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维是第一關键的内容,也是学生成长的指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不同类型思维,有线型的、平面型的、立体型的,但最终学生都需要构建成立体型的思维。通过判断式问题、叙述式问题、挖掘式问题,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达成立体型思维的构建任务。
关键词:线型思维;平面型思维;立体型思维;判断式问题;叙述式问题;挖掘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的思维在本质上分类有三种,一种是线型的,线型的思维就是一句话的思维,他的意义在于能理解和听懂一句话所表达涵义,但对于多句话联系在一起所表达的意思有障碍。它是由于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的表现,是因为短暂性记忆缺失的原因。第二种是平面型的思维,它比线型思维有很大的进步,能根据前后语句的联系,去理解整段话和整篇文章的涵义,但它缺乏将文字与现实的联系的能力,主要原因是想象能力的缺失,也是大脑发育不够完善的表现。第三种是立体型思维,它不仅能将文字在大脑中演绎成为有血有肉的戏剧,还能进行深度思考,是人的大脑完善的标志。但它要与实践型思维区别,实践型思维是指学生只能具体在实践操作中去思考和学习,因为它缺少在不同思维之间转换能力,它与平面型思维是对等的,主要缺乏文字的想象,不能够对文字进行理解,这种学生就不适合班级为主体的学校教学。
在人的大脑发育历程中,这三种思维是从低到高依次建立,而且能够互相转换,但三种思维建立的时间有早晚。那么如何在小学道法课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的思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依据思维发展的适应性和惰性原理,只有在快乐的课堂,才能克服思维的惰性,加快适应性,因此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以判断式问题为起点,累积学生线型思维提升的量变
判断式问题是以对不对;好不好等为主要形式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回忆主人公或者是事件的主流价值。线型思维的学生在故事里,只停留在主要事件和主人公的线条上,而非主干类的或侧枝的事件和人物,大脑会选择屏蔽。因为这类学生的短暂记忆容量有限,如果需要扩展,那必须付出一定的精力和体力,精神上会表现出不快乐而疲惫,体现出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在给与这类学生判断后,还要帮助他扩展记忆容量,提高思维的质量,最好接下来问一个,他做了哪些事情你认为是对的?等等。
二、以叙述式问题作为支点,促使学生向平面型思维转变
由主干向侧枝扩展的,甚至可以扩展到叶脉的思维,它需要有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类问题就是叙述式的问题。它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以回顾事件为主;第二个是促使学生由线及面的思考。因此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上升到了平面型思维,而不是只停留在线型思维。叙述式问题的类型有:在故事中,有哪些事情很让你感动的?等等,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组问题。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制》课程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尊重》,接上一个故事,教师在问完你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呢?后,可以接着问,在故事中,有哪些事情很让你感动的?一般学生能够回答的是三件事情,一件事面店老板给了他们母子免费吃面;一件是妈妈因为生活拮据,只要了一碗面给儿子过生日;一件是儿子为了让妈妈也能够尝尝味道,等够了第九十九个客人。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问,面店老板为了给他们母子免费吃面,撒了一个善意谎言是什么?学生会回答,假说是搞活动,第一百位客人是免费的;接着还可以问,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对母子的生活很拮据?学生会回答,母亲是环卫工人,工资低;母亲只要了一碗面;母亲用五毛的、一块的零钱付钱。这些都是教师利用叙述式的问题,使学生对故事进行平面思维,对故事能够全面了解,为接下来的课题服务,也能够为思维的提升做好铺垫。
三、以挖掘式问题作为重点,构建学生立体型思维
小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学生的立体型思维,立体型思维是一种初步的深度思维,它有三个坐标,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也就是一件事情是怎么样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大脑趋于发育完全的状态。有了它不仅能够解决自我认知的问题,也就是德育的问题,还能够解决自我人生规划的问题以及历史使命感、价值观。它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去悟,去习惯性地用,时时把三个坐标放入到意识中,将事件放入到三个坐标里去比对,形成一种潜意识。而教师则可以在教学中以挖掘式的问题为重点,时不时地刺激学生的大脑。这种挖掘式问题一般是指事件的为什么?和怎么做?作为导向的问题,有时还包括逆向思维问题。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制》课程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尊重》,接上一个故事,教师在以判断式问题和叙述式问题为铺垫后,就可以挖掘故事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这样问,面店老板为什么要给母子免费的面条?学生会说,因为这对母子生活拮据。教师接着可以问,那么可不可以直接送给他们?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深度思考模式,联系课本,学生马上明白了,因为尊重他们母子,这时学生领悟到直接给,是一种施舍,施舍是不对等的关系,对个人的自尊是一种伤害。面店老板第一次给面的借口是他们母子的运气好,第二次给面条是让孩子付出等待的时间,这主要是尊重这对母子,同时也维护了他们母子的自尊。接下来,母亲给孩子点一碗面条过生日,是不是也是一种尊重呢?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碗面条是不是也是一种尊重呢?同样也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详细地分析和教学。
总之,《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都要源于学生的不同思维情况和基础开展,但要求的结果,都是要学生构建一种立体型的思维。通过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仅仅是一种课堂模式,可能是目前主要的模式,因为它能快速地让学生悟道。
参考文献
[1]沈荣图.让“线型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打曲[J].新课程(下),2014(07):162-163.
[2]李佩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85-86.
关键词:线型思维;平面型思维;立体型思维;判断式问题;叙述式问题;挖掘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的思维在本质上分类有三种,一种是线型的,线型的思维就是一句话的思维,他的意义在于能理解和听懂一句话所表达涵义,但对于多句话联系在一起所表达的意思有障碍。它是由于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的表现,是因为短暂性记忆缺失的原因。第二种是平面型的思维,它比线型思维有很大的进步,能根据前后语句的联系,去理解整段话和整篇文章的涵义,但它缺乏将文字与现实的联系的能力,主要原因是想象能力的缺失,也是大脑发育不够完善的表现。第三种是立体型思维,它不仅能将文字在大脑中演绎成为有血有肉的戏剧,还能进行深度思考,是人的大脑完善的标志。但它要与实践型思维区别,实践型思维是指学生只能具体在实践操作中去思考和学习,因为它缺少在不同思维之间转换能力,它与平面型思维是对等的,主要缺乏文字的想象,不能够对文字进行理解,这种学生就不适合班级为主体的学校教学。
在人的大脑发育历程中,这三种思维是从低到高依次建立,而且能够互相转换,但三种思维建立的时间有早晚。那么如何在小学道法课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的思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依据思维发展的适应性和惰性原理,只有在快乐的课堂,才能克服思维的惰性,加快适应性,因此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以判断式问题为起点,累积学生线型思维提升的量变
判断式问题是以对不对;好不好等为主要形式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回忆主人公或者是事件的主流价值。线型思维的学生在故事里,只停留在主要事件和主人公的线条上,而非主干类的或侧枝的事件和人物,大脑会选择屏蔽。因为这类学生的短暂记忆容量有限,如果需要扩展,那必须付出一定的精力和体力,精神上会表现出不快乐而疲惫,体现出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在给与这类学生判断后,还要帮助他扩展记忆容量,提高思维的质量,最好接下来问一个,他做了哪些事情你认为是对的?等等。
二、以叙述式问题作为支点,促使学生向平面型思维转变
由主干向侧枝扩展的,甚至可以扩展到叶脉的思维,它需要有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类问题就是叙述式的问题。它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以回顾事件为主;第二个是促使学生由线及面的思考。因此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上升到了平面型思维,而不是只停留在线型思维。叙述式问题的类型有:在故事中,有哪些事情很让你感动的?等等,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组问题。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制》课程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尊重》,接上一个故事,教师在问完你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呢?后,可以接着问,在故事中,有哪些事情很让你感动的?一般学生能够回答的是三件事情,一件事面店老板给了他们母子免费吃面;一件是妈妈因为生活拮据,只要了一碗面给儿子过生日;一件是儿子为了让妈妈也能够尝尝味道,等够了第九十九个客人。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问,面店老板为了给他们母子免费吃面,撒了一个善意谎言是什么?学生会回答,假说是搞活动,第一百位客人是免费的;接着还可以问,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对母子的生活很拮据?学生会回答,母亲是环卫工人,工资低;母亲只要了一碗面;母亲用五毛的、一块的零钱付钱。这些都是教师利用叙述式的问题,使学生对故事进行平面思维,对故事能够全面了解,为接下来的课题服务,也能够为思维的提升做好铺垫。
三、以挖掘式问题作为重点,构建学生立体型思维
小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学生的立体型思维,立体型思维是一种初步的深度思维,它有三个坐标,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也就是一件事情是怎么样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大脑趋于发育完全的状态。有了它不仅能够解决自我认知的问题,也就是德育的问题,还能够解决自我人生规划的问题以及历史使命感、价值观。它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去悟,去习惯性地用,时时把三个坐标放入到意识中,将事件放入到三个坐标里去比对,形成一种潜意识。而教师则可以在教学中以挖掘式的问题为重点,时不时地刺激学生的大脑。这种挖掘式问题一般是指事件的为什么?和怎么做?作为导向的问题,有时还包括逆向思维问题。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制》课程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尊重》,接上一个故事,教师在以判断式问题和叙述式问题为铺垫后,就可以挖掘故事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这样问,面店老板为什么要给母子免费的面条?学生会说,因为这对母子生活拮据。教师接着可以问,那么可不可以直接送给他们?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深度思考模式,联系课本,学生马上明白了,因为尊重他们母子,这时学生领悟到直接给,是一种施舍,施舍是不对等的关系,对个人的自尊是一种伤害。面店老板第一次给面的借口是他们母子的运气好,第二次给面条是让孩子付出等待的时间,这主要是尊重这对母子,同时也维护了他们母子的自尊。接下来,母亲给孩子点一碗面条过生日,是不是也是一种尊重呢?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碗面条是不是也是一种尊重呢?同样也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详细地分析和教学。
总之,《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都要源于学生的不同思维情况和基础开展,但要求的结果,都是要学生构建一种立体型的思维。通过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仅仅是一种课堂模式,可能是目前主要的模式,因为它能快速地让学生悟道。
参考文献
[1]沈荣图.让“线型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打曲[J].新课程(下),2014(07):162-163.
[2]李佩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