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本设计的特征
日本设计在世界设计舞台上是一道清新的风景,具有简单、自然、优雅的美感,无论是平面广告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仿佛走在竹林当中,那沉静幽深仿佛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世界各地设计同行研究学习。日本设计独具特色,与日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密不可分。
(一)简约与自然
日本传统审美思想因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本身,喜好不经掩饰的裸露的材料,装饰l生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天然的材料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天然材料的装饰下,日本设计绽放出雅致的光芒。
日本设计还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创立于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原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极简是无印良品的卖点,它的产品舍去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色彩,简单到只剩下材料和产品本身,产品的主色调都是米色、蓝色或黑色等淡雅的色彩,没有任何当下流行的印花图案,款式也是简单到了极致。无印良品推崇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购买无印良品的产品已成为一种時尚,其独特的品牌形象深入消费者的内心,甚至在中国已出现模仿其品牌形象的连锁店。
(二)功能的魅力
在设计外观美观的同时,日本设计也讲究其功能性,外观与功能并重使日本产品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例,本田公司的Super Cub摩托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型号,它是本田(HONDA)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如其名,50年来畅销世界,成为真正的机车之王。它在1958年投放市场后就为轻型摩托车确立了标准,直到1960年代地位都不曾动摇——1976年时它的销量已达到500万辆。Super Cub摩托车在当时二冲程发动机为主流的情况下,配置了非常省油和高度可靠的划时代的50cc四冲程发动机。并且采用了容易上下车的脊骨式车架和脚部挡泥板以及减轻迎面风压的大型塑料护腿板等,重量轻且易操作,女性也能轻松驾驭,实现了独创的造型设计同时也兼具了功能性。
(三)传统与现代
日本设计最赋特色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完美融合,日本在这方面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我国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学习范例。“二战”后至今,日本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相互协调、齐头并进,无论是日本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或建筑,还是现代设计,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准。
二、影响日本设计的因素
在战前到战后早期阶段,“日本制造”意味着廉价的玩具与仓促制造的劣质电器产品,这些产品通常以外国买家以及制造商提出的规格为制作标准,着眼于低廉的大众市场,这些商家效仿的产品与原产品对比缺少声誉与品质的保证,这时的日本还没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战后的日本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经济方面逐步达到了世界先列,工業设计也得到了国际设计同行的高度重视。
(一)自身因素
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环海,而且拥有十分之一的火山群。常年遭受着自然灾害的日本人在威力强大的的大自然面前,选择了尊重大自然,顺从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这也正是日本设计为什么崇尚天然材质,尊重材质的本来面貌,不经掩饰的裸露材料本身,这样的特性正好与现代设计的需求不谋而合。另一方面,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居住在拥挤的环境中,这致使日本人喜爱小型化、多功能的产品,并注重产品的细节设计。同时,日本人形成了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习惯了长期以基本单元为中心的设计,这使日本人很快接受德国的模数概念。这些恰巧与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相同,这也是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的原因。
战后的日本,政府通过多种措施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前进,1957年在日本设立的最高设计奖——Gmark奖,鼓励日本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成功的培育出重视设计、重视研发的精神与氛围,对日本制造业的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日本1957年日本通产省成立了“工业设计促进会”,有效的保护了本国企业的设计不受外国企业的窃取,并帮助本国企业处理外国企业抄袭设计等事务。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求,大量日本制造商开始有意识的讲精致的产品打入国际出口市场,电子通信、摩托车、照相机、服装和家具等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深受国际市场的青睐。日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同的两种设计体制也是双轨并行的。
(二)外界因素
战前,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日本与德国关系密切,一些日本人曾去德国学习设计,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与教育体系带回日本。战后,美国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开展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由于美国的介入,日本的经济与产业得以复苏,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由于日本处于基础薄弱的重建期,所以向美国借鉴经验对日本设计恢复过程尤为重要。一些日本商人被组织起来去美国学习经营管理技术,美国设计大师罗维也造访日本传授工业设计课程。由于这些美国式管理经验与设计风格的持续影响,所以处在重建时期的日本将美国的观念生搬硬套,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但5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验的积累加深,日本开始走出美国与德国的模式,开始追求适合本国发展的“日本风格”。
三、结语
本文从日本设计的特征和影响日本设计因素出发,分析日本现代设计如何从生搬硬套的拙略设计发展到如今成熟的日本现代设计。日本将本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设计风格。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与日本相似的是中国也有值得挖掘的“中国风格”,但日本设计的发展起步比中国早,中国现在仍处在探索时期,中国应该从日本设计的发展方式与规律中寻找设计方向。
日本设计在世界设计舞台上是一道清新的风景,具有简单、自然、优雅的美感,无论是平面广告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仿佛走在竹林当中,那沉静幽深仿佛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世界各地设计同行研究学习。日本设计独具特色,与日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密不可分。
(一)简约与自然
日本传统审美思想因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本身,喜好不经掩饰的裸露的材料,装饰l生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天然的材料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天然材料的装饰下,日本设计绽放出雅致的光芒。
日本设计还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创立于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原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极简是无印良品的卖点,它的产品舍去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色彩,简单到只剩下材料和产品本身,产品的主色调都是米色、蓝色或黑色等淡雅的色彩,没有任何当下流行的印花图案,款式也是简单到了极致。无印良品推崇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购买无印良品的产品已成为一种時尚,其独特的品牌形象深入消费者的内心,甚至在中国已出现模仿其品牌形象的连锁店。
(二)功能的魅力
在设计外观美观的同时,日本设计也讲究其功能性,外观与功能并重使日本产品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例,本田公司的Super Cub摩托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型号,它是本田(HONDA)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如其名,50年来畅销世界,成为真正的机车之王。它在1958年投放市场后就为轻型摩托车确立了标准,直到1960年代地位都不曾动摇——1976年时它的销量已达到500万辆。Super Cub摩托车在当时二冲程发动机为主流的情况下,配置了非常省油和高度可靠的划时代的50cc四冲程发动机。并且采用了容易上下车的脊骨式车架和脚部挡泥板以及减轻迎面风压的大型塑料护腿板等,重量轻且易操作,女性也能轻松驾驭,实现了独创的造型设计同时也兼具了功能性。
(三)传统与现代
日本设计最赋特色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完美融合,日本在这方面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我国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学习范例。“二战”后至今,日本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相互协调、齐头并进,无论是日本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或建筑,还是现代设计,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准。
二、影响日本设计的因素
在战前到战后早期阶段,“日本制造”意味着廉价的玩具与仓促制造的劣质电器产品,这些产品通常以外国买家以及制造商提出的规格为制作标准,着眼于低廉的大众市场,这些商家效仿的产品与原产品对比缺少声誉与品质的保证,这时的日本还没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战后的日本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经济方面逐步达到了世界先列,工業设计也得到了国际设计同行的高度重视。
(一)自身因素
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环海,而且拥有十分之一的火山群。常年遭受着自然灾害的日本人在威力强大的的大自然面前,选择了尊重大自然,顺从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这也正是日本设计为什么崇尚天然材质,尊重材质的本来面貌,不经掩饰的裸露材料本身,这样的特性正好与现代设计的需求不谋而合。另一方面,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居住在拥挤的环境中,这致使日本人喜爱小型化、多功能的产品,并注重产品的细节设计。同时,日本人形成了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习惯了长期以基本单元为中心的设计,这使日本人很快接受德国的模数概念。这些恰巧与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相同,这也是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的原因。
战后的日本,政府通过多种措施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前进,1957年在日本设立的最高设计奖——Gmark奖,鼓励日本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成功的培育出重视设计、重视研发的精神与氛围,对日本制造业的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日本1957年日本通产省成立了“工业设计促进会”,有效的保护了本国企业的设计不受外国企业的窃取,并帮助本国企业处理外国企业抄袭设计等事务。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求,大量日本制造商开始有意识的讲精致的产品打入国际出口市场,电子通信、摩托车、照相机、服装和家具等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深受国际市场的青睐。日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同的两种设计体制也是双轨并行的。
(二)外界因素
战前,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日本与德国关系密切,一些日本人曾去德国学习设计,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与教育体系带回日本。战后,美国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开展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由于美国的介入,日本的经济与产业得以复苏,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由于日本处于基础薄弱的重建期,所以向美国借鉴经验对日本设计恢复过程尤为重要。一些日本商人被组织起来去美国学习经营管理技术,美国设计大师罗维也造访日本传授工业设计课程。由于这些美国式管理经验与设计风格的持续影响,所以处在重建时期的日本将美国的观念生搬硬套,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但5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验的积累加深,日本开始走出美国与德国的模式,开始追求适合本国发展的“日本风格”。
三、结语
本文从日本设计的特征和影响日本设计因素出发,分析日本现代设计如何从生搬硬套的拙略设计发展到如今成熟的日本现代设计。日本将本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设计风格。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与日本相似的是中国也有值得挖掘的“中国风格”,但日本设计的发展起步比中国早,中国现在仍处在探索时期,中国应该从日本设计的发展方式与规律中寻找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