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有效情境创设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tao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育技术,它是有规律的,使用过程也是讲究科学原则的,不从实际出发,片面追求多媒体情境创设,只会产生负效应。
  
  一、从技术认识层面上看,必须把握两个定位
  
  1.坚持科学性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是以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根本宗旨。在技术的选择和操作上必须要加强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
  2.强调辅助性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手段工具的辅助作用。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数学教学的个性,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能让信息技术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从技术使用层面上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1.追求有效性
  教学如同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滥用、泛用往往会忽视情境创设的本质意义。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2.注意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情境创设的最佳时机,即在最合适的时候呈现教学情境,进入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思想分散、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精神振作;当教学内容重要、需要强化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教学重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思路受阻、学习困难时,运用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彰显不可替代性
  信息技术如何整合到课堂教学行为中,如果仅从应用的角度“为技术而技术”、为“整合而整合”的话,那么,即使再“花哨”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再“热闹”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背离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开发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的优势,这是其他手段不能比拟的,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性。
  
  三、从情境创设层面上看,必须做到四个防患于未然
  
  1.防止“浅尝辄止”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同时,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防止“与生活脱钩”
  情境内容应从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3.防止“唯情境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
  4.防止“一成不变”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其他文献
有些语文课上,老师满堂大灌,热衷于自己表演,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于不顾,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而延长了学生受压抑、受煎熬的时间。让45分钟时间在学生感觉中变得短暂,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呀!笔者认为,要达到使45分钟变长为短的目的,取得单位时间内教学收益最大的效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  一.正确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功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对学
三视图这部分内容虽然较少,但难度较大,在中考中常出现的题型是给出某个由若干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要求出组成这个几何体所需小立方体的个数,解决这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