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职业教育多年来探索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向社会和公众进行展示,同时以引领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近几年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推进,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都纷纷重视起来,组织各地市职业院校积极响应,校级、市级、省级的技能比赛络绎不绝。在这些大赛的背后有一个无形的推动力,那就是生产行业的人力资源匮乏与职业学校教育的滞后。比赛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技能大赛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起引领作用。
就职业技能大赛设置的内容来讲,比赛项目设置是否合理?项目制定时是否参考过企业建议?是否分析了在职业教育一线教师的建议?这些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企业里的人才结构
职业技能学校的一般培养定位是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核心部位是生产环节,在人力配置上,生产环节的人数一般都超过一个企业总人数的70%以上,例如:某服装生产企业,业务员5名,技术员4名,内勤人员5名,一线技术工人100多名,这些技术工种包括:裁剪,制作,整烫,专业设备操作,包装整理等等环节,一线技术工人是整个企业的根基,特别是在近几年,技术工人的稀缺,与其他岗位招聘竞争的激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职业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但是往往无法被及时补充到企业要求的岗位,常常是经过筛选、磨合之后才有少数学生成为企业的“长期员工”。而且这部分“长期员工”的稳定性也不是很好,经常会流失,使企业生产力一直受到制约。
(二)企业对具体岗位的要求
作为用人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一方面要看他的学历,因为学历是一个人是否接受规范化教育的证明。而当他入职后,就要看他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的协作能力,然后,再考察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就要看他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所以,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未来所需的人才,就必须思考:企业在想什么?
服装生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其工作岗位的标准,如果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没有切合点,一个学生在就业初期是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因为生产企业环节岗位多需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所以应该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三)企业在技术革新后的人力结构变化
企业对人才与创新有强烈需求,职业教育应高瞻远瞩,必须要有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动向的远见,这样才能有效的维持与企业的互动。
第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外的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能力势必为国内的企业带来本质上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存活下来,生产效率就成为一个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所以针对特定岗位的规范化培养就是解决生产效率的关键。
第二,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招工难、原料价格上涨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将战略部署到其他劳动力廉价的国家,比如越南,柬埔寨等等。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
这几年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足。大多数职业学校现在处于机遇与盲目的尴尬时期,和众多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的时候,发现存在很多类似的问题——招生难,专业培养讲求“全才”。一方面企业劳动力匮乏,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招不到生源,这其实归根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病,长期以来大多数职业学校闭门造车,特别是服装专业,一般很容易走两个极端,短期培养企业急需的缝纫工种或是培养的综合性人才。短期速成的缝纫工人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企业的燃煤之急,但是对企业的成长也埋下了隐患,因为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大多数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单一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很容易让企业无法留住这些人,况且短期的培训只是将他们培养成单一模式的反复操作者,而且不会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企业来说,未来的生产效率升级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另一方面学校又在培养着看似完美的综合性人才,我们从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可以看出,大多采用2 1的培养模式。
三、职业教育的未来前景与课程革新
教育体系要与实际需求接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都要从整个产业化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虑,这就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明了方向。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我觉得要利用好技能大赛的导向,发挥自己的特点,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协作能力。
要打造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首先,基本实训模块是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与训练基础技能的必备模块。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通过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行业有个轮廓性的了解,同時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做好铺垫,基础知识的教育至关重要,一定要考虑每一门基础课程的开设,与以后专业的实践特点要有联动性。
其次,项目实训模块则是岗位项目训练的内容及设备构成的模块。要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生产性实训装备,既具有真实的生产性功能,又有整合的学习功能,达到“源于真实、高于真实”、“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源于企业、高于企业”的目标。
职业院校还应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为了把职业教育多年来探索出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向社会和公众进行展示,同时以引领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 作为大赛的组织者,应该广泛的听取各方的意见,做好企业与职业院校沟通桥梁的作用,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引领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可喜的是,至2010年项目设置出现了变化,分为CAD软件操作、样衣缝制与款式设计、立体裁剪两个项目,使我们也觉得大赛项目的设置日趋合理,也使我们更加有信心的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 翟轰.职业技术教育概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教育发展研究.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近几年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推进,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都纷纷重视起来,组织各地市职业院校积极响应,校级、市级、省级的技能比赛络绎不绝。在这些大赛的背后有一个无形的推动力,那就是生产行业的人力资源匮乏与职业学校教育的滞后。比赛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技能大赛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起引领作用。
就职业技能大赛设置的内容来讲,比赛项目设置是否合理?项目制定时是否参考过企业建议?是否分析了在职业教育一线教师的建议?这些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企业里的人才结构
职业技能学校的一般培养定位是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核心部位是生产环节,在人力配置上,生产环节的人数一般都超过一个企业总人数的70%以上,例如:某服装生产企业,业务员5名,技术员4名,内勤人员5名,一线技术工人100多名,这些技术工种包括:裁剪,制作,整烫,专业设备操作,包装整理等等环节,一线技术工人是整个企业的根基,特别是在近几年,技术工人的稀缺,与其他岗位招聘竞争的激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职业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但是往往无法被及时补充到企业要求的岗位,常常是经过筛选、磨合之后才有少数学生成为企业的“长期员工”。而且这部分“长期员工”的稳定性也不是很好,经常会流失,使企业生产力一直受到制约。
(二)企业对具体岗位的要求
作为用人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一方面要看他的学历,因为学历是一个人是否接受规范化教育的证明。而当他入职后,就要看他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的协作能力,然后,再考察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就要看他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所以,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未来所需的人才,就必须思考:企业在想什么?
服装生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其工作岗位的标准,如果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没有切合点,一个学生在就业初期是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因为生产企业环节岗位多需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所以应该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三)企业在技术革新后的人力结构变化
企业对人才与创新有强烈需求,职业教育应高瞻远瞩,必须要有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动向的远见,这样才能有效的维持与企业的互动。
第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外的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能力势必为国内的企业带来本质上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存活下来,生产效率就成为一个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所以针对特定岗位的规范化培养就是解决生产效率的关键。
第二,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招工难、原料价格上涨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将战略部署到其他劳动力廉价的国家,比如越南,柬埔寨等等。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
这几年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足。大多数职业学校现在处于机遇与盲目的尴尬时期,和众多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的时候,发现存在很多类似的问题——招生难,专业培养讲求“全才”。一方面企业劳动力匮乏,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招不到生源,这其实归根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病,长期以来大多数职业学校闭门造车,特别是服装专业,一般很容易走两个极端,短期培养企业急需的缝纫工种或是培养的综合性人才。短期速成的缝纫工人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企业的燃煤之急,但是对企业的成长也埋下了隐患,因为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大多数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单一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很容易让企业无法留住这些人,况且短期的培训只是将他们培养成单一模式的反复操作者,而且不会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企业来说,未来的生产效率升级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另一方面学校又在培养着看似完美的综合性人才,我们从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可以看出,大多采用2 1的培养模式。
三、职业教育的未来前景与课程革新
教育体系要与实际需求接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都要从整个产业化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虑,这就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明了方向。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我觉得要利用好技能大赛的导向,发挥自己的特点,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协作能力。
要打造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首先,基本实训模块是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与训练基础技能的必备模块。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通过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行业有个轮廓性的了解,同時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做好铺垫,基础知识的教育至关重要,一定要考虑每一门基础课程的开设,与以后专业的实践特点要有联动性。
其次,项目实训模块则是岗位项目训练的内容及设备构成的模块。要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生产性实训装备,既具有真实的生产性功能,又有整合的学习功能,达到“源于真实、高于真实”、“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源于企业、高于企业”的目标。
职业院校还应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为了把职业教育多年来探索出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向社会和公众进行展示,同时以引领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 作为大赛的组织者,应该广泛的听取各方的意见,做好企业与职业院校沟通桥梁的作用,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引领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可喜的是,至2010年项目设置出现了变化,分为CAD软件操作、样衣缝制与款式设计、立体裁剪两个项目,使我们也觉得大赛项目的设置日趋合理,也使我们更加有信心的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 翟轰.职业技术教育概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教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