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贝美前列素3种前列腺素类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周后的24h降眼压效果。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6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3例(63只眼)。其中拉坦前列素组21例(21只眼),曲伏前列素组22例(22只眼),贝美前列素组20例(20只眼),分别使用相应的滴眼液,均为每日滴药1次,共观察4周,测量用药前后的24h眼压曲线。3组间
【机 构】
:
20003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20003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市北站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贝美前列素3种前列腺素类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周后的24h降眼压效果。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6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3例(63只眼)。其中拉坦前列素组21例(21只眼),曲伏前列素组22例(22只眼),贝美前列素组20例(20只眼),分别使用相应的滴眼液,均为每日滴药1次,共观察4周,测量用药前后的24h眼压曲线。3组间用药前或用药后24h不同时间点眼压值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眼压波动幅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组患者用药4周后眼压均明显下降,拉坦前列素组眼压从(18.9±2.1)mm Hg(1mm Hg =0.133 kPa)降至(15.3±2.7)mm Hg,下降幅度(用药前后眼压差值/用药前眼压值)为19.0%;曲伏前列素组眼压从(19.1±3.1)mm Hg降至(15.3 ±2.1)mm Hg,下降幅度为19.4%;贝美前列素组眼压从(18.6±1.9) mm Hg降至(14.9±1.9)mm Hg,下降幅度为19.9%。波幅下降幅度(用药前后波幅差值/用药前波幅值),拉坦前列素组为31.0%,曲伏前列素组为31.1%,贝美前列素组为31.9%。用药前及用药后3组间眼压值随时间点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1.501,P=0.110),3组间用药后眼压波幅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286,P=0.752)。结论 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贝美前列素3种滴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昼夜降眼压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差别。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举办的第14届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5月上旬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本次会议将围绕斜视与弱视以及儿童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眼底病、眼部肿瘤、遗传性眼病及其他儿童眼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行学术交流,现就上述学术内容进行征文。
目的 研究X-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RPGR基因突变男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的临床表型.方法 家系调查研究.收集RP先证者及其家系资料,完善眼科检查,抽取现存77名家系成员和8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PGR基因外显子ORF15,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RP家系中,8例RP患者均为男性,呈隔代传递,不存在男性至男性的传递,患者的母亲及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将于2011年7月28至31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白内障、青光眼、眼表疾病与角膜屈光手术培训班。此次会议由秦皇岛妇幼保健院协办。
脉络膜血管瘤合并同一眼内不同性质的肿瘤非常罕见.本文在1例因脉络膜血管瘤、继发性青光眼、眼球失明而摘除眼球的标本中,发现除眼球后极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外,虹膜根部和睫状体前部存在一个较小的黑色素细胞瘤,现报道如下。
近5年来我国眼底病的诊疗水平快速提高,国际上新的诊疗理念、诊疗方法、诊疗设备不断被引入国内,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眼底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在诊断方面,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还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治疗方面,我国学者更是积极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临床研究,例如组织国内黄斑裂孔
继2009及2010年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会成功举办两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后,应广大眼科医师的要求,由本刊主办的“第三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暨组稿会)”将于2011年7月初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此次论坛的内容集眼科药品的合理应用及新技术与新设备推广于一体,重在全面提高眼科医师的诊疗水平。
中华眼科杂志的图片精粹栏目很受广大眼科读者欢迎,原因在于该栏目短小精致,虽然仅有数行文字介绍,但也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病史、眼部检查等信患;而刊出的图片更是体现了"精粹"二字,病变显示清晰,图像印刷精美,使得读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增加对某些疑难少见疾病的感性认识.我们是该栏目的热心读者。
患者男性,73岁.因"左眼球突出伴胀痛,视力下降4个月"于2009年7月30日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住院治疗.入院前4个月患者自觉左眼球明显突出伴眼部胀痛,不伴有畏光流泪发热头痛等症状,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左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建议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fERG一阶反应P1波特征,探讨mfERG在弱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罗兰RETIscan型电生理仪检测一组(1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fERG,选择一阶反应第一环P1波为指标,计算其平均振幅密度(nV·deg-2)及潜伏期(m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弱视眼与对侧健眼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弱视眼P1波平均振幅密度为(164.7±73.1)nV·deg-2,对侧健
目的 评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神经营养性角膜上皮病变(LINE)和角膜知觉恢复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2007年5月至2008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双眼LASIK手术患者,术前同意按要求随访的手术病例进行观察,共连续观察1154例,收集术后出现LINE患者,收集满60例结束.所有病例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