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炎症因子水平分析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输血前后新生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分析,以探讨输血相关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可能发病机制。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需要接受输血的162例患儿,其中接受输血后48 h内13例发生输血相关性NEC(试验组A),149例未发生NEC(试验组B)。同期未接受输血患儿1 292例,发生NEC 45例(对照组A),在1 247例未接受输血也未发生NEC的患儿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30例(对照组B),比较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差异。

结果

162例患儿在接受输血后48 h内共13例发生NEC,发病率8.02%,同期未接受输血患儿1 292例,发生NEC 45例,发病率3.48%,接受输血的患儿NEC发病率显著高于未接受输血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P<0.01)。试验组A和试验组B患儿在接受输血后24、48 h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B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组A在输血后24、48 h血清TNF-α、IL-6水平较试验组B、对照组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组B在输血后24、48 h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在发生NEC后24、48 h测得的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B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输血相关性NEC发病率较普通NEC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全血处理与红细胞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如TNF-α、IL-6等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结合拔罐放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针刺董氏奇穴之反后绝、灵骨、大白穴,结合拔罐放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20例。结果:120例患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