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紧扣现实,以情激趣、以境激情、以情动情、知情相融,获得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例谈一下具体的做法。
【案例一】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如果你是1906年中国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开创一番什么样的事业?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1:我想开一个时装设计公司,因为自古以来,我国的丝织业一直很发达,我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先进技术,生产更好的丝绸卖到国外。
生2:我会开一家饭馆,我做的饭要味美而价廉,这样吃饭的人就多了,就能挣钱了。
生3:我想在沿海地区开一个轮船配件厂,因为有很多外来的船舶停靠在中国沿海。轮船配件有广泛的市场空间,当然,为了保证货源,我会与外国的供货商打好关系。
师:请选出你认为最可行的一种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经过讨论后,学生的意见是:
方案一:可行,但不能用手工生产,因为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器生产抗衡,这已被事实证明;还要有好的技术人员。
方案二:可行,但利润太低。
方案三:争论最激烈,肯定与否定参半。否定的理由:需要的资金多,而且当时轮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僚手中,普通商人是不能进入的。肯定的理由:对于外商而言,轮船配件的利润不够丰厚,但又是其轮船航运发展所必需的。
师:大家的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研究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再来评价。
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但可以创设“重返历史”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和实践。在上面的案例中,通过创设一个历史假说,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历史;再通过分析教材知识,建立理性的思考平台;最后,学习运用理性的知识印证感性的体验,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案例二】在学习完《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笔者联系到现实:同学们,2011年我们的邻国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与核泄漏。这一事件立刻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事件:一个是关于作为一个中国人该“祈福日本”还是该“冷眼旁观”的网络口水战;还有一个就是担心核辐射而引起的全国抢盐风潮。我的问题是:(1)为什么日本的那次地震会引发中国网民那么大规模的口水战?(2)同样的核辐射危机在日本没有发生抢购碘盐事件,而在中国却引起了巨大轰动,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样一来,通过引用相关的新闻材料,一下子就会把历史课本和现实生活拉的很近,就会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设计这个环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区别“军国主义者”与“日本国民”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不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潭,做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案例三】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课,笔者让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关于“文革”的材料,对“文革”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或与家里老人聊天的方式,了解亲历者的“文革”印象。学生的调查如下:
生1:听我姥姥说,上街买菜时,要正色对售货员说:“‘要节约闹革命’,我买二斤菠菜。”售货员要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你的二斤菠菜。”否则买卖不能成交。
生2:我爷爷说,“文革”期间每个人对毛主席都很崇拜,有些疯狂的红卫兵把毛主席像章佩在肉上,绝不容许讲不尊敬毛主席的话,甚至连毛主席像上有一点灰尘也要把人抓起来进行批斗。
生3:听我奶奶说,当时农村里不准随意地多养鸡鸭,说这是搞资本主义的一套,是要被批斗的,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
学生了解到的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真切的历史,因而拉近了与那段历史的距离,切身感受到了那段历史与普通中国人命运的直接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历史情感被调动起来,带着疑惑和探究的愿望“走进”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我们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要给他们以正确的思想引领,使我们的学生既拥有丰富的知识素养,更拥有一份高尚健康的人文素养。这就是历史教育的真谛!
【案例一】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如果你是1906年中国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开创一番什么样的事业?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1:我想开一个时装设计公司,因为自古以来,我国的丝织业一直很发达,我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先进技术,生产更好的丝绸卖到国外。
生2:我会开一家饭馆,我做的饭要味美而价廉,这样吃饭的人就多了,就能挣钱了。
生3:我想在沿海地区开一个轮船配件厂,因为有很多外来的船舶停靠在中国沿海。轮船配件有广泛的市场空间,当然,为了保证货源,我会与外国的供货商打好关系。
师:请选出你认为最可行的一种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经过讨论后,学生的意见是:
方案一:可行,但不能用手工生产,因为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器生产抗衡,这已被事实证明;还要有好的技术人员。
方案二:可行,但利润太低。
方案三:争论最激烈,肯定与否定参半。否定的理由:需要的资金多,而且当时轮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僚手中,普通商人是不能进入的。肯定的理由:对于外商而言,轮船配件的利润不够丰厚,但又是其轮船航运发展所必需的。
师:大家的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研究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再来评价。
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但可以创设“重返历史”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和实践。在上面的案例中,通过创设一个历史假说,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历史;再通过分析教材知识,建立理性的思考平台;最后,学习运用理性的知识印证感性的体验,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案例二】在学习完《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笔者联系到现实:同学们,2011年我们的邻国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与核泄漏。这一事件立刻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事件:一个是关于作为一个中国人该“祈福日本”还是该“冷眼旁观”的网络口水战;还有一个就是担心核辐射而引起的全国抢盐风潮。我的问题是:(1)为什么日本的那次地震会引发中国网民那么大规模的口水战?(2)同样的核辐射危机在日本没有发生抢购碘盐事件,而在中国却引起了巨大轰动,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样一来,通过引用相关的新闻材料,一下子就会把历史课本和现实生活拉的很近,就会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设计这个环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区别“军国主义者”与“日本国民”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不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潭,做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案例三】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课,笔者让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关于“文革”的材料,对“文革”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或与家里老人聊天的方式,了解亲历者的“文革”印象。学生的调查如下:
生1:听我姥姥说,上街买菜时,要正色对售货员说:“‘要节约闹革命’,我买二斤菠菜。”售货员要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你的二斤菠菜。”否则买卖不能成交。
生2:我爷爷说,“文革”期间每个人对毛主席都很崇拜,有些疯狂的红卫兵把毛主席像章佩在肉上,绝不容许讲不尊敬毛主席的话,甚至连毛主席像上有一点灰尘也要把人抓起来进行批斗。
生3:听我奶奶说,当时农村里不准随意地多养鸡鸭,说这是搞资本主义的一套,是要被批斗的,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
学生了解到的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真切的历史,因而拉近了与那段历史的距离,切身感受到了那段历史与普通中国人命运的直接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历史情感被调动起来,带着疑惑和探究的愿望“走进”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我们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要给他们以正确的思想引领,使我们的学生既拥有丰富的知识素养,更拥有一份高尚健康的人文素养。这就是历史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