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正应如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流程进行梳理,以飨读者口味。
一、对联的渊源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对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二、对联的演变
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它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赋、乐府、颂赞、铭、碑、哀吊、杂文、史传、诸子、诸说、诏策等效十余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聯题字,以壮雅兴。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驰名。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高兴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三、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四、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2.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
比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
3.婚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
比如: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4.寿联
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
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5.勉联
比如: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6.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7.职业联:所谓职业联,即行业楹联这类楹联,蕴含丰富,有着诱人的魅力。
比如: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酒店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汽贸公司)
8.名胜联所谓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
比如: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之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传统文化之对联探究》(课题立项号:[2020]PLJGX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对联的渊源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对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二、对联的演变
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它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赋、乐府、颂赞、铭、碑、哀吊、杂文、史传、诸子、诸说、诏策等效十余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聯题字,以壮雅兴。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驰名。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高兴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三、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四、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2.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
比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
3.婚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
比如: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4.寿联
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
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5.勉联
比如: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6.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7.职业联:所谓职业联,即行业楹联这类楹联,蕴含丰富,有着诱人的魅力。
比如: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酒店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汽贸公司)
8.名胜联所谓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
比如: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之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传统文化之对联探究》(课题立项号:[2020]PLJGX0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