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历史课本 师生合作探究问题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观察历史课本插图,认真探究历史问题
  川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几乎每课都有彩图,它们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師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图画的内容,想一想表达的含义。课前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将彩图研究透彻,设计出由浅入深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路线,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现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页岳飞塑像略作说明。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1. 这个人叫什么?生活在哪一个朝代?2.此人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试用文字描述出来。3.为什么上面手书“还我河山”?4. 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接着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并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好后念给同学听,最后教师把南宋和金的对峙关系讲解清楚。
  二、利用配套地图资料,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这套历史教科书根据内容的需要,都在适当的位置配了彩色地图。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粗略地画下来,在上面标出地点,写上国名。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接着围绕此图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得到有关的历史知识。在《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课中附有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画出东亚、南亚、西亚的轮廓图,接着标出长安、日本、天竺、波斯等地名,然后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唐朝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如何?2.哪些人是“大使”?3.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图和同桌展开探讨,联系有关的知识学习“遣唐使来华”。学生通过这样合作探究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其效果远比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好得多。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程,潜心探究历史知识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活动课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目标,使用历史读物、历史图片、历史歌曲、时事新闻等资料,并且科学地设计活动课程,采用各种形式,如开展表演会、故事会、手工操作等,让学生探讨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走近印刷术》活动课中,笔者让学生带一些胶泥,捏成条形、方形、圆形等形状,接着用小刀削平,写上王、田、中、口、回等字。这些程序完成后,学生蘸上墨汁或印泥,将字印在纸上。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明白这是比较原始的印刷方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刷术,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让学生用胶泥刻字而不是用木块刻字或者橡皮刻字?2.当时的印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3.这种印刷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今天的印刷技术比较有什么缺点?4.哪些国家学了这种印刷术?世人是怎样评价印刷术的?学生围绕上述问题相互交流,最终探讨出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发明印刷术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四、仔细阅读课本“旁批”,充分探究历史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导思导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课本的左右两边都有大量的议议、想想、看看、读读、写写等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插入这些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唐诗与宋词》教学活动中,有议议“苏轼对宋词发展的作用”这个活动,学生可运用自己丰富的语文知识去探究。教师放映关于李煜的《虞美人》、温庭筠的《梦江南》,接着再放映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幻灯片,学生通过这些幻灯片议议在苏轼的词出现前后中国诗作的意境有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再补充一些这类题材的词。课本中有许多这类活动,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学好历史知识。
  五、瞄准课本知识难点,灵活探究历史问题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有的离我们年代久远,让人难以理解;有的历史知识存在分歧,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也有的由于关系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对于上述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动手制作、开展辩论、演讲比赛、历史情境创设去体会历史,就能够相对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历史课本中的知识难点突破适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只要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完全可以大胆地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地、深入地钻研教材,然后瞄准难点,灵活探究。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课程。”新课标的这一理念,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一项教学艺术,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现笔者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
所谓“课外历史教学”通常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教学途径,它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一、课外历史教学的作用  1.课外历史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曾起过积极作用,至今仍有它合理因素,它可以用来全面安排学生的必修课程,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
元人乔梦符在讨论如何写文章时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就如同一篇好文章,课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该具有艺术性。而多媒体则给这个目标的实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思品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下面笔者以苏人版八上《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为例,就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来谈一谈多媒体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导言,出示宋太祖赵匡胤的照片,简要介绍北宋建立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问题探究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2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材料3 北
曾经有人这么问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三百多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回答:“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以人为本,赏识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了成功。”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所谓赏识教育,又叫激励教育,是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除了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外,如何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提高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尤为重要。笔者在南宁市三十一中(生源主要来自城市家庭)与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市县教育局的号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调整,现在运用的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模式。为了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笔者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越来越感到“六模块”教学模式的精妙所在,感觉和“三案·六环节”模式很相似,但却是“三案·六环节”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
时下,网上有一本书非常流行,上千万的点击量让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稳居排行榜首位,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它以幽默的语言,细腻的推理,把明朝两三百年的历史以别样的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它的标题是“第一章皇帝是怎样炼成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姓名朱重八也叫朱八八(后改朱元璋),职业皇帝(皇帝居然是职业)”这样诙谐幽默的风格当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样在网上,疯传北京教师进修学校的青年教师袁腾飞的教学
随着微博的发展,“微”成了这个时代标志性文化语言。阅卷,是阅卷教师和学生用学科语言微妙的师生对话。为了更加清楚地定位我校学生现有的问题,笔者用了南京市2012年中考试题作为考试题目。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有幸听到了很多学生笔端流露的“微语”,而有些“微语”让笔者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思考的“微瞬间”。  【试题呈现】  27. (15分)通过三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主动关心时事,能自觉学习并初步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来实现教育目标,笔者认为摆事实比讲道理更有说服力。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例来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  学生爱听事例  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首先,事例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特别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比较反感,甚至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