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背后的生存哲学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界比较受关注的作家之一,《活着》作为余华90年代创作转型的代表之作,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对苦难主题的描绘,并在苦难的描述中展现出人对苦难的超常忍受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重读解构,揭示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一种苦难背后的朴实的生存哲学。
  关键词:生存;苦难;忍耐;活着
  《活着》是余华90年代创作转型期的代表之作,这是一部个人苦难的浓缩史,也是一部人类生存境遇的再现史。小说通过对苦难主题的描绘,揭示了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一种苦难背后的朴实的生存哲学,认为活着就是人生最基本的要求和信念,个人存在的最终目标并不在生命以外的任何物件,而恰恰存在于生命过程本身,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活着本身所独有的力量,显示了存在的宝贵价值,同时也续写了作者本人对于人的生命与生存本真的终极关怀。
  一、生存境遇——无尽的苦难梦魇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尽管处于特殊的创作时期,对血腥和暴力的描述有所减弱,但他对苦难这一主题的描述却依然如故,作为余华创作转型期代表之作的《活着》同样没有逃脱苦难的深渊。小说将苦难视作人类的生存本质,让人物在饱受物质上的困苦的同时承受着生命永逝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人的存在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苦难历程。
  《活着》中的每个人物都在极度困顿的生活中挣扎,这种困顿的生活,既是叙事主体所特设的背景要素,又是时代发展内在规律的外在体现。作为小说主人公的福贵一家的艰难处境,正是当时中国乡村历史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缩影。外部的大环境促成了生存的残酷性,战争造成民生凋敝,解放后饥荒接踵而来,福贵一家的艰难生活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生存境遇中展開帷幕。在作品中,尽管福贵家人的接踵死亡充满了各种巧合与偶然,但细究其因,终也逃不过贫困二字。生活的困窘直接把福贵一家慢慢推向苦难的深渊,让他们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饱尝饥饿、疾病的深度折磨。小说《活着》恰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动乱时代中人们在超载的劳苦中生活,在极度的饥饿中挣扎,在痛苦的疾病中煎熬这样一种无奈的生存困境。
  物质生活的贫乏固然给福贵带来肉体上无尽的苦难,但咬牙就能对付过去,唯有精神的摧残是致命的打击。《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过往的经历就是一系列死亡的编排史,虽然说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但亲人的频繁离世却给福贵的精神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这种源自血肉亲情,发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伤痛时刻都在侵蚀着他的意志,让他在活着中煎熬。对于福贵来说,世间已无留恋,死亡成了他结束苦难,走向极乐世界的唯一方式。然而命运却始终不能让他如愿,他活着,在苦难中活了下来。无所不在的死亡之殇把福贵逼上了精神绝谷,生命转瞬即逝,死亡的无所预期给福贵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痛彻的折磨。余华在这里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让人悲及骨髓,福贵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直指生命终极的死亡体验中感受着生命的悲怆,体验着生的艰难。
  二、生存方式——超常的忍耐毅力
  作者余华曾在自序中这样传达他对“活着”的态度:“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子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者所想表达的在主人公福贵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福贵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但无论是生活上的窘迫还是精神上不断的打击,他都一一承担了下来。对于福贵而言,忍耐是他赖以生存的有效方式,在忍耐中他学会了承受,在忍耐中他坚强地活着。
  作为普通百姓的代表,主人公福贵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苦难承受力,无论是国家时局的动荡飘摇,还是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所有的悲剧都由无辜之人一力承受。一开始福贵种地,用自己的努力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到最后只有一人一牛犁地。即使活着对于福贵来说是那样的艰难,生命自始至终都在无尽的死亡阴影中徘徊,但万恶的命运终究没有让他倒下,忍耐让他找到了出路,他用无尽苦难磨砺出来的超乎寻常的耐受力来包容所有,并以此来抵制苦难世界对他的威胁,来面对现实生活给予的悲怆。
  福贵的忍耐毅力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现实世界困窘生活的承受上,更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应该是他对生命走向终极时的那种承担。他用自己的双手埋葬了所有至亲的人,这种精神上的苦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但接连的丧亲之痛却并没有让他屈服,相反,正是这种残酷的精神摧残使他磨练出忍耐,他用这忍耐包容了一切加之于他身上的命运之苦,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他用超常的漠然隐忍,平静地接受这命运的不公。对他而言,亲人一个个走完了“活着”的路,每个人都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他不用再为任何人担忧,可以安心地随时等待死亡这个节日的降临了。正是因为这超常的忍耐毅力,让福贵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仍能坚强地活着,在活着中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责任和重担。
  三、生存哲学——朴素的唯活主义
  活着,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一种姿态,而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人在直面生命、直面生存时无法逃避的一个终极命题。小说的题名叫“活着”,但通篇阅读,我们看到的却只有无止息的苦难和接连的死亡阴影。《活着·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可能就是对福贵“活着”的最准确概括。唯活而已的生命形式是“崇高”的,这种没有英雄、没有反叛的“活着”其本身就已经显示出了深厚的张力。
  活着本身的存在从形式层面来讲就是一种对现实苦难的超越。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并没有因为人生的凄惨而拒绝活着,他没有从苦难走向更深的苦难深渊,而是从苦难中超脱出来。福贵正因为经历得多了,苦难已成为一种常态,外部被死亡气息时刻包围,他的内心却因超脱而获得了平静,即使他对于苦难、贫穷和死亡的内在规律毫无意识,也没有能力去力挽狂澜,亲手改写自己的命运,但却因为对一切苦难的释然而到达了新的生存之境。福贵深谙命由天定,包括幸福和苦难,只要活着就是一切,这种对生命的正视反倒让他没有在厄运的冲击中沉沦下去,而是依靠自身内部迸则出的灵魂力量存活着,以坚韧的姿态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活着而活着在精神层面上则是对绝望的否定。《活着》总是对死亡轻描淡写,生命脆弱易逝,活着成了最大的悲哀,精神上的无助和绝望时刻都在侵蚀着福贵的心智。克尔凯郭尔认为,“绝望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疾病,靠死亡从这种疾病中获救是不可能的,这疾病和它的折磨恰恰在于不能死去。”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福贵的生存状态,他在尘世了无牵挂,死是如此的容易,他的绝望恰恰是不能先于其他亲人而死去,活着成了最大的不幸。然而对于生命的超然使他活了下来,让他能坦然地面对这种绝望的生存境遇,以一种超越绝望的平静来接受命运无常的安排。这种朴素而无畏的生存姿态在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的同时,也指明了绝望的不存在,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升华了的对于生命的感动。
  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苦难背后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一种朴素的生存哲学都显示了一种活着的力量。这种来自生命最深处绵延不绝的力量,让我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命,承受苦难。而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答案仍是活着。
  四、结语
  《活着》就是这样一部简单而又复杂的作品,对生命之苦的执着描述,对生命忍耐力的高度肯定,对超越苦难,否定绝望的活着的意义展现都让小说焕发出了生命的光彩,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部作品厚重的份量。小说向我们道出了苦难的真实,道出了存在的意义,让我们在小说世界感受特殊的生存之境。活着,别无其他,朴素而深奥的生存之道仍有待深究。
  参考文献:
  [1]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M].南海出版公司,1998.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基础英语》这门课的定位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运用能力。整合式学习理论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整合式学习理论视阈中学习被定义为是认知与情感互动,同时受到社会技能发展制约的一种过程。所以,学习并不仅仅等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应该换包括情感,认知能力的提升。而現有的课程教学模式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目标。
期刊
摘要:朱门之后为羽翼朱子及其“四书学”,殚精沥血诠释《四书集注》,因此历代“四书学”专著汗牛充栋,其中杰出的代表当属南宋赵顺孙的《四书纂疏》。作为朱熹的三传弟子,赵顺孙《四书纂疏》开创了以“纂疏”方式注疏朱子《集注》的先河,以“子朱子诸书及诸高弟讲解有可发明注意者”为选材,援引朱子语录及或问,兼采朱子高足黄幹、辅广、陈淳、真德秀、蔡模等十三家之说,该书作为注疏《四书集注》的经典代表,加之作者赵顺孙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说服力 让你的PPT会说话》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出了本书的优势所在和畅销的原因,希望能够为之后该类书籍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PPT;方法;功能  《说服力 让你的PPT会说话》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第1版,2014年5月出版了第2版。本书的作者秋叶,原名张志,是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到PPT的制作,为了能够出色的完成任务而
期刊
摘要:《月亮粑粑》是湖南自古相传的一首童谣,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朴素的文化理念。此次湖南省湘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湘剧《月亮粑粑》,通过真实人物原型创作,在传统湘剧的基础上突破创新,赋予作品生活化和现代化气息,展现了一位乡村女教师坚守和奉献三十年的动人故事。  关键词:《月亮粑粑》;现代湘剧;创新  “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装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大屋的姑娘圆团团,养个伢子考
期刊
摘要:《孟子》中的“恻隐之心”,历代大多将其解释为性之发用的情,这是一种将情感对象化打量的结果。面对《孟子》文本本身,本文认为“恻隐之心”是一种先于主体情感的情感,是一种本源情感。“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是一种本源的生活情境,在本源的生活情境中,作为仁爱情感的恻隐之心得以显现。这种本源仁爱情感的“恻隐之心”,通过“扩而充之”和“思”,从情感意向到情感意欲,从本源的情感之思到意向之思,再到意欲之思,从而
期刊
摘要:李元阳是明代中后期云南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独特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本文试图从李元阳诗歌中占比最大的山水诗入手,探讨其独具个人风格和地域风情的山水诗。  关键词:李元阳;山水诗;探析  在云南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李元阳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明代中后期云南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虽出身于西南边陲,却以独特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在云南和中国文化史上打上了
期刊
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讲述的是黑人女性塞丝为逃离奴隶制不惜杀死自己亲生女儿的故事。作为一位来自边缘的作家和批评家,她的小说着重描写被美国社会边缘化的黑人的生存,传播的是他者的声音。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宠儿》,揭露奴隶制废除前后,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黑人被限制、排斥、甚至剥夺了生存权力。而莫里森也正是通过对他者生存的关注来表现其颠覆话语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种族话语;他者  在西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剑桥学派的学术范式,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的重新解读,透视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民粹运动以及其后的大革命。本文的核心论点是自由的内容需要专制的形式来实现,而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革命之后往往不能实现自由而转化为内容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专制。  关键词:群魔;民粹;俄国革命;概念史  《群魔》发表于1872年,是俄国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富争议的作品。故事并不复杂
期刊
在赛丽娜(Sirena)阁楼上待上一会儿,人们若是认为自己进入了2004年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电影《水中生活》的场景中,这也情有可原。有人恰如其分地将北京猫咖啡馆内的舒适装饰描述成“航海拙作”,因为图的色调是白色、蓝色与宝石蓝混合体。放眼楼下,前门口侧墙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移动悬臂银鱼。再观楼上,左手边的墙上装饰着褪了色的以日本动画《海贼王》为主题的招聘广告,对面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画的是几栋地中海
期刊
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  ——特拉克尔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这是一家奇特的书店,位于五台山体育馆下的一个地下车庫。门口贴着各类文化沙龙的活动海报,还有游客们写下的随笔留言。乍一看,是一家颇有文艺气息的独立书店,人头攒动,但也没什么特别,实在难负盛名。然而慢慢向内走进,发现小小的书店竟别有洞天:书店深处有一个缓缓向下的斜坡,坡上展览着各种新书以及书讯。斜坡下,是一块近两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