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显童心 童言写童谣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ox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歌曲,顾名思义,就是由儿童唱、给儿童听的歌曲。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能够从小孕育美感、培育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快乐的下一代。令人遗憾的是,近10年來,我国儿童歌曲创作进入枯水期,从质量和数量上都呈现出衰退状态。成人流行歌曲侵蚀幼教市场,出现成人化、庸俗化现象。笔者作为一名入行近30年的幼教工作者,对此现象可谓忧心如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近借着出版一套全新幼儿绘本故事丛书的机会,一口气创作了20首儿童歌曲。希望能藉此机会,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在儿童歌曲创作领域里有所突破。理论上,笔者认为中国儿童歌曲发展近百年,可分为四阶段。实践上,笔者提出新时代优秀儿童歌曲创作必须做到“四童”,即童心、童趣、童言、童谣——它们必须以幼儿生活为题材,反映幼儿的思想感情,体现幼儿的思维、审美与心理特点。详述如下。
  新时代呼唤新儿童歌曲
  中国现代儿童歌曲发展近百年历史中,每一次兴衰起落,无不与社会文化运动和新浪潮息息相关。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带来了第一阶段的“学堂乐歌”风潮。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堂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美民歌,由中国知识分子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是李叔同大师,他借鉴西洋音乐和新音乐形式,在新式学堂中引入和普及现代音乐教育,于1905年编印出版了《国学唱歌集》。他创作的《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为插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新儿童歌曲”。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还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当时的儿童歌曲多为学院派知识分子所创作,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这些歌曲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主要创作手法是采用拿来主义。像李叔同编写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改编的。这一学堂乐歌运动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也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成为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儿童歌曲创作还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现代儿童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量反映这个时代儿童生活的优秀作品,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词曲上佳,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心。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作品大多意境明朗、情感灿烂、视野开阔,充满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激情,也有中国文人自己特有的理想主义情怀。第二个高峰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1980年代,儿童歌曲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也是当代儿童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七色光之歌》《种太阳》《采蘑菇的小姑娘》《春天在哪里》《歌声与微笑》等一大批优秀儿童歌曲。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大都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当然也充满童稚、童真和童趣。稍后,随着电视进入普通家庭,外来动画片主题曲、台湾校园歌曲等也成为孩子追捧的儿童歌曲。这一时代儿童歌曲的特点就是旋律优美多变,题材丰富多彩。
  但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明显进入停滞状态。由于流行音乐市场急速膨胀,商业创作占据主导地位,儿童歌曲创作逐渐式微。虽然谷建芬老师曾经大力提倡“新学堂乐歌”,但也是势单力薄、昙花一现。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孩子们传唱的还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星星》等这样的“老歌”。由于儿童歌曲创作的衰竭,孩子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好唱起成人流行歌曲甚至是“大人们的情歌”。近年来,随着网络音乐、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幼儿更加容易接触和学习成人歌曲,这种低俗的成人化现象日趋恶化。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在“新时代呼唤新儿童歌曲”论坛中所说,儿童歌曲创作队伍的老龄化使当下儿童歌曲创作不足、新意不足。一方面,词曲作者应该放下身段,用一颗可爱的童心去看世界;另一方面,幼教行业对于儿童歌曲的消极态度也让创作者失去了市场和动力。优秀的创作者和高质量的制作团队都去搞流行音乐创作了,儿童歌曲创作自然陷入了低迷状态。
  最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音频技术的发展,儿童歌曲创作也进入网络化时代,但仍以动画片主题曲为主要创作模式。有些歌曲虽然风格更加多元,时代感也挺强,但从内容到旋律都不能与上世纪优秀儿童歌曲相提并论,再也无法出现那种“一歌唱遍大江南北”的优秀儿童歌曲了。对于现在的小朋友而言,儿童歌曲是只在课堂上才会唱的歌曲。放了学,这些歌就很难再被提起了。因此,无论是幼教界还是音乐界同仁,普遍都认为当前急需新的、“好听的”儿童歌曲。时代呼唤新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与成人歌曲不同。后者特别强调情感与话题,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失恋失望失和,只要抓住一点,即可创作成人歌曲。而儿童歌曲要想得到幼儿的喜爱和传唱,则必须做到“四童”,即童趣显童心,童言写童谣。
  1.童心。“童心”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此后进一步引申为真心、真情实感。所谓“童心”,就是幼儿纯洁、天真、稚气之心。儿童歌曲创作,首先要表现幼儿的天真烂漫,抒发这种富有幼儿特点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力戒成人化与成熟化,避免说教。儿童歌曲应该是单纯、简洁、天真和稚气。
  2.童趣。童趣指幼儿的志趣、乐趣、情趣和意趣。儿童歌曲创作要用幼儿的视角和幼儿的思维与审美方式,表现幼儿的“四趣”。
  3.童言。童言就是使用幼儿的语言,要做到“童言无忌”。歌词方面要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幼儿化,就是使用孩子话而不是大人话,类似童谣式的语言。
  4.童谣。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和最久的就是童谣。自古以来,童谣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产生,且会广泛地流传出去。童谣的特点是简单明快、朗朗上口、音域不广但旋律优美、适当重复、稍有变化等。
  新儿童歌曲赏析
  为了真正贯彻落实2016年版《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与要求,笔者精心编写了一套基于绘本故事的、开放式的教育资源——《风车转转转主题式幼儿绘本教育资源包》。由于故事内容丰富,要点太多,笔者特别改编创作了24首主题曲,提纲挈领地唱出绘本内容。为了达至脍炙人口的效果,笔者严格依照上述“四童”的标准,全新创作了20首原创儿童歌曲。现为小、中、大班教师各介绍一首作品,请大家赏析。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我国幼儿园阶段学生大多为3~6岁的幼儿。该年龄阶段幼儿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可以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好习惯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培养人才的教育行业,人们也开始了较多的关注,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开始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广大人们的关注。由于幼儿教育存在着其特殊的一面,因此在教学方式中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游戏化的教学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游戏化的教学其本质还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只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幼儿投入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幼儿课堂;问
摘 要:游戏活动在幼儿的社会领域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活动可以通过其自身的性质提高儿童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游戏可以通过其活泼性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特殊的角色扮演游戏可以提高儿童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社会领域活动  幼儿时代,孩子的天性纯洁,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模仿力非常强。在这一阶段,幼儿活动应当与幼儿的天性相适应。多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的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