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北京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控制机动车增长过快上,这虽然是最直接、短期最有效、也是最首当其冲的措施,但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过严的政策还会带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负面效应。从北京的长期发展看,机动车还有相当大的增长需求空间。要根本解除交通拥堵之困,必须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加快制定和实施标本兼治的系统性方案:一是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坚决改变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二是与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相适应,改变城市规划指标严重滞后的局面;三是把提高路网质量、建设高效公交系统作为改善通行效率的关键。
堵车一直是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疴疾。面对愈加严峻的情势,北京市出台了迄今最严厉的治堵措施。那么,究竟如何评估刚出台的治堵新规?如何在全面科学分析原因并抓住主要根源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综合性的治本之策?
一、北京现行治理拥堵的政策分析
北京治理拥堵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北京机动车增长过快这个现实问题,具有直接针对性,但只能作为治堵综合举措的一种直接手段。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是最直接、短期最有效、也是最首当其冲的一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规定增长量的控制指标,提高购置税,加大首次购车成本,加强上牌管理,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停车管理收费,通过收取拥堵费、排污费、环境税等手段,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抑制需求。这些治堵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月17日上午,北京市交通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根据最新监测数据,目前北京缓解交通拥堵“初见成效”,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有了改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4月上旬北京的交通运行状况比3月下旬进一步好转。其中,早高峰主干路网流量下降8.07%,速度上升6.48%;晚高峰主干路网流量下降7.28%,速度上升6.13%。工作日拥堵持续时间减少1小时。
但是,以上措施都只能是治标的辅助性手段,从长远看,并非治本之策。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全面分析,这种治堵措施可能还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一是对北京市就业的冲击。限购政策后北京每年的汽车销量只有24万辆,还不到2010年汽车销量(89.1万辆)的1/3。这意味着北京车市汽车销量将下降75%左右。这会导致许多汽车销售人员失业,并会影响与汽车消费相关的销售、广告、洗车、车饰、汽修、汽车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影响的人群范围从蓝领到白领乃至金领都有。这意味着,治堵政策的出台将导致北京立刻出现一个巨大的立体就业断面。事实上,既然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就是北京的主导产业,那么这个产业的萎缩,影响必然是比较大的。
二是可能会抑制消费、增加个人支出。汽车销售的急剧下降本身就是减少消费,因为汽车是北京人消费的一个主要方面,北京人爱买车在全国是出了名的。表面上北京没有像上海那样收取牌照费,采用了公平的摇号,但程序环节是复杂的,购车者的时间成本必然会十分巨大。此外,停车费上调可能导致CBD一带的停车费要从每月数百元,上涨到每月千元以上,这就远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负担的费用了。
北京目前的治堵措施的确也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发文表示,支持北京市综合治理拥堵,但对于通过限购措施治理拥堵的作法持保留意见。其理由,第一,北京市的交通拥堵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机动车的增长并非交通拥堵唯一原因,限制机动车增量也不应成为解决北京市拥堵的主要措施。第二,通过限制购买车辆的措施治理拥堵会产生新的不公平。相对现有的车辆拥有者,新购车用户的消费受到了限制,明显是不公平的。第三,由于北京市的“示范”作用,北京市限购势必扩展到其他城市,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全局性的负面影响。
二、北京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
目前,北京的治堵措施不能成为治本之方,必须权衡利弊,根据具体情况变化适时实行动态调整。随着北京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汽车数量的增长是必然的,目前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即便控制,数量还是会不断增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的交通拥堵直接原因是车多人多,但深层原因却是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的问题,只有从这些根源出发制定对策,才是明智的长远选择。
(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坚决改变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
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是北京拥堵的罪魁祸首。梁思成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对北京的城市问题提出了担忧:“一个理想城市是有限市区,是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的,不是无限膨胀。”“城市要实现平衡发展,实现生活、就业平衡,最大限度避免跨区域交通。”“老城区已经是饱和状态了,新市区就该找合理的地方。如果继续往中心区增加新的功能,势必导致人口大量外迁,人要城外居住,又要进城上班,大规模进出城交通发生了,这就是‘祸根’。”不幸的是,半个多世纪前所担心的问题却成为了今天的现实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城市发展参照了当时的苏联模式——单中心加放射型路网结构模式。20年后,《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出台,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在此时被勾勒出来了,此规划奠定了今天北京主城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这种模式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摊大饼”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城市病,导致了城市功能的混乱。
当然,“摊大饼”模式与当时北京的城市定位有关。当时的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被定位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最近的城市定位虽然不再提及经济中心的字眼,但北京名目繁多的中心却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城市拥有的“中心(核心)”称谓多达十几个,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汽车城、软件研发中心、新闻出版中心……实际上,近期出台的CBD东扩、金融街西延等规划,还在往中心城区塞进更多的城市功能,随着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跨国公司的入住,将使更多的人流车流汇集于中心城区,最终的结果是加剧中心城区的交通恶化。
与“摊大饼”模式对应的是卫星城模式。其实卫星城的发展计划,一直出现在北京城市规划中,却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就有了“子母城”的提法,打算在规划市区发展的同时,在昌平、顺义、通县等地建40多个卫星镇。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再次提出要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等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地方性法规,引导各类企业迁入卫星城。不过,这似乎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卫星城计划依然只停留在纸面上。由于市区迅速膨胀,到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第三次明确提出,要建设14个卫星城。直到200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确定“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在未来几年,建设若干个适合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这被认为是北京真正实行卫星城建设的开始。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北京致力于建设多中心城市,但主要的商务区、金融区和行政区都集中于三环以内,上下班的人流和商业区的人流多集中于此,二环路内的面积仅占市区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量的30%,六环内集中了80%以上,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的2.3倍。中心城区除了车多人多外,停车场也是稀缺资源。二环边的北京市儿童医院门口经常拥堵成患,医院每天接诊大约5000人,却只有240个车位,寻找车位的车辆,出租车上上下下的患者,迅速将堵车的节点蔓延到二环主路。规划大格局的失误,加上小节点缺乏疏导,城市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都阻塞,首都自然变成了“首堵”。
(二)与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相适应,改变城市规划指标严重滞后的局面
近五年来北京的汽车拥有量飞速增长,而相关的道路规划和交通政策,却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停车场为例,目前的指标主要依据2002年修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民汽车停车场停车率不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对于公共中心和商业中心,停车位的配套也少得可怜,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只配置3个机动车位。目前北京机动车总量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水平。而北京经营性停车场仅4855个,车位数112.73万个。如果一个停车位停上一辆车,就会有2-3辆车停不进去。
以目前北京市1900多万的常住人口计算,汽车保有量达到478万辆,意味着每千人拥有量超过200辆,但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00到700辆的千人拥有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畅通之道,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为汽车提供了极友善的环境。这不但因为有四通八达的公路,更在于其大量提供的免费停车场。在美国,大型的娱乐场所和购物中心,会提供免费的停车场所,停车位的面积往往比营业面积还大。居住小区在最初的道路规划时,就会规划适当的宽度,提供免费的路边停车,高档的住宅小区,每户往往配套两个以上的车位。
反观国内的停车场规划,却没有跟上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步伐,制定的规划指标也是八年前的标准。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修订版(GB 50180—93)》的规定:商业中心每100平方米营业面积规划了7.5个自行车位,却只有0.3个机动车车位,而集贸市场竟然没有机动车车位的规划指标,人流最拥挤的医院门诊每百平方米也只有0.2个机动车位的指标。
没有规划指标的强行限制,开发商自然也无义务修建停车场,因为停车位售卖的价格远远低于写字楼或住宅的价格,于是国内的开发商,在宣称自己是高端物业高尚住宅的同时,却连与之配套的车位都吝于修建。
(三)把提高路网质量、建设高效公交系统作为改善通行效率的关键
评价一个城市的交通主要看它的路网质量,在这种评价体系中,道路的宽度已经不重要了。北京长期以来实行“宽而稀”的双向交通模式,拥有120米宽的长安街、双向八车道的环路。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和西方国家实行“窄而密”的单向交通模式,创造了很高的道路畅通率。在日本,即便是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最繁忙的主干道也不过是双向六车道,城市之间的国道多为双向四车道。不仅道路不宽,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也不多见,行人通常可直接穿越马路,其关键在于以单行道的方式来打通交通微循环。在伦敦,也有三分之二的道路实行单向交通,不用拓宽道路就能保持道路通畅。
东京、伦敦还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公交系统发达、换乘枢纽高效运转。伦敦市内地铁、公交、轻轨、甚至还有铁路十分发达,其中70%的交通依靠地铁,在市区任何地点,十分钟内便可进入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为了使公交系统高效运转,换乘枢纽旁的大型停车场必不可少。伦敦市政府为了鼓励人们换乘地铁,在大型的地铁、轻轨换乘站旁建有便宜的立体停车场,实现了地铁、汽车、轻轨等不同交通工具的无缝对接。
而在北京,无论是复兴门、西直门这样的传统交通枢纽,还是东直门、北京南站这样的新建枢纽,都鲜见大型停车场。因为停车场根本就不赚钱。一个停车位占地25平方米左右,无论是出售还是出租,都远远不如住宅和写字楼赚钱。
从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的投资看,多聚集于修建高铁高速公路,侧重于改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很少将钱投入到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改善,尤其是老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殊不知,城市的交通内循环系统,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立交桥等小节点才是解决拥堵的关键。
城市交通疏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和眼前效果,也不能只注重短期政策,而不追究拥堵的根本,否则就会出现“越堵越修路,路越修越堵”的恶性循环。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交通形势会愈来俞严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城市规划和管理必须跟上城市化的速度。
(责任编辑:文雪峰)
堵车一直是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疴疾。面对愈加严峻的情势,北京市出台了迄今最严厉的治堵措施。那么,究竟如何评估刚出台的治堵新规?如何在全面科学分析原因并抓住主要根源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综合性的治本之策?
一、北京现行治理拥堵的政策分析
北京治理拥堵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北京机动车增长过快这个现实问题,具有直接针对性,但只能作为治堵综合举措的一种直接手段。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是最直接、短期最有效、也是最首当其冲的一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规定增长量的控制指标,提高购置税,加大首次购车成本,加强上牌管理,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停车管理收费,通过收取拥堵费、排污费、环境税等手段,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抑制需求。这些治堵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月17日上午,北京市交通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根据最新监测数据,目前北京缓解交通拥堵“初见成效”,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有了改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4月上旬北京的交通运行状况比3月下旬进一步好转。其中,早高峰主干路网流量下降8.07%,速度上升6.48%;晚高峰主干路网流量下降7.28%,速度上升6.13%。工作日拥堵持续时间减少1小时。
但是,以上措施都只能是治标的辅助性手段,从长远看,并非治本之策。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全面分析,这种治堵措施可能还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一是对北京市就业的冲击。限购政策后北京每年的汽车销量只有24万辆,还不到2010年汽车销量(89.1万辆)的1/3。这意味着北京车市汽车销量将下降75%左右。这会导致许多汽车销售人员失业,并会影响与汽车消费相关的销售、广告、洗车、车饰、汽修、汽车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影响的人群范围从蓝领到白领乃至金领都有。这意味着,治堵政策的出台将导致北京立刻出现一个巨大的立体就业断面。事实上,既然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就是北京的主导产业,那么这个产业的萎缩,影响必然是比较大的。
二是可能会抑制消费、增加个人支出。汽车销售的急剧下降本身就是减少消费,因为汽车是北京人消费的一个主要方面,北京人爱买车在全国是出了名的。表面上北京没有像上海那样收取牌照费,采用了公平的摇号,但程序环节是复杂的,购车者的时间成本必然会十分巨大。此外,停车费上调可能导致CBD一带的停车费要从每月数百元,上涨到每月千元以上,这就远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负担的费用了。
北京目前的治堵措施的确也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发文表示,支持北京市综合治理拥堵,但对于通过限购措施治理拥堵的作法持保留意见。其理由,第一,北京市的交通拥堵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机动车的增长并非交通拥堵唯一原因,限制机动车增量也不应成为解决北京市拥堵的主要措施。第二,通过限制购买车辆的措施治理拥堵会产生新的不公平。相对现有的车辆拥有者,新购车用户的消费受到了限制,明显是不公平的。第三,由于北京市的“示范”作用,北京市限购势必扩展到其他城市,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全局性的负面影响。
二、北京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
目前,北京的治堵措施不能成为治本之方,必须权衡利弊,根据具体情况变化适时实行动态调整。随着北京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汽车数量的增长是必然的,目前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即便控制,数量还是会不断增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的交通拥堵直接原因是车多人多,但深层原因却是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的问题,只有从这些根源出发制定对策,才是明智的长远选择。
(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坚决改变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
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是北京拥堵的罪魁祸首。梁思成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对北京的城市问题提出了担忧:“一个理想城市是有限市区,是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的,不是无限膨胀。”“城市要实现平衡发展,实现生活、就业平衡,最大限度避免跨区域交通。”“老城区已经是饱和状态了,新市区就该找合理的地方。如果继续往中心区增加新的功能,势必导致人口大量外迁,人要城外居住,又要进城上班,大规模进出城交通发生了,这就是‘祸根’。”不幸的是,半个多世纪前所担心的问题却成为了今天的现实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城市发展参照了当时的苏联模式——单中心加放射型路网结构模式。20年后,《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出台,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在此时被勾勒出来了,此规划奠定了今天北京主城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这种模式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摊大饼”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城市病,导致了城市功能的混乱。
当然,“摊大饼”模式与当时北京的城市定位有关。当时的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被定位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最近的城市定位虽然不再提及经济中心的字眼,但北京名目繁多的中心却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城市拥有的“中心(核心)”称谓多达十几个,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汽车城、软件研发中心、新闻出版中心……实际上,近期出台的CBD东扩、金融街西延等规划,还在往中心城区塞进更多的城市功能,随着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跨国公司的入住,将使更多的人流车流汇集于中心城区,最终的结果是加剧中心城区的交通恶化。
与“摊大饼”模式对应的是卫星城模式。其实卫星城的发展计划,一直出现在北京城市规划中,却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就有了“子母城”的提法,打算在规划市区发展的同时,在昌平、顺义、通县等地建40多个卫星镇。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再次提出要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等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地方性法规,引导各类企业迁入卫星城。不过,这似乎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卫星城计划依然只停留在纸面上。由于市区迅速膨胀,到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第三次明确提出,要建设14个卫星城。直到200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确定“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在未来几年,建设若干个适合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这被认为是北京真正实行卫星城建设的开始。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北京致力于建设多中心城市,但主要的商务区、金融区和行政区都集中于三环以内,上下班的人流和商业区的人流多集中于此,二环路内的面积仅占市区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量的30%,六环内集中了80%以上,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的2.3倍。中心城区除了车多人多外,停车场也是稀缺资源。二环边的北京市儿童医院门口经常拥堵成患,医院每天接诊大约5000人,却只有240个车位,寻找车位的车辆,出租车上上下下的患者,迅速将堵车的节点蔓延到二环主路。规划大格局的失误,加上小节点缺乏疏导,城市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都阻塞,首都自然变成了“首堵”。
(二)与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相适应,改变城市规划指标严重滞后的局面
近五年来北京的汽车拥有量飞速增长,而相关的道路规划和交通政策,却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停车场为例,目前的指标主要依据2002年修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民汽车停车场停车率不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对于公共中心和商业中心,停车位的配套也少得可怜,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只配置3个机动车位。目前北京机动车总量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水平。而北京经营性停车场仅4855个,车位数112.73万个。如果一个停车位停上一辆车,就会有2-3辆车停不进去。
以目前北京市1900多万的常住人口计算,汽车保有量达到478万辆,意味着每千人拥有量超过200辆,但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00到700辆的千人拥有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畅通之道,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为汽车提供了极友善的环境。这不但因为有四通八达的公路,更在于其大量提供的免费停车场。在美国,大型的娱乐场所和购物中心,会提供免费的停车场所,停车位的面积往往比营业面积还大。居住小区在最初的道路规划时,就会规划适当的宽度,提供免费的路边停车,高档的住宅小区,每户往往配套两个以上的车位。
反观国内的停车场规划,却没有跟上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步伐,制定的规划指标也是八年前的标准。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修订版(GB 50180—93)》的规定:商业中心每100平方米营业面积规划了7.5个自行车位,却只有0.3个机动车车位,而集贸市场竟然没有机动车车位的规划指标,人流最拥挤的医院门诊每百平方米也只有0.2个机动车位的指标。
没有规划指标的强行限制,开发商自然也无义务修建停车场,因为停车位售卖的价格远远低于写字楼或住宅的价格,于是国内的开发商,在宣称自己是高端物业高尚住宅的同时,却连与之配套的车位都吝于修建。
(三)把提高路网质量、建设高效公交系统作为改善通行效率的关键
评价一个城市的交通主要看它的路网质量,在这种评价体系中,道路的宽度已经不重要了。北京长期以来实行“宽而稀”的双向交通模式,拥有120米宽的长安街、双向八车道的环路。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和西方国家实行“窄而密”的单向交通模式,创造了很高的道路畅通率。在日本,即便是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最繁忙的主干道也不过是双向六车道,城市之间的国道多为双向四车道。不仅道路不宽,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也不多见,行人通常可直接穿越马路,其关键在于以单行道的方式来打通交通微循环。在伦敦,也有三分之二的道路实行单向交通,不用拓宽道路就能保持道路通畅。
东京、伦敦还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公交系统发达、换乘枢纽高效运转。伦敦市内地铁、公交、轻轨、甚至还有铁路十分发达,其中70%的交通依靠地铁,在市区任何地点,十分钟内便可进入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为了使公交系统高效运转,换乘枢纽旁的大型停车场必不可少。伦敦市政府为了鼓励人们换乘地铁,在大型的地铁、轻轨换乘站旁建有便宜的立体停车场,实现了地铁、汽车、轻轨等不同交通工具的无缝对接。
而在北京,无论是复兴门、西直门这样的传统交通枢纽,还是东直门、北京南站这样的新建枢纽,都鲜见大型停车场。因为停车场根本就不赚钱。一个停车位占地25平方米左右,无论是出售还是出租,都远远不如住宅和写字楼赚钱。
从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的投资看,多聚集于修建高铁高速公路,侧重于改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很少将钱投入到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改善,尤其是老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殊不知,城市的交通内循环系统,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立交桥等小节点才是解决拥堵的关键。
城市交通疏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和眼前效果,也不能只注重短期政策,而不追究拥堵的根本,否则就会出现“越堵越修路,路越修越堵”的恶性循环。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交通形势会愈来俞严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城市规划和管理必须跟上城市化的速度。
(责任编辑: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