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加强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降低使用维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建筑机械维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要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机械;维修管理;存在问题;要点;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建筑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使用维护成本,建筑企业应加强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
1 建筑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建筑机械的维修保养
建筑企业经常忽视建筑机械的维修保养,使其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疲劳工作状态,提高了故障发生的概率,加剧了主要零部件的疲劳磨损,加大了维修难度,最终导致无法修复或没有维修价值而提前报废,大幅增加了企业的使用维修成本。
1.2 零配件供应不及時
建筑机械流动性较大。因工程项目地域、现场环境及仓储等条件所限,配件采购相对较困难,为了减少资金占用也不大可能购买较多的零部件,一般只库存易损件、常用零配件或少量难购件、特殊零部件等,库存量不大,只是需用时提前一定时间或即时购买。设备计划性的维修或突发性的故障修理,常因库存不足或购买周期长,导致设备待修时间长,影响了施工进度,增加了施工成本。
1.3 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机械越来越先进,对操作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维修人员数量偏少、技术水平较低且长期得不到提高,对建筑机械的结构、性能特点、技术参数、操作维保要点等不熟悉,无法适应建筑机械维修操控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1.4 重修理,轻改造
建筑企业反复对建筑机械进行局部修理并更换磨损件,没有全局维保观念,只是简单的拆装更换,维修保养没有预见性,殊不知多次换件维修后其总费用与新购整机费用相差无几且生产效率又不能提高。经常忽视建筑机械的技术改造,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增加了维修成本,降低了使用精度及效率,施工质量及使用安全性又无法保证,不利于建筑机械技术更新、大力推广应用的行业发展需求。
1.5 检测技术落后
技术人员对建筑机械进行维修及故障判断时,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及检测设备作保障,只是凭借经验进行,判断结果准确率低,没有预应性及关联性,对故障发生点及损坏程度难以全面评估,后续维保工作不能顺利实施,延长了维修周期,增加了使用成本。
1.6 维修设施简陋、作业环境差
项目管理层大多只关注工程施工进度,故而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的维修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维修方式以手工作业为主,现场作业环境差,维修机具设施、检测装备十分简陋,能不配备就不配备,拆拆装装了事,美其名曰“对付着能用就行”,殊不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此的维修方式及管理理念,一时难以改变建筑机械维修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维修质量差、维修周期长、维修费用高”的不正常局面。
2 维修要点
2.1 建立现场维修管理组织机构
建筑企业应在项目现场建立并完善维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结合实情合理安排建筑机械的维修保养,保证建筑机械的正常运行。当一次或连续使用设备时间较长时,应做好使用前的检查维护,可在施工现场设临时维修点,配备必要的零部件及维修机具,方便故障维修或应急抢修。当一次或连续使用设备时间不长,而设备能撤离或替换时,可在固定的维修场所如修理车间进行维修保养,以满足工程需要。
2.2 做好设备维修计划
在编制维修计划时,应结合设备产地来源、性能特点、使用状况、使用年限、施工进度等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筹划。如核电站等施工周期长的大型工程项目,一般由设备主管部门,在上年末做好下一年度的设备大中修计划,包括设备类型、名称、型号、数量、计划修理范围及时间、更换配件型号数量及计划单价、总的维修费用等,所有这些都须按要求准确预测制表并依据管理流程进行报批,待审核批准后按计划实施。
2.3 加强设备检查监督工作
建筑企业都有设备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及使用维护检查管理程序,由设备管理部门主导、各单位设备员参加,定期组织监督实施对各使用单位的设备自行检查、各单位相互之间的监督检查、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及交通车辆的专项检查,设备使用前中后的例行检查维护,设备维修前的入厂检查、修复后的出厂检验等。
2.4 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力求提高修理效率
高效的修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单机修理法,其特点是需要修理的机型较复杂、修理时间长且维修质量难以保证,而修理单位修理任务不足及维修技术力量较薄弱,可暂且使用该修理方法。二是总成互换修理法,其特点是同类型设备装备较多,零部件通用性强,易购且库存充足,修理的层次较简洁,维修换件的速度快、时间短,因此建筑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都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加强建筑机械维修的专业化,减少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和其他非正常开支,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总成互换修理法是用修复件或者新品将磨损的零部件或总成替换掉,对拆下的零部件或总成进行修配修复时,应考虑现有技术能力及经济方面是否合理可行,如可行,修复检验合格后库存备用。
3 管理对策
3.1 完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维修管理团队
为了提高建筑机械的维修质量及效率,降低使用维修成本,建筑企业应逐步完善专业化和集中化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维修管理团队,可设置维修负责人、技术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维修技师等职能岗位,各级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选择培养储备专业的技术维修管理人员,培养其职业道德,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并全方位创造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的机会。建立并逐步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对各级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把握好奖惩尺度,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创新思维,提高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水平。
3.2 加强配件的供应工作
建筑机械配件的供应原则应掌握好,严格控制来源渠道,加强仓储管理,编制好需求计划,进行适量库存。做好配件的供应以保证维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合理采购性价比高、质量可靠的设备配件,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提高维修质量,对建筑机械配件的供应遵循“提前制定需求计划,在保证重要的购买周期长的或较难购买的零部件的同时,兼顾一般常用的零件或易损件,在降低维修成本的同时,为不至于影响工程进度、施工质量而保证最低库存”原则。
3.3 技术改造及维修相结合
技术改造设备能力相对落后的建筑机械,不能改造的能耗高、效率低、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又无法保证的国家或行业内明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建筑机械作报废处理。技术改造与维修并举,充分考虑技术论证的可靠性、经济效益的合理性,拥有必要的物质储备和相应的技术能力,对没有维修改造价值的建筑机械,应按规定处理。
3.4 建立维修管理档案信息系统
为加强建筑机械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使用管理,应建立维修管理档案信息系统,对建筑机械的运行台班台时数、完成产量、油料电能消耗、配件费、维修费和人工费等实时登记录入信息系统,随时掌握设备完成的单位产量、能耗、配件等费用收支情况,定期核算,综合分析评价使用维修效果。在修旧利废、进行技术改造创新而节约设备维修费并提高生产率、降低能耗方面,为实行建筑机械单机成本核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5 规范建筑机械维修的过程管理
为了让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顺利实施,应规范建筑机械维修的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和检查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按照程序的要求对建筑机械适时进行维修保养、检查调整、监督复查并有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经验反馈记录,努力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以便能更好的为施工生产服务。
关键词:建筑机械;维修管理;存在问题;要点;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建筑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使用维护成本,建筑企业应加强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
1 建筑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建筑机械的维修保养
建筑企业经常忽视建筑机械的维修保养,使其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疲劳工作状态,提高了故障发生的概率,加剧了主要零部件的疲劳磨损,加大了维修难度,最终导致无法修复或没有维修价值而提前报废,大幅增加了企业的使用维修成本。
1.2 零配件供应不及時
建筑机械流动性较大。因工程项目地域、现场环境及仓储等条件所限,配件采购相对较困难,为了减少资金占用也不大可能购买较多的零部件,一般只库存易损件、常用零配件或少量难购件、特殊零部件等,库存量不大,只是需用时提前一定时间或即时购买。设备计划性的维修或突发性的故障修理,常因库存不足或购买周期长,导致设备待修时间长,影响了施工进度,增加了施工成本。
1.3 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机械越来越先进,对操作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维修人员数量偏少、技术水平较低且长期得不到提高,对建筑机械的结构、性能特点、技术参数、操作维保要点等不熟悉,无法适应建筑机械维修操控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1.4 重修理,轻改造
建筑企业反复对建筑机械进行局部修理并更换磨损件,没有全局维保观念,只是简单的拆装更换,维修保养没有预见性,殊不知多次换件维修后其总费用与新购整机费用相差无几且生产效率又不能提高。经常忽视建筑机械的技术改造,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增加了维修成本,降低了使用精度及效率,施工质量及使用安全性又无法保证,不利于建筑机械技术更新、大力推广应用的行业发展需求。
1.5 检测技术落后
技术人员对建筑机械进行维修及故障判断时,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及检测设备作保障,只是凭借经验进行,判断结果准确率低,没有预应性及关联性,对故障发生点及损坏程度难以全面评估,后续维保工作不能顺利实施,延长了维修周期,增加了使用成本。
1.6 维修设施简陋、作业环境差
项目管理层大多只关注工程施工进度,故而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的维修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维修方式以手工作业为主,现场作业环境差,维修机具设施、检测装备十分简陋,能不配备就不配备,拆拆装装了事,美其名曰“对付着能用就行”,殊不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此的维修方式及管理理念,一时难以改变建筑机械维修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维修质量差、维修周期长、维修费用高”的不正常局面。
2 维修要点
2.1 建立现场维修管理组织机构
建筑企业应在项目现场建立并完善维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结合实情合理安排建筑机械的维修保养,保证建筑机械的正常运行。当一次或连续使用设备时间较长时,应做好使用前的检查维护,可在施工现场设临时维修点,配备必要的零部件及维修机具,方便故障维修或应急抢修。当一次或连续使用设备时间不长,而设备能撤离或替换时,可在固定的维修场所如修理车间进行维修保养,以满足工程需要。
2.2 做好设备维修计划
在编制维修计划时,应结合设备产地来源、性能特点、使用状况、使用年限、施工进度等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筹划。如核电站等施工周期长的大型工程项目,一般由设备主管部门,在上年末做好下一年度的设备大中修计划,包括设备类型、名称、型号、数量、计划修理范围及时间、更换配件型号数量及计划单价、总的维修费用等,所有这些都须按要求准确预测制表并依据管理流程进行报批,待审核批准后按计划实施。
2.3 加强设备检查监督工作
建筑企业都有设备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及使用维护检查管理程序,由设备管理部门主导、各单位设备员参加,定期组织监督实施对各使用单位的设备自行检查、各单位相互之间的监督检查、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及交通车辆的专项检查,设备使用前中后的例行检查维护,设备维修前的入厂检查、修复后的出厂检验等。
2.4 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力求提高修理效率
高效的修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单机修理法,其特点是需要修理的机型较复杂、修理时间长且维修质量难以保证,而修理单位修理任务不足及维修技术力量较薄弱,可暂且使用该修理方法。二是总成互换修理法,其特点是同类型设备装备较多,零部件通用性强,易购且库存充足,修理的层次较简洁,维修换件的速度快、时间短,因此建筑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都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加强建筑机械维修的专业化,减少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和其他非正常开支,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总成互换修理法是用修复件或者新品将磨损的零部件或总成替换掉,对拆下的零部件或总成进行修配修复时,应考虑现有技术能力及经济方面是否合理可行,如可行,修复检验合格后库存备用。
3 管理对策
3.1 完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维修管理团队
为了提高建筑机械的维修质量及效率,降低使用维修成本,建筑企业应逐步完善专业化和集中化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维修管理团队,可设置维修负责人、技术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维修技师等职能岗位,各级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选择培养储备专业的技术维修管理人员,培养其职业道德,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并全方位创造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的机会。建立并逐步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对各级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把握好奖惩尺度,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创新思维,提高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水平。
3.2 加强配件的供应工作
建筑机械配件的供应原则应掌握好,严格控制来源渠道,加强仓储管理,编制好需求计划,进行适量库存。做好配件的供应以保证维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合理采购性价比高、质量可靠的设备配件,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提高维修质量,对建筑机械配件的供应遵循“提前制定需求计划,在保证重要的购买周期长的或较难购买的零部件的同时,兼顾一般常用的零件或易损件,在降低维修成本的同时,为不至于影响工程进度、施工质量而保证最低库存”原则。
3.3 技术改造及维修相结合
技术改造设备能力相对落后的建筑机械,不能改造的能耗高、效率低、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又无法保证的国家或行业内明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建筑机械作报废处理。技术改造与维修并举,充分考虑技术论证的可靠性、经济效益的合理性,拥有必要的物质储备和相应的技术能力,对没有维修改造价值的建筑机械,应按规定处理。
3.4 建立维修管理档案信息系统
为加强建筑机械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使用管理,应建立维修管理档案信息系统,对建筑机械的运行台班台时数、完成产量、油料电能消耗、配件费、维修费和人工费等实时登记录入信息系统,随时掌握设备完成的单位产量、能耗、配件等费用收支情况,定期核算,综合分析评价使用维修效果。在修旧利废、进行技术改造创新而节约设备维修费并提高生产率、降低能耗方面,为实行建筑机械单机成本核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5 规范建筑机械维修的过程管理
为了让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顺利实施,应规范建筑机械维修的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和检查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按照程序的要求对建筑机械适时进行维修保养、检查调整、监督复查并有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经验反馈记录,努力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以便能更好的为施工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