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观察历史课本插图,认真探究历史问题
川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几乎每课都有彩图,它们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師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图画的内容,想一想表达的含义。课前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将彩图研究透彻,设计出由浅入深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路线,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现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页岳飞塑像略作说明。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1. 这个人叫什么?生活在哪一个朝代?2.此人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试用文字描述出来。3.为什么上面手书“还我河山”?4. 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接着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并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好后念给同学听,最后教师把南宋和金的对峙关系讲解清楚。
二、利用配套地图资料,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这套历史教科书根据内容的需要,都在适当的位置配了彩色地图。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粗略地画下来,在上面标出地点,写上国名。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接着围绕此图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得到有关的历史知识。在《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课中附有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画出东亚、南亚、西亚的轮廓图,接着标出长安、日本、天竺、波斯等地名,然后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唐朝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如何?2.哪些人是“大使”?3.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图和同桌展开探讨,联系有关的知识学习“遣唐使来华”。学生通过这样合作探究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其效果远比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好得多。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程,潜心探究历史知识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活动课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目标,使用历史读物、历史图片、历史歌曲、时事新闻等资料,并且科学地设计活动课程,采用各种形式,如开展表演会、故事会、手工操作等,让学生探讨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走近印刷术》活动课中,笔者让学生带一些胶泥,捏成条形、方形、圆形等形状,接着用小刀削平,写上王、田、中、口、回等字。这些程序完成后,学生蘸上墨汁或印泥,将字印在纸上。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明白这是比较原始的印刷方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刷术,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让学生用胶泥刻字而不是用木块刻字或者橡皮刻字?2.当时的印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3.这种印刷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今天的印刷技术比较有什么缺点?4.哪些国家学了这种印刷术?世人是怎样评价印刷术的?学生围绕上述问题相互交流,最终探讨出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发明印刷术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四、仔细阅读课本“旁批”,充分探究历史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导思导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课本的左右两边都有大量的议议、想想、看看、读读、写写等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插入这些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唐诗与宋词》教学活动中,有议议“苏轼对宋词发展的作用”这个活动,学生可运用自己丰富的语文知识去探究。教师放映关于李煜的《虞美人》、温庭筠的《梦江南》,接着再放映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幻灯片,学生通过这些幻灯片议议在苏轼的词出现前后中国诗作的意境有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再补充一些这类题材的词。课本中有许多这类活动,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学好历史知识。
五、瞄准课本知识难点,灵活探究历史问题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有的离我们年代久远,让人难以理解;有的历史知识存在分歧,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也有的由于关系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对于上述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动手制作、开展辩论、演讲比赛、历史情境创设去体会历史,就能够相对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历史课本中的知识难点突破适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只要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完全可以大胆地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地、深入地钻研教材,然后瞄准难点,灵活探究。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观察历史课本插图,认真探究历史问题
川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几乎每课都有彩图,它们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師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图画的内容,想一想表达的含义。课前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将彩图研究透彻,设计出由浅入深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路线,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现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页岳飞塑像略作说明。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1. 这个人叫什么?生活在哪一个朝代?2.此人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试用文字描述出来。3.为什么上面手书“还我河山”?4. 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接着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并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好后念给同学听,最后教师把南宋和金的对峙关系讲解清楚。
二、利用配套地图资料,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这套历史教科书根据内容的需要,都在适当的位置配了彩色地图。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粗略地画下来,在上面标出地点,写上国名。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接着围绕此图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得到有关的历史知识。在《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课中附有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画出东亚、南亚、西亚的轮廓图,接着标出长安、日本、天竺、波斯等地名,然后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唐朝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如何?2.哪些人是“大使”?3.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图和同桌展开探讨,联系有关的知识学习“遣唐使来华”。学生通过这样合作探究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其效果远比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好得多。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程,潜心探究历史知识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活动课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目标,使用历史读物、历史图片、历史歌曲、时事新闻等资料,并且科学地设计活动课程,采用各种形式,如开展表演会、故事会、手工操作等,让学生探讨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走近印刷术》活动课中,笔者让学生带一些胶泥,捏成条形、方形、圆形等形状,接着用小刀削平,写上王、田、中、口、回等字。这些程序完成后,学生蘸上墨汁或印泥,将字印在纸上。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明白这是比较原始的印刷方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刷术,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让学生用胶泥刻字而不是用木块刻字或者橡皮刻字?2.当时的印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3.这种印刷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今天的印刷技术比较有什么缺点?4.哪些国家学了这种印刷术?世人是怎样评价印刷术的?学生围绕上述问题相互交流,最终探讨出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发明印刷术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四、仔细阅读课本“旁批”,充分探究历史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导思导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课本的左右两边都有大量的议议、想想、看看、读读、写写等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插入这些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唐诗与宋词》教学活动中,有议议“苏轼对宋词发展的作用”这个活动,学生可运用自己丰富的语文知识去探究。教师放映关于李煜的《虞美人》、温庭筠的《梦江南》,接着再放映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幻灯片,学生通过这些幻灯片议议在苏轼的词出现前后中国诗作的意境有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再补充一些这类题材的词。课本中有许多这类活动,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学好历史知识。
五、瞄准课本知识难点,灵活探究历史问题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有的离我们年代久远,让人难以理解;有的历史知识存在分歧,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也有的由于关系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对于上述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动手制作、开展辩论、演讲比赛、历史情境创设去体会历史,就能够相对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历史课本中的知识难点突破适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只要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完全可以大胆地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地、深入地钻研教材,然后瞄准难点,灵活探究。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