次序排列,并痛下决心要一一改掉。每当他彻底改掉一个毛病,就在单子上把那一条划去,直到全部删除完毕为止。最终,他入主白宫,成了美国第32任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揣摩和理解,有了一定的思辩能力,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喻。
故事具有无穷的魅力。当空洞乏味的说教不能激起孩子的兴趣时,当机械单调的灌输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时,不妨“让故事说话”。用故事调节气氛,让故事鼓舞士气,以故事促进思考,借故事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一个故事胜过千言万语,精彩的课堂需要故事。
抓住身边故事,让教育无处不在
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在人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些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学生对于身边的人或事非常了解和熟悉,也倍感亲切,自然可信度高,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更具教育说服力。例如,放学后笔者看见某同学正主动关教室门窗,知道他平时关心班集体的种种事迹,马上赞扬:“你关心爱护班集体,好样的!”运动会上,一同学在赛跑中摔伤了,但他顽强地站起来继续跑,因为平时听同学说过他的一些勇敢的事迹,笔者不失时机夸奖:“你这么坚强勇敢,值得我们学习呀!”教师三言两语的赞赏,能勾起其他同学的无数回忆,因为每个同学都很清楚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故事,教师看似无意的引导,无疑向其他同学传递了一种教育的信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了教育。
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如深入社区、家庭开展调查、走访活动,参观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或者到贫困地方体验生活等,也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生活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让“身边的故事”说话,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促进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也让学生更加珍惜生活,刻苦学习。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故事说话,其实也就是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故事教育法”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可以导向孩子的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爱憎情感……合理有效地运用故事教育法,能够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